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39歲完成統一大業,通過焚燒詩書、坑殺術士,秦始皇清除了思想文化上對專制集權統治的不利因素,創立了一個高度集權的大秦帝國的建構,一生追求集權的秦始皇終於沒有了後顧之憂。
塵埃落定後,年近半百的秦始皇,考慮更多的是如何長生不老,盡享萬世之尊。然而,一連串怪異事件的發生,讓秦始皇坐臥不安、心神不寧。
為了避凶趨吉,秦始皇在四十九歲的時候又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五次大巡遊。巡遊的原本目的是追求長生不老,沒成想自己卻由此走向了不歸路,並引發了一起千古疑案――秦始皇離奇地命喪沙丘,撒手人寰。
那麼,秦始皇的這次巡遊究竟發生在怎樣的背景之下?秦始皇為什麼會蹊蹺地死在巡遊途中呢?秦始皇身亡時前,發生過三大怪事;;怪事記載於《史記.秦始皇本紀》之中。
中國歷史上的歷代帝王對天象都極為重視,因為他們都認為天象表達了天意。在眾多天象中有兩種備受關註:一是五星連珠,二是熒惑守心。
什麼是五星連珠呢?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排成一條直線,這被看成是最吉利的天象。史書記載劉邦登基那一年曾經出現五星連珠的天象。現代天文學家利用計算機推演,證明五星連珠發生在劉邦繼位的第二年――史學家也為劉邦製造吉利,真是匪夷所思。
根據計算機推演,中國歷史上還有兩次五星連珠沒有得到記載,一次發生在呂后稱制之時,一次發生在武則天稱帝之時。因為史學家不想讓五星連珠證明女主也是順應天命的,所以,即使出現五星連珠也不加以記載。
最不吉利的天象是什麼?熒惑守心。什麼叫;熒惑守心;呢?中國古代把;火星;稱作;熒惑;,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簡稱為;心;。;心宿;就是現代天文學中的;天蠍座;,主要由三顆星組成。當火星運行到天蠍座三顆星的附近,並在那個地方停留一段時間,就出現了中國古人常說的;熒惑守心;的天象。這種天象為皇權做出的解釋是,天蠍座的三顆星中間最亮的一顆代表皇帝,旁邊兩顆,一顆代表太子,一顆代表庶子。
這種天象為什麼會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呢?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叫做星占學。星占學最重要的任務是為皇權服務,皇帝設立了占星官,設此官位只是為皇帝服務的。;熒惑守心;的出現在古人看來就意味著,輕者天子要失位,嚴重者就是皇帝死亡。
我們可以看史書記載的一個西漢末年的例子。綏和二年(前7)仲春,有人向漢成帝的丞相報告出現了;熒惑守心;天象。丞相看到奏本,非常為難,不知道如何是好。占星官上奏漢成帝,說天象告變,國運有厄,如果不移禍大臣,恐怕國家將陷於危難。漢成帝真信這事兒,看到報告後非常驚慌,不用多加思慮便決定移禍於丞相。
皇帝為了保全自己一向不惜手段,再說,丞相是移禍的首選。於是,漢成帝立刻召丞相上朝,斥責他為相多年,不能調理好陰陽,導致天象變異。丞相回到家中,惶惶不可終日,他雖然知道這次難逃一劫,但還存有一絲僥倖之心。可是,漢成帝早已鐵了心拿他做替罪羊。
第二天一早,漢成帝便派人給丞相送去詔書,本來認為你清明、勇敢,希望你能治理好國家,但是你十年為相,卻給國家帶來了災難。你這樣的丞相怎麼能夠輔佐我治理天下?念你為國奉獻多年,我不忍心罷你的官,希望你能憂國如家。漢成帝又賜給他好酒、黃牛。按漢朝慣例,皇帝賜給大臣牛和酒,即是賜死。丞相知道了皇上的用意,又沒有辦法可以破解,只好飲鴆自殺。
丞相自殺之後,漢成帝才放寬了心,趕忙發布消息說,丞相暴病而死,下令厚加撫恤。漢成帝還親自到丞相家中多次進行弔唁,他認為從此之後國運可以亨通,自己也可以天命永固了。但是不到一年,這個嫁禍於人的漢成帝也暴斃了。
嫁禍於丞相都不能避免皇帝死亡的事實更讓帝王們感覺到;熒惑守心;極為可怕。這當然是秦始皇以後的事情,秦始皇是不知道的。但是,天象的變化對皇帝影響極大,也是舉國關心的大事情。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一連發生了三起讓秦始皇非常鬱悶的事件。第一件事就是;熒惑守心;。《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是;三十六年熒惑守心;。秦始皇得知這個消息甭提多噁心了!
