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21口疑棺同時下葬,千年來真假「包公墓」被挖開後,考古學家傻了!

趣味新聞| 2017-02-18| 檢舉

包公,名包拯,北宋時期的名臣。開封府知府,龍圖閣直學士。因此也被後人稱為「包龍圖」。

包公在中國的民間是一個幾乎被神化的人物,關於他的傳說不計其數,所有的故事都極力展示他的智慧和勇氣。

因為包公一生清廉、剛正不阿,清如水、明如鏡,因此民間更願意稱其為包青天。

在民間的各種書籍、詞話、評書裡,包公額頭一個月牙,面如黑炭,三口銅鍘鐵面無私。能斷陰陽二界。因此民間的評書裡也經常稱包公是龍圖閣陰陽大學士。

歷史上真正的包公,並沒有文學作品裡那麼多神奇的故事、也沒有那麼牛的本事,包公也不是黑臉。但是包公清廉如水,剛正不阿倒是真的。

因為,包公除了龍圖閣直學士和開封府知府以外,還有一個職務是監察御史,後來升御史中丞。

這裡說一下,很多作品裡說包公是開封府尹,這是不正確的,宋朝時開封府尹一般都是由親王或者儲君兼任,但仁宗時期開封府,牧、尹不常置,權知府一人。

監察御史其實就是言官,專門上本參人的一個官兒。

這個位置本來就是起到監視官員的作用,何況又是包拯這樣鐵面無私的人。仁宗時期,包公這個監察御史可算是盡職盡責。

據記載,包公在當監察御史期間,共向皇帝送奏摺187個 ,大部分都是參那些貪官和庸官的。

可見包公的剛正,同時也反映了包公這一輩子得罪了多少人。

嘉祐七年,64歲的包公溘然長逝,仁宗追封其為禮部尚書。

包公是在開封去世的,也就是當年的東京汴梁。但是包公是回到老家安徽合肥下葬的。

據包公的後人說,包公下葬的當天,一共有21口棺材同時從合肥的七個城門出城,21口棺材中只有一口裡面是真的包公。

為什麼要這麼干?其實不為別的,就是包公這一輩子得罪的權貴實在太多了,連宰相都被包公上奏摺彈劾過。

弄這麼多疑棺,目的就是掩人耳目,讓仇家不知道哪個是真的。以免被偷墳掘墓、挫骨揚灰。

而後,包公的後人又有目的的散播出一些包公墓的假消息和詛咒之類的話。

南宋時期,包公墓遭到金兵的破壞,後人沒有辦法把包公的屍骨撿出,又埋在包公的夫人董氏的墓中。而後重修包公墓,從那時起包公墓就變成了一個疑冢。

而包公真正的屍骨則和夫人合葬在一起。

在此後900多年的風雨裡,因為包公的形象在民間越來越神化,包公墓再也沒有遭遇過什麼災難。直到新中國成立。

1956年,包公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0年浩劫,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中國出現了反清官這麼個倒灶的事情。

最先倒霉的是海瑞,當然包公墓也沒能倖免。

1973年,考古人員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開始發掘包公墓,共發掘出包公、董氏以及包公的後人等6人的骸骨。

直到1985年,平靜下來的中國才重修了包公墓。

其實在河南的鞏縣也有一座包公墓,以前人們一直以為那才是真的包公墓。後來在合肥挖到真的包公墓以後才知道,鞏縣的墓也是假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1/node142241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