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連美國送給中國琉球群島,中國都不敢要相比,澳大利亞人可就不客氣多了;日本在二戰時,可以說得罪了半個世界;但是要說到日本人最後悔得罪的國家,除了美國,就是澳大利亞了。
本來日本也不想打澳大利亞的,反正打仗打到中後期,太順風順水了,目空一切,就打起了澳大利亞的主義;轟炸澳大利亞的城市,企圖占領澳大利亞的港口,造成了澳大利亞一定的平民傷亡。
要知道澳大利亞人是怎麼來的?當時美國都還算是歐洲移民,相對來說素質還好;而澳大利亞,就是殖民時期的歐洲人對於罪大惡極的人的流放之地,一個比一個的兇狠(現在文明化了)。
太平洋戰爭中有名的日本軍傷心之地主要有這麼幾塊:被稱為「餓島」的瓜達卡納爾島,被稱為「白骨街道」的英帕爾戰場,再有就是這個巴布亞紐幾內亞了。
瓜島三萬六千日軍中死了二萬二千人,接近三分之二;英帕爾戰役九萬日軍中戰死二萬六千,接近三分之一。
但那兩個地方都比不上紐幾內亞戰場,日軍先後向紐幾內亞戰場傾注了20萬左右的兵力,到戰後活著回到日本本土的不到一萬八千人,90%以上死在了那兒。
紐幾內亞戰役就是美國和澳大利亞聯軍和日本軍隊打的,雖然澳大利亞軍隊人數遠遜於美國和日本,但是美國軍隊在此戰中基本沒啥表現;相反澳大利亞人卻個個像是打了雞血一樣,瘋狂壓著日本軍隊打。
那時的日本兵和澳大利亞兵對戰,對於喜歡以暴制暴的澳大利亞兵來說,日本兵的殘暴和他們一比簡直不是一個檔次上的事情,而且對於俘虜,澳大利亞兵也不會客氣,各種折磨。
或許在大家心中,覺得日本人在二戰時期對中國人犯下的罪行已經是罪大惡極的時候,澳大利亞兵逮著日本俘虜,就是各種虐待。在紐幾內亞島時,日本兵喜歡挖洞,澳大利亞兵就拿著燃燒彈向洞口發射,燒的日本兵們哇哇亂叫。
後來澳大利亞人以戰勝國的姿態,隨美國軍隊登陸日本;在美國占領期間,甚至日本天皇都必須對麥克阿瑟行正式的鞠躬禮而不是體現民主精神的握手禮。許多日本人都對德高望重的天皇不得不向美國人鞠躬一事感到震驚,這也意味著日本人必須對美國俯首稱臣。
而澳大利亞也有樣學樣,表現得最為突出的是占領軍以日本人身體孱弱為由歧視他們。羅賓·格斯特發現許多士兵認為日本人「身材矮小、弱不禁風」,因此稱他們為「小日本」。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記者弗蘭克·萊格把日本人描寫為「一群烏合之眾」,「身形瘦小的受氣包」,「像一群目中無人的男孩」,總之,「微不足道」。
澳大利亞人對日本人的態度與美國人並無二致。麥克阿瑟將軍也曾把日本人比作「十二歲的男孩」,與這些小毛孩相比美國人則像是「45歲」的成年人。麥克阿瑟的種種帝國主義行為被大英國協占領軍指揮部視為了榜樣。澳大利亞部隊也明令禁止士兵與日本人握手。
占領軍的新聞片中日本人被用殖民語言描述為「基本上是土著人」,完全無視日本曾是亞洲強國,甚至有「亞洲的英國」之稱的事實。一本發放給隨軍家屬的名為《大英國協占領軍規定》的小冊子把日本形容成「由披著東方文明的皮的原始人組成的原始國家」。
澳大利亞軍隊在日本的所作所為,令美國大兵都汗顏,純粹是對日本的殖民行為,甚至有些公園、影樓和澳大利亞聚居地,還會張貼「日本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小牌。
也許正是因為澳大利亞軍隊的所作所為,所以讓日本人覺得美國大兵挺好的,最後和美國協商,終於讓澳大利亞軍隊撤離了日本;與澳大利亞和美國在日本的所作所為,想想,大天朝是不是太迂腐了一點?孔子都曾說過: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沒想到孔聖人的名言,卻被後人曲解,唉!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