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侏羅紀時代的恐龍大家也許已經有些許了解,侏羅紀下一時期白堊紀時代恐龍有哪些,最強大的恐龍是什麼呢,下面奧秘世界帶你遨遊白堊紀,看看白堊紀時代恐龍們都長什麼樣子?
白堊紀時代簡介
白堊紀位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約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而得名。
白堊紀是中生代最後一個紀,是恐龍由鼎盛走向完全滅絕的時期由於這一時期歐洲海底沉積物中有大量的白堊而稱為「白堊系」,白堊紀因此得名。
劍龍滅絕於白堊世。但鴨嘴龍、甲龍和角龍在晚白堊世時卻發展迅速,特別是角龍,雖然晚白堊世時才在地球上出現,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進化出了豐富的種類。白堊紀恐龍種類達到極盛,其中最著名的霸王龍是陸地上出現過的最大的食肉動物。
白堊紀早期,以裸子植物為主的植物群落仍然繁茂,而被子植物的出現則是植物進化史中的又一次重要事件。白堊紀有了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到晚白堊紀晚期被子植物迅速興盛,代替了裸子植物的優勢地位,形成延續至今的被子植物群,諸如木蘭、柳、楓、白楊、樺、棕櫚等,遍布地表。被子植物的出現和發展,不僅是植物界的一次大變革,同時也給動物以極大的影響。被子植物為某些動物,如昆蟲、鳥類、哺乳類,提供了大量的食料,使它們得以繁育;從另一方面看,動物傳播花粉與散布種子的作用,同樣也助長了被子植物的繁茂和發展。
鳥類是嵴椎動物向空中發展取得最大成功的類群。白堊紀早期鳥類開始分化,並且飛行能力及樹棲能力比始祖鳥大大提高。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的著名的「孔子鳥」就是早白堊世鳥類的代表分子。
白堊紀末,地球上的生物經歷了又一次重大的滅絕事件:在地表居統治地位的爬行動物大量消失,恐龍完全滅絕;一半以上的植物和其他陸生動物也同時消失。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恐龍和大批生物突然滅絕?這個問題始終是地質歷史中的一個難解之謎。目前普遍被大家接受的觀點是隕石撞擊說。引人注目的是,哺乳動物是這次滅絕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它們度過了這場危機,並在隨後的新生代佔領了由恐龍等爬行動物退出的生態環境,迅速進化發展為地球上新的統治者。
白堊紀時代恐龍是怎麼樣的?
白堊紀是中生代最後一個紀,是恐龍由鼎盛走向完全滅絕的時期由於這一時期歐洲海底沉積物中有大量的白堊而稱為「白堊系」,白堊紀因此得名。白堊紀時期(1.37億-6700萬年前)是恐龍時代的頂峰時期。恐龍的種類在這一時期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從許多方面來看,白堊紀是恐龍生活由古老形式向現代形式轉變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開花植物的出現使進化模式發生了變化,從而導致了許多新種類恐龍的產生。白堊紀是中生代最後個紀,當時的主宰者就是霸王龍,暴龍是白堊紀中後期才出現的,常見的食草類恐龍也就三角龍。恐龍主要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白堊紀蜥臀目恐龍有:馬門溪龍、地震龍、易碎雙腔龍、霸王龍、異特龍、南方巨獸龍。鳥臀目分為5大類:鳥腳類、劍龍類、甲龍類,角龍類和腫頭龍類,具體有鴨嘴龍、禽龍、劍龍、肯氏龍、海拉爾龍、多刺甲龍、愛得蒙托龍、三角龍、原角龍、腫頭龍等非常多。
白堊紀時代恐龍之禽龍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禽龍是種大型鳥腳類恐龍,身長約9到10米,高4到5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者。它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凡藍今階到巴列姆階,約1億4000萬年前到1億2000萬年前;生存時代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棱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下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過程的中間位置。
白堊紀時代恐龍之小盜龍
小盜龍(屬名:Microraptor)意為「小型盜賊」,是一種在中國遼寧省九佛堂組發現的小型馳龍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巴列姆階,即約1億3000萬至1億2550萬年前,目前已發現近10個化石。小盜龍是世界上已知體型最嬌小、非鳥類之獸足類恐龍。它的體型和始祖鳥相仿,體長不足40公分.