第二件事是隕石事件。
秦始皇三十六年,一顆流星墜落到了東郡。東郡是在秦始皇即位之初呂不韋主政時攻打下來的,當時此郡是齊、秦兩國的交界地。現在已是大秦帝國的一個東方大郡。隕石落地還不可怕,可怕的是隕石上面刻的字;始皇帝死而地分;。這七個字非同小可!它代表了上天的旨意,預示著秦始皇將死,同時也預告了大秦帝國將亡。
出現了這種事情,地方官哪敢怠慢?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到了秦始皇耳中。秦始皇當然震驚不已,立即派御史到隕石落地處,逐戶排查刻字之人,結果一無所獲。
憤怒的秦始皇下令:處死這塊隕石旁所有的人家,並立即焚毀這塊刻字的隕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人死了,石焚了,但是,秦始皇心中的陰影並沒有隨之而去。
第三件事是沉璧事件。
這年秋天,又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一位走夜路的使者從東經過華陰,突然有一個人手持玉璧將其攔住。他對使者說,請你替我把這塊玉璧送給浩池君,還對使者說:;今年祖龍死。;使者莫名其妙,急問他是什麼意思。但是,這個奇怪的人留下玉璧,沒做任何解釋,轉眼就消失在夜幕之中了。
稀里煳塗但也感覺不妙的使者帶著玉璧回到咸陽,立即向秦始皇做了彙報。秦始皇聽後,第一反應就是這句話中的;祖龍;指的是自己,他沉默了好大一會兒,才說,山鬼至多知道一年之事。退朝之後,秦始皇對別人說,;祖龍;是指人的祖先。聽起來似乎口氣很硬,其實已有無可奈何之感了。然後,他派人將使者捎回來的玉璧送御府去察驗,鑑定的結果是,這塊玉璧竟然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他巡遊渡江之時,祭祀水神而投到江水中的那塊。十年前祭祀水神的玉璧怎麼又被一個不明身份的人給送回來了呢?
最怕禍不單行。一年之中連續發生三件怪事鬧得秦始皇心裡非常鬱悶。他為這些事專門舉行了占卜,得出的結果是出巡和遷徙百姓才能避凶趨吉。於是,秦始皇下令遷移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區,並且給每位遷徙戶贈了爵位。這三件事都明明白白記錄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之中。
;避凶巡遊離咸陽,鑾輿同載鮑魚歸;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遊的龐大車隊從北邊(今內蒙古包頭)沿著直道快速向南邊的咸陽前進。這個車隊有兩大特點:一是車隊中有數十輛外形上完全一樣的豪華車,二是這數十輛豪華車散發著一股刺鼻的臭味。
原來,這些車輛中有幾輛裝滿了發臭的鮑魚,另外一輛豪華車裝載著一具已經發臭的屍體。屍臭和魚臭相互混合,瀰漫在整個車隊之中。隨行人員中只有幾個人知道這具屍體是誰,多數大臣和眾多隨行人員對這個車隊的秘密完全不知曉,還以為秦始皇想吃臭鮑魚呢!
