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歐洲和非洲之間來回穿梭只要短短幾分鐘?花12分鐘就可從紐約飛達洛杉磯?這樣的「天方夜譚」要成為現實還需要不少時間。不過,如今已經有幾款軍用機型走在了超音速飛行的行列,讓這一切變成了可能!
10.【F-15戰鬥機】
F-15鷹式戰鬥機是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為美國空軍研製生產的雙引擎、全天候、高機動性空中優勢重型戰鬥機。F-15是由1962年展開的F-X(Fighter-Experimental)計劃發展出來,1969年由麥道(McDonnell Douglas)公司得標,1972年7月首次試飛,1974年首架量產機交付美國空軍使用,直到現在。是世界上第一種成熟的第四代戰鬥機(根據蘇聯傳統分類和美國2009年後分類方式兩者已統一,所以以上就是唯一的國際第四代戰鬥機標準)
F-15的設計思想是替換在越南戰場上問題層出的F-4戰鬥機,並要求新F-15對1975年之後出現的任何敵方戰鬥機保持絕對的空中優勢,針對奪取和維持空中優勢而誕生的F-15戰鬥機,設計之初要求其「沒有一磅重量用於對地」。但1986年誕生的F-15E鷹式戰鬥機也證明了F-15在對地作戰中也有非常不錯的表現,總的來說,F-15是一款極為優秀的多用途戰鬥機。F-15服役至今近40年,總生產數量1,200餘架,各種改型數十種,外銷六個國家。參加大小戰爭100餘場,擊落敵機100餘架,沒有一架在戰場上被擊落的記錄。美國空軍的主力空優戰鬥機,並且還要繼續服役下去。
9.【米格-31戰鬥機】
米格-31是由蘇聯米高揚設計局設計的串列雙座全天侯重型截擊戰鬥機(俄語:Микоян МиГ-31,英語:Mikoyan MiG-31,北約代號「捕狐犬」,獵狐犬 Foxhound)。該機是全世界起飛重量最大、飛行速度最快的作戰機型,由米格-25戰鬥機發展而來,故該機氣動外形與米格-25戰鬥機很相近,採用上單翼、雙立尾、兩側進氣布局。機長22.69米,翼展13.46米,機高6.15米,裝有兩臺D-30-6加力式渦扇發動機,具備獨一無二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單機最大推力14600公斤,高空(18300米)最大飛行速度2.83馬赫,巡航速度1.63馬赫,作戰半徑150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46200公斤,實用升限24000米,最大續航時間3.6小時,一次空中加油6-7小時。1976年以前開始研製,1983年進入服役。主要改進型包括米格-31B、米格-31BM、米格-31M等,至今仍是俄羅斯空軍主力戰機之一。米格-31的特點是速度快、火力強。有報道指出,俄羅斯因為難以大量購買蘇35與T50,所以加緊改造米格31。
8.【XB-70轟炸機(女武神)】
XB-70名為Valkyrie,音譯為「瓦爾基里」(原意是「選擇戰死」),國內譯為「戰神婢女」或者「女戰神」。該機是原北美航空公司於60年代研製的高空高速戰略轟炸機,1964年9月,第一架XB-70首飛,並且在第17次飛行中達到M3的速度和21500米的飛行高度。
1965年7月,經過改進設計的第二架XB-70試飛成功,同樣也達到了M3的飛行速度;1966年6月,第二架XB-70與一架伴飛的F-104相撞而墜毀。此後,第一架XB-70繼續進行試驗,由於地空導彈的發展,美國認為發展XB-70這樣的戰略武器既不經濟也沒有必要。到60年代中期,美國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研製計劃終於被下令停止。1969年1月,在完成了最後一次試驗飛行之後,被送進俄亥俄州的懷特,帕特森空軍基地博物館。
7.【貝爾X-2試驗機】
