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source: Flickr 文/嚴融怡|曾就讀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目前在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擔任助理,並且在台北鳥會、胡適國小等地擔任生態解說志工;喜歡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球科學、生物學、與科學史等領域,對科普教育和環境教育有著很大的興趣。居里夫人曾說:「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應該能夠說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事。」希望一生都徜徉在科學的星河當中。
這些充滿生機的洞穴是大自然最偉大的展現,歡迎來到紐西蘭的懷托摩洞穴(Waitomo Cave)!
這是一處由魔幻的藍光蟲(小真菌蚋 Arachnocampa luminosa)所照明的石灰岩鐘乳洞穴,數以千計的小生物散發牠們通電的冷光燈,將洞穴轉化為一場終極閃耀的表演;當你進入這紐西蘭北島明亮而引人入勝之地,你彷彿正被傳送到一處生物光源的銀河系。
進入這個藍光蟲岩穴是一生一次的體驗;準備好驚異於大自然母親夜晚的玄秘嗎?有機會的話就到這個洞穴看看吧。
影片來源:Culture Trip
這個洞穴是怎麼被發現的呢?1888年,當地的毛利族酋長 Tane Tinorau,決定在紐西蘭北島懷托摩(Waikoto)地區領導一場戰爭進攻另一處部落。在戰爭結束後毛利族酋長及英國測量師 Fred Mace 兩人,在一次狩獵探索中意外絆倒進入了一處洞穴,他們發現整個洞穴的屋頂如同星空一般閃耀;裡面的奇景後來被英國測量師告知了其他的英國人。此後隨著英國殖民的腳步,這個發光的洞穴也聞名全世界,成為許多人絡繹不絕進入的觀光處所。
直到一百多年後的1989年,紐西蘭當局終於將這個洞窟的所有權歸還給毛利族人。
紐西蘭毛利人發現懷托摩洞穴。圖/Wikimedia Commons
有些報導會說藍光蟲(小真菌蚋 Arachnocampa luminosa)是一種螢火蟲,但其實牠們與一般我們所熟知的螢火蟲無關,反而和蚊蠅的親緣關係更近一些。這種穴居為生的小真菌蚋,牠們幼蟲階段會利用牠們的粘液線攀附在岩壁上以藉此吸引其他昆蟲來進行誘捕。等到成蟲階段,口器退化、無法進食,只剩幾天的壽命時,牠們會瘋狂地交配產卵;然後在最後的2到3天,這些父母親會用盡最後的力氣奮勇撞向幼蟲的絲網,捨身成為自己後代的食物。
小真菌蚋(Arachnocampa luminosa)的幼蟲以及分泌的黏液。圖/Wikimedia Commons
這個洞穴的地質年代其實已有1.5萬年的歷史了。最初的三千萬年前是在海洋裡面,承接了許多海洋生物的遺骸,而後歷經了地殼變動而來到地面;之後又因雨水侵蝕而形成許多的岩縫,雨水當中溶有微酸的二氧化碳,日積月累地向下侵蝕並擴大岩縫,逐漸形成一個封閉的岩洞。有的礦物質溶液又在岩壁和地面沉澱累積,形成了這些鐘乳石和石筍。
小真菌蚋則找到了這裡,成為了牠們世世代代安身立命的家園。
source:Culture Trip 影片截圖
原文字轉載自作者粉絲頁:週遭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經編修後刊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1/node159514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