誰都沒有想到,這具已經腐爛發臭的屍體,就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秦始皇的屍體。秦始皇生前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他的人生閉幕式竟然是為幾車臭鮑魚所伴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天現;熒惑守心;的凶象,天降隕石並刻有秦亡的讖語,十年前祭水神沉河的玉璧被莫名其妙地送回,並帶來了;今年祖龍死;的預言,這一連串的事件讓秦始皇非常鬱悶,占卜得出,他必須巡遊,才能化凶為吉。於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開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五次大巡遊。
由於有了前一年三樁怪事為背景,這次大巡遊已經成為了秦始皇拯救自己生命的一次非同尋常的大事件。這次巡遊並非刻意要做什麼,而只是趨吉避凶。
左丞相李斯是秦始皇的親信,自然要陪他出巡,右丞相馮去疾不能再離京,於是,奉命留守京城。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平日深受父皇喜愛,要求陪父皇出遊,秦始皇答應了——這小子倒是挺會趕機會的。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從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發,到第二年七月,前後長達九個月。這九個月中,秦始皇南到浙江錢塘,在會稽祭奠了大禹,刻石頌德,當然是歌頌大秦帝國和自己的豐功偉業,然後北上到達琅琊(今山東臨沂)。
但是,到達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西南)時,秦始皇突發重病(至平原津而病)。
中國古代文獻中的;病;與現代漢語中的;病;概念不一樣。一般較輕的病,在古代文獻中只稱;疾;,只有重病才稱;病;。所以,;至平原津而病;是說秦始皇走到平原津時得了重病。;上病益甚;,等於說秦始皇已經下了;病危通知書;了。此時秦始皇自己已經感到有些不妙,這才;為璽書賜公子扶蘇;,寫了加蓋玉璽的詔書給公子扶蘇,召長子扶蘇回咸陽主持喪葬(與喪,會咸陽而葬)。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得更詳細: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
秦始皇在病危之時,特意讓趙高草擬了一封給長子扶蘇的詔書,要他將兵權交給蒙恬,趕往咸陽主持喪葬。但是,詔書寫完還沒有來得及封給使者,秦始皇已經撒手人寰。這封詔書和秦始皇的玉璽都由趙高保管。此事只有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和幾名貼身宦官知道。
但是,加蓋了玉璽的皇帝詔書並沒有及時交給使者發走,而是留在了中車府令、行符璽事趙高手裡。
整個巡遊的車隊並沒有因為秦始皇的病危而停下來,而是繼續西行。走到沙丘(今河北廣宗縣)平台,秦始皇駕崩。這就出現了前文所說的一幕。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以寥寥兩行文字簡單敘述云: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這一年(前210),秦始皇實際上才四十九歲,但是,古人多以虛歲計數,所以,人們常常稱秦始皇五十歲病故。
皇帝病故,對於一個剛剛創立才十二年的龐大帝國來說,無疑是一件天大的事。
秦始皇是怎麼死的?剛剛四十九歲的男人應當是非常健壯的,怎麼會突然死亡?秦始皇的身體應當不錯,當年荊軻刺殺之時,他在大殿上一路狂奔,簡直就像是一位訓練有素的短跑運動員!怎麼會突然死亡了呢?
《史記》的記載非常簡單,秦始皇在平原津突發重病,重病已讓秦始皇身邊的大臣們感到秦始皇可能有死亡之虞,但是,秦始皇最討厭大臣們說到他的死(惡言死),所以,大臣們誰也不敢向秦始皇提到;死;這個字(群臣莫敢言死事)。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朝臣上下不會因為死神的臨近而對秦始皇身後之事提前做好準備。到了病危之時(上病益甚),秦始皇才感覺不妙,趕快寫詔書讓扶蘇入京主持喪事,但詔書還是沒有迅速發出。
由於記錄秦始皇死亡的唯一文獻《史記》中沒有對他的病況加以記載,因此,我們今天完全不知道秦始皇得了什麼病,他到底怎麼死的仍然是個謎。
解密:為什麼秦始皇坐擁天下卻終身未立皇后?