貝爾X-2(昵稱「Starbuster」)是一架美國試驗機,它被用來研究飛機在2-3馬赫飛行時的表現。X-2於1945 年由貝爾飛機公司、美國陸軍航空隊、NACA 共同承擔研製,它是一種裝備火箭發動機、後掠翼的試驗用機。主要用途是為了研究飛行器在高空高速飛行條件下的氣動力加熱對機體結構的影響,以及飛行穩定性和操控有效性。
研究人員在3馬赫的領域遇到了許多困難,提供足夠的穩定性與可操縱性只是其中之一。在這個領域裡,他們還會遇到「熱障」,這是由摩擦產生的大量熱。X-2由不鏽鋼和銅鎳合金製成,配備了兩個XLR25火箭發動機。這架後掠翼飛機將會探測這個領域,並且會是第一架將人類送到大氣層邊緣的飛機。機長 13.84 米,機高 3.60 米,翼展 11.55 米,其機身使用了不鏽鋼和 K-monel(一種銅鎳合金)材料,其動力為一臺寇蒂斯 XLR25 液體火箭發動機。鑑於早期 X-1 發生的事故,X-2 為飛行員安裝了一個逃生艙。在緊急情況下,逃生艙可脫離主機身並開啟穩定降落傘。當逃生艙降落到一定高度的時候,飛行員再可開啟艙蓋自行跳傘逃生。即便如此,一架 X-2 還是在一次燃料洩漏事故中發生了空中爆炸,試飛員當場死亡。1955年11月19日首航。巡航速度為每小時3370公里。共生產出兩架,均毀於航空事故。
6.【米格-25戰鬥機(狐蝠)】
米格-25戰鬥機(俄語:Микоян МиГ-25,英語:Mikoyan MiG-25,北約代號「狐蝠」,Foxbat),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高空高速截擊殲擊機。是世界上第一種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鬥機。
米格-25的研製主要是為了對付美國的研發中的XB-70「瓦爾基里」轟炸機與YF-12/SR-71「黑鳥」高空高速偵察機,這種偵察機的最高速度同樣達到3馬赫,普通的截擊機根本無法追上更遑論跟蹤監視攔截,只有米格-25擁有攔截SR-71的條件。1964年3月6日首飛。是世界上第一架飛行速度超音速3倍的飛機(1020m/s)。當時,該型號飛機共製造1186架。
5.【SR-71黑鳥戰略偵察機】
SR-71偵察機(英文:SR-71,綽號:Blackbird,中文:SR-71 黑鳥、黑鳥)是美國空軍所使用的噴氣式三倍音速長程高空高速戰略偵察機。
SR-71偵察機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的臭鼬工廠研製生產,採用了大量當時的先進技術,能以低可偵測性技術設計的飛機,還能以3馬赫的高速躲避敵機與防空導彈。在實戰記錄上,沒有任何一架SR-71曾被擊落過。SR-71偵察機共生產32架,1990年,由於國防預算降低和操作費用高昂,美國空軍將SR-71退役,但在1995年又編回部隊,並於1997年展開飛行任務,1998年SR-71永久退役。當前仍在使用的有4架:美國空軍第9偵察聯隊第2分遣隊使用的兩架SR-71A重新服役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德賴頓飛行研究中心使用的一架SR-71A和一架SR-71B。
4.【X-15試驗機】
北美X-15(North America X-15)是一架由北美航空所承製開發的火箭動力實驗機。X-15可能是在貝爾X-1之後,美國空軍/NASA/美國海軍X系列試驗機中最重要的一架。在1960年代,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7273公里,X-15打破了許多速度與高度的記錄,由於其飛行高度到達大氣層的邊緣,為之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它同時也是美國建造的第一個有人亞軌道飛行器。
