二戰日軍帽兩片「布」原來是這種作用!真是意想不到~~

愛看抗日戰爭片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日本的軍帽竟有兩片簾,還曾被中國人戲稱為「屁簾兒」。現在一看就像是以前工廠里電焊工常戴的一種藍色的帽子一樣。但你絕不會想到日本軍帽的兩片簾的設計竟然是因為這些……

一:套用法軍樣式,主要用途是遮陽、防蚊蠅叮咬。

這種軍帽最先是法國北非軍團使用的,在沙漠地區對防止陽光灼傷後頸,並可防蚊蟲叮咬。近代日軍是明治時期組建的,最早採用法軍的訓練方法和服裝樣式,"帽垂"就是採用法軍軍帽的的樣式。

二:是在戰鬥中保護頸部。

一個身穿軍服、頭戴鋼盔的士兵,皮膚露在外邊的部位,除了手和臉之外,還有的一個部位就是頸部。因此頸部容易受到其他形式的傷害,也就是被彈片、或者炸飛起的碎石等劃傷。雖然只是一層布,但因為是強度較高的帆布,而且是軟垂下來的,擋不住打到脖子上的子彈,但是對彈片、或者炸飛起的碎石,還是有著相當有效的防護作用的。

三:為了防止戰場上的炮震。

為了防止步炮兵或專業炮兵戰鬥時耳朵被炮火發射的聲響震聾,同時也為了減弱對方炮聲。不過顯然這種說法很牽強。

Advertisement

四:是用來防止中國軍隊的大刀砍腦袋的長城戰爭中,日本人吃盡了二十九軍大刀隊的苦頭。尤其是佟麟閣將軍親率500壯士,人人手持大刀夜襲鬼子炮兵陣地,砍瓜切菜般那叫一個痛快。大刀進行曲,就是從那一刻開始唱響全國的。便有人認為屁簾兒的設計是為了防止中國軍隊的大刀。可見當時中國人對日本人的蔑視。

五:還有一種說法稱這是日軍的傳統。

日本古代普通步兵的陣笠後面就有遮陽簾。在平安時代以後,日本軍服盔甲就普遍採用護頸簾,足輕和槍兵隊用布簾,而高級武士和剃刀武士則有鋼製頭盔。甚至在幕府末期,幕府的火槍兵在採用了法國式的軍服後,仍保留了陣笠(當然也保留了護頸簾)。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了傳統文化和西方相結合,加上崇尚武士道,也就衍生出了帶有帽垂結構的軍帽。

日軍「軍帽垂布」在全面侵華後得以廣泛引用。日軍於1938年6月1日制定陸軍略帽,又稱戰鬥帽,並正式配發「略帽垂布」。日本海軍陸戰隊和海軍艦艇官兵也先後配戴,日本警防團也採用戰鬥帽。1940年戰鬥帽成為日本國民服,戰時日本的官員、教師,乃至全體國民都戴戰鬥帽,戰鬥帽加「帽垂」是標準的鬼子兵形象。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1/node87821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