立後和立太子是中國古代後宮制度乃至君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戰國時期秦孝公始,立後之事便已制度化了。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更明確規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后,皇帝的母親為皇太后。但是歷史卻跟人們開了一個玩笑——秦始皇自己卻終生沒有立皇后,他也是立後制形成以來唯一沒有立皇后的皇帝,以致秦始皇陵園內一墓獨尊而沒有皇后墓,這成為一個難解的歷史之謎。
據歷史資料記載,秦始皇13歲即位後,並未親政,直到22歲,這9年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時間,但秦始皇並未立後。秦始皇親政後到39歲的17年是其自己掌權、統一六國的時間,儘管國事繁忙,但在後方立後也不費事,秦始皇仍未立後。從39歲到50歲時,秦始皇多在巡遊路上,但是立後以「母儀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時間。秦朝雖是個短命的王朝,但秦始皇有充足的時間立皇后。那麼秦始皇為什麼沒有立後呢?
有人認為是家庭因素影響了秦始皇,據《史記·呂不韋傳》記載,秦始皇的母親原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出於政治目的將已懷孕的趙姬獻給異人(即秦莊襄王),後來趙姬至大期生子政;又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秦莊襄王死後,身為太后的她仍經常與呂不韋重溫舊情。《史記·呂不韋傳》中記載:「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後來太后竟然又與繆私通,並生下兩個兒子。繆甚至於酒後大罵眾臣:「我乃秦王假父,怎敢與我鬥口乎?」母親的失檢行為令秦始皇惱羞憤怒,無地自容,使他心理壓抑,性格變得極為複雜:內向、多疑、妄想、專制、暴虐、冷酷無情,把他變成了一個失去理性的暴君,最後徹底爆發,殺了兩個私生子弟弟,將其母趕出咸陽,並遷怒於呂不韋,罷免其相國之職,後又下詔命呂不韋「速徙蜀中,不得逗留!」結果呂不韋害怕被誅而服毒自殺。
後來秦始皇雖然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悔過,但至死未讓太后再住咸陽。這充分反映了秦始皇所受到的心理傷害之重。專家分析認為,由怨母而仇視女人的心理陰影,使秦始皇長大後在婚姻能力上未能健康發展。宮中眾多女人,僅僅是為滿足他的生理需要。由母親行為而形成的心理障礙,也是秦始皇遲遲未立後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有人認為秦始皇是要求過高,無合適的皇后人選,所以才未立後。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加之又是他第一次實現了統一六國,秦始皇自命不凡,於是在挑選皇后時標準也非常高,期望能選一個才能與自己匹配的女人為後,但是這樣的女人並沒出現,秦始皇也就將自己的立後之事無限期地拖延了下來。