在整個X-15計劃的飛行項目中,有13架次到達了80千米以上的高度,這是美國空軍所制訂宇宙飛行的標準高度,駕駛這13架次的八名飛行員因此獲得宇航員的身份。另外還有兩名飛行員獲頒NASA的宇航員之翼勳章(AstronautWing)。一些權威的航空學研究者設定的太空的起始高度比美國空軍和NASA的標準高度都低,所以還有許多X-15飛行員也可被視作宇航員。在距地球19英里的上空是適航大氣層(aeropause),這裡的環境與太空基本相同,而許多X-15飛行員駕駛飛機都到達此高度以上。另外還有兩架次(由同一飛行員駕駛)到達國際航空聯合會的宇宙飛行標準高度,即到達62.1英里高度(100公里)。
3.【波音X-51(乘波者)】
X-51A高超音速無人飛行器,是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與國防高階研究計劃局(DARPA)聯合主持研製的超燃衝壓發動機驗證機——乘波者(SED-WR,Scramjet Engine Demonstrator-Waverider)。它由波音公司與普拉特·惠特尼(簡稱普惠)公司共同開發,由一臺JP-7碳氫燃料超燃衝壓發動機推動,設計飛行馬赫數在6~6.5之間。這個計劃的終極目標就是要發展一種比美國原武器庫中任何一種導彈的速度都要快5倍以上,可以在1小時內攻擊地球任意位置目標的新武器。2012年8月14日,X-51A第3次試飛,從紐約飛到倫敦將只需不到一個小時。2013年5月1日,第4次試飛成功,以5.1倍音速飛行了約3分半鐘。
在試飛時,其飛行速度只達到每小時6200公里,和預測的每小時8575公里有落差。飛機目前仍在試驗階段。
2.【X-43A高超音速飛行器】
X-43系列高超音速飛機是美國航空航天總署祕密研製的無人駕駛飛機,一直以來神龍見首不見尾。2014年4月18日,航空航天總署在加利福尼亞的愛德華空基地對外展示了X-43模型。 模型機停在基地內的一條柏油跑道上。負責X-43計劃的執行官喬爾。西茲拉下蒙在機身上的那塊藍布後,在場記者無不驚歎:小巧玲瓏的飛機看上去很像一塊漂亮的衝浪板!
該型飛行器打破了世界飛行速度:其最大飛行速度為每小時1.1144萬公里。目前,該型號飛機全球只有三架。
1.【獵鷹HTV-2號超音速飛行器】
獵鷹HTV-2號超音速飛機(Falcon Hypersonic Technology Vehicle 2,HTV-2)是美國軍方研製的史上飛行速度最快的無人飛機。該戰機可攜帶5噸重的物資,以超過音速5倍的速度在2小時內可抵達世界任何地方。獵鷹HTV-2號」是由美國空軍和國防部下屬的國防高階研究計劃署(US Defence Advance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共同研製的。2011年8月11日上午,「獵鷹」HTV-2飛機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成功發射升空,在獨自飛行並返回地球時失去聯繫。
獵鷹高超音速無人機每架造價3.08億美元,它用「人牛怪IV型」運載火箭發射後,在大氣層外圍的亞軌道最快速度能達到20倍音速(約合每小時2.8萬公里)。按照這個速度,它能在2小時抵達全球任何地點,符合美國「全球快速打擊計劃」的速度要求,尤其在攻擊時間敏感目標、加固目標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更能適應未來作戰的需要。因此「獵鷹」也是美國「全球快速打擊計劃」的重要項目。該計劃讓美國能根據所面臨威脅的特點,從核打擊、常規打擊和非動能打擊中靈活選擇威懾方案。它還讓常規武器擁有較快的打擊速度以及遠端戰略核導彈所具備的全球到達能力,有助於美國實施「量身定做」式的威懾。
2011年當地時間8月11日上午,牛頭怪IV型火箭搭載獵鷹HTV-2飛機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成功發射升空,但在太空邊緣與火箭分離後,獵鷹飛機在獨自飛行並返回地球時失去聯繫。
via:今日頭條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1/node59151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