白堊紀時代恐龍之阿馬加龍
阿馬加龍是一種很奇怪的蜥腳類恐龍,他背上有兩排鬃毛狀的長棘,有人推測它的用途是為了迷惑食肉恐龍,使他們認為阿馬加龍很大,不適合捕殺。從中生代侏羅紀到白堊紀,在南半球曾有一塊超大陸"岡瓦納"。
白堊紀時代恐龍之似鱷龍
似鱷龍(屬名: Suchomimus )意為「鱷魚模仿者」 ,是種大型棘龍科恐龍,擁有類似鱷魚的嘴部,生存於中白堊紀的非洲,約為1億2000年萬年前到1億1000萬年前。該恐龍體長11米,高近4.5米,體重達7噸驚人重量,屬於肉食.活躍非洲的尼日.
白堊紀時代恐龍之海王龍
海王龍(Tylosaurus)又名瘤龍、節龍,意為"有瘤的蜥蜴",屬於滄龍科海王龍亞科,是滄龍類的一類,是一種巨大的肉食性動物,生長於白堊紀晚期的海洋中。海王龍雖然不是恐龍,但是,它們與恐龍在同一時期生活,並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中滅絕。
白堊紀時代恐龍之暴龍
霸王龍又名暴龍,學名Tyrannosaurs.Rex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龍和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它們是肉食恐龍中出現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種,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強的食肉動物。身長約13米,肩高約5米,平均體重約9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範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
白堊紀時代恐龍之副櫛龍
副櫛龍,又名副龍櫛龍,意為「幾乎有冠飾的蜥蜴」,是鴨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到7,300萬年前。副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副櫛龍最先被認為與櫛龍(有冠飾的蜥蜴)是近親。副櫛龍的化石發現於亞伯達省、新墨西哥州、猶他州。
白堊紀時代恐龍之多智龍
多智龍(屬名:Tarchia)是目前最年輕的亞洲甲龍科恐龍,多智龍同時也是已知最大型的亞洲甲龍類,身長估計為8到8.5米,頭顱骨長度為40厘米,寬度為45厘米,重量可能為4500公斤。年代可能為坎潘階到馬斯垂克階,接近1億1000萬年前。
注: 坎潘階(Campanian Stage)是歐洲上白堊統的一個階。位於桑頓階之上,馬斯垂克階以下,過去曾作為塞農階的一個亞階。坎潘階一名源自法國夏佩那(La Champagne)。現為國際通用的一個階。其底界定義尚未確定。
白堊紀時代恐龍之三角龍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垂克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
白堊紀時代恐龍之扇冠大天鵝龍
扇冠大天鵝龍(屬名:Olorotitan)是鴨嘴龍類賴氏龍亞科的一,化石發現於俄羅斯遠東地區阿穆爾州Kundur地區附近的察尕沿組(Tsagayan Formation),年代為晚白堊紀的馬斯垂克階的中或晚期。
白堊紀時代恐龍之薄片龍
薄片龍是一種生活在距今8500萬至6500萬年白堊紀晚期的海洋爬行動物,游泳像海龜一樣。普通的薄片龍身體全長可達15米,但脖子的長度就可達6米。它的四個鰭狀肢看起來就像船槳一樣,可是游泳時卻像海龜一樣慢。之所以說它十分奇特,是因為它的腦袋非常的小,加上一個非同一般的脖子,樣子很古怪,活像長著超長脖子的侏儒一般。雖然薄片龍身體巨大,但它的腦袋實在太小,因此不可能對大獵物發起攻擊。
白堊紀時代恐龍之冥河龍
冥河龍,全長約2.4米,高約1米,體型和習性都很像野山羊,是一種頭顱頂部、後部與口鼻部飾以非常發達的骨板與棘狀物的神秘恐龍,命名源於美國蒙大拿州的地獄溪。在全部化石記錄中,冥河龍那繁多的精巧而復雜的頭飾使它在同類(腫頭龍類)乃至全部恐龍中都是最面目猙獰的。
白堊紀時代恐龍之風神翼龍
風神翼龍(Quetzalcoatlus)是一種翼手龍,也叫披羽蛇翼龍,生存於晚白堊紀(坎潘階到馬斯垂克階),約84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風神翼龍翼展超過15米長,它是人類已知最大的飛行動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1/node43178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