也許一件事情可以作為這種觀點的旁證,那就是秦始皇並不寵愛統一六國後收入後宮的眾多佳麗,他痛恨她們拋棄亡國之辱而媚悅新主的行徑,但對守貞重節的女子卻倍加讚賞。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全國各地巡遊。當他走到今浙江一帶時,得知當地男女婚姻比較自由,經常發生逃婚事件,婦女死了丈夫可以再嫁。他認為這不符合封建道德和法規,便命人把詔令刻在石頭上,不許再發生類似行為。這便是所謂「會稽刻石」。其中有這樣幾句:一、「有子而嫁,倍死不貞」,意思是指責那些再嫁的寡婦帶著兒子改嫁,這是背叛丈夫的不貞行為。又說「妻為逃嫁,子不得母」。意思是,女子如果因為不滿男方而另找對象,是淫蕩的傷風敗俗的行為,將來她的兒子都可以不認母親,別人發現了殺掉她也無罪。秦始皇在「會稽刻石」中還明確表示:婦女守貞絕非一件普通的小事,而是關係天下「嘉保太平」的大事。相傳有一個叫懷清的年輕寡婦,世代富豪之家,資產巨萬。她丈夫死後,由寡婦獨自支撐家業,不再改嫁。秦始皇把她樹立為在全國提倡婦女貞節的典型,曾賜令她「旁座」,即與自己平起平坐,當時就連當朝丞相在皇帝面前也只能站著,可見秦始皇對懷清的推崇。秦始皇還為這名寡婦修築了一座「懷清台」用來彰揚她的事跡。
還有人認為是秦始皇的性格使然。嬴政作為一個並不受寵愛的質子的兒子,秦始皇3歲的時候,父親異人將他們母子作為人質留在了趙國。在趙國所受的唾棄和鄙視加上回到秦國後的複雜政治鬥爭,以及母親淫亂給自己造成的心理陰影,養成了他刻薄、多疑、暴戾的性格。他不希望自己在追求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大帝國的最高理想時,還要分出精力用在女人身上,於是從不對女人付出真心,那就無從談及立後了。
另外一部分人認為秦始皇是為求長生延遲立皇后,但無奈還未立後就一命嗚唿。種種說法,不一而足,秦始皇在長達37年的統治時期一直沒有立皇后,其中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但究竟是哪種決定性的原因使得他堅持不立後,史料中並未記載,我們今天也只能夠憑藉當時的點滴資料和想像進行猜測了。
揭秘秦始皇遺詔真偽:一封信,毀滅了一個王朝
秦始皇遺詔的真偽:通觀古往今來有關遺詔的種種事情,可以用一句話來加以總結:所謂的遺詔問題,都是活人借死人的口說話,體現的都是活人的利益。死人說得好,活人接著說;死人沒有說,活人代他說;死人說得不好,活人修改重新說。有關秦始皇遺詔的問題,千百年來,不斷地被提起,也不斷地被質疑。秦始皇臨終前真的留下了遺詔嗎?這個遺詔真的被趙高等人掉了包,秦帝國真的因為這個被掉了包的遺詔而亡了國嗎?我們不妨來考察考察。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巡遊天下的始皇帝在芝罘(今山東煙台)乘船射殺了大魚以後,沿海西行,踏上了歸返咸陽的回程。車駕一行抵達平原津,始皇帝突然染病。卜卦的結果,有北方的山鬼作祟。始皇帝緊急派遣心腹大臣蒙毅前往代縣(今河北蔚縣)一帶,替代自己去祭祀名山大神,祈求消災除病。
車駕渡過黃河抵達沙丘平台時,始皇帝病情急遽惡化,不得不停駐下來。始皇帝預感不祥,緊急在病榻前口授遺詔,安排後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始皇帝遺詔,又是一樁聚訟紛紜的歷史疑案。這件事,《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
這就是古代史記載的問題,關係帝國命運的如此大事,寥寥數語,而且語焉不詳。這封后來被稱為遺詔的「賜公子扶蘇璽書」,竟然只有七個字「與喪會咸陽而葬」。從上面這段紀事的字面上,我們只知道始皇帝身前厭惡談死,也沒有人敢在他面前談有關死的事情。他一直懷著不死的期望,不懈地與死神搏鬥,他對身後的事情,長期沒有明確的交代。不過,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終於認輸,向死神低頭,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死期來臨。他從不死的幻想中省悟過來,決定安排自己的後事。他將後事託付給長子扶蘇,詔令扶蘇從上郡回到咸陽,主持喪葬等一切事宜。
始皇帝口授遺詔時,幼子胡亥是唯一在身邊的兒子,也是他有意立為繼承人的愛子。然而,事到臨頭,在最後的決定關頭,他並沒有將後事交代給近在身邊的胡亥,而是交代給了遠在上郡的扶蘇。對於這件捨近求遠的事情,我們只能作這樣的解釋:經過十個月的親自考察,始皇帝最終認為胡亥不適合做自己的繼承人,他從扶蘇搖擺到胡亥的心,又從胡亥擺回到了扶蘇。
始皇帝口授遺詔時,在場有三位重要人物,胡亥、李斯和趙高。我們已經談到過,胡亥本來是沒有政治能力也沒有政治野心的年輕人,他坦然接受父親的決定,沒有多餘的遐想。但是,胡亥的老師趙高卻另有想法。當時,趙高的官職是中車府令兼行璽符令事,始皇帝的遺詔筆錄下來以後,要由他加蓋皇帝璽印,封口送出。他扣留了遺詔,說動胡亥和丞相李斯,銷毀了遺詔的原本,另外偽造了一份新的遺詔,詔令長子扶蘇自殺,立幼子胡亥為繼承人。這件事,史稱「沙丘之謀」。
這個有關始皇帝遺詔的問題,千百年來,不斷地被提起,也不斷地被質疑。實際上,不僅限於始皇帝的遺詔,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遺詔就是一個不斷地出現而又始終說不清的複雜問題。為什麼這樣說呢?所謂遺詔,因為是先帝的臨終之言,留言人已經死去,死無對證;接受遺詔的人,往往只有先帝臨終前圍繞在病榻邊的寥寥數人,他們都是深深捲入政治旋渦中心的樞要人物,當然會根據自己的利益處置先帝遺留的種種問題,也包括所謂的遺詔問題。那麼,這些人將如何處理遺詔問題呢?
從歷代的事例來看,所謂遺詔問題,大體有三種情況:一,本無遺詔,後來出現的所謂遺詔,是由處理臨終事宜的人,根據自己的意願製作出來的。據我們現在所知,明代的遺詔多是如此。二,本有遺詔,遺詔的內容也符合處理臨終事宜的人的利益,於是遺詔被宣揚,被執行。漢武帝死前託付幼子與霍光等人的事情,應當屬於這一類。三,本有遺詔,但是,其內容不合於處理臨終事宜的人的利益,於是遺詔被銷毀隱瞞,再偽造出一個新的來。那麼,始皇帝的遺詔問題,究竟應當屬哪一類呢?我們不妨根據上述三種情況來作一個判斷。
看來,秦始皇的遺詔問題屬於第三類。《史記》的處理是比較合於史事和情理的。突然死亡的始皇帝臨終前匆匆留言,將後事託付與長子扶蘇,由於筆錄下來的遺言已經被銷毀,所以只留下一句意向性的證言:「與喪會咸陽而葬。」與,參與。喪,喪禮。會,會合。扶蘇是長子,他參與喪事就是主持喪葬儀式。秦始皇死在巨鹿郡沙丘,遺體將運回咸陽,扶蘇在上郡,所以召回他到咸陽,與靈柩會合,為父親送終。
這句意向性的證言究竟是誰留下的,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了。不過,始皇帝賜書扶蘇的重大政治意義,當事人之一的趙高曾經作過一個比較明確的解釋,這個解釋見於《史記·李斯列傳》,文中敘述趙高扣留了始皇帝的遺詔以後,直接來見胡亥說:「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
這句話說:「皇上過世,沒有詔書封賜諸位王子,只有一封書信單獨賜予長子扶蘇,長子扶蘇到了咸陽以後,當即立為皇帝,而公子您則連尺寸的封土都沒有,如此一來您怎麼辦?」趙高所說的「賜長子書」就是被銷毀的遺詔,內容儘管不清,扶蘇將由此即位成為皇帝的事情卻是明白無誤的。通觀古往今來有關遺詔的種種事情,可以用一句話來加以總結:所謂的遺詔問題,都是活人借死人的口說話,體現的都是活人的利益。死人說得好,活人接著說;死人沒有說,活人代他說;死人說得不好,活人修改重新說。
我常常感嘆,古往今來,歷史在變化,人性卻沒有改變。類似的政治舞台,不時上演著類似的政治劇目。公元1976年,中國的政治舞台上,再一次上演了真假遺詔的鬧劇。毛主席的臨終遺言,究竟是「你辦事,我放心」,還是「按既定方針辦」,一時竟然成為政局的焦點。其間的道理和歷史教訓,值得我們深刻的反省和思考。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