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 (傳說神獸龍的子嗣) 編輯
龍子即龍的孩子,然而龍子並不都像龍那種形態。事實上,神話傳說中真正龍形的龍子(如《西遊記》中龍三太子等)遠不如變異龍子出名。在現代,提及龍子,人們都會立即想到「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龍的九子分別是贔屓[bì xì]、螭吻[chī wěn] 、蒲牢[pú láo]、狴犴[bì àn]、饕餮[tāo tiè]、蚣蝮[gōng fù]、睚眥[yá zì]、狻猊[suān ní]、椒圖[jiāo tú]。當然,不同的傳說,龍九子也不盡相同。也有人認為貔貅[pí xiū]、囚牛[qiú niú]等是龍子。
1-贔屓(bìxì),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這些龍子許多被運用於中國建築中。在上古時代的中國傳說中,霸下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2-螭吻 (中國古代神獸)
螭吻由鴟尾、鴟吻(音吃吻)演變而來,唐朝以前的鴟尾加上龍頭和龍尾後逐漸演變為明朝以後的螭吻。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代中國宮殿建築中,五脊六獸只有官家才能擁有。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中國宮殿建築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
3-饕餮[tāo tiè]),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於鼎的蓋子上。因它能喝水,幾乎在古代橋樑外側正中都能見到,防止大水將橋淹沒。
4-睚眥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的第二個兒子,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嗜殺喜斗,常飾於兵器刀環、劍柄
5-狴犴 (中國古代神獸) 編輯
狴犴(bi an)又名憲章,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龍生九子之一,排行第七。它形似虎,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
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狴犴既是牢獄的象徵,又是黎民百姓的守護神。
6-六子(好煙火者)狻猊[suān ní],性好煙火,常飾於香爐蓋子的蓋鈕上。另一版本:狻猊:又稱金猊、靈猊。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
7- 蚣蝮 (龍生九子之一)
蚣蝮(gōng fù)[1] ,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是龍生的九子之一。好水,又名避水獸,頭部有點像龍,不過比龍頭扁平些,頭頂有一對犄角。身體、四條腿和尾巴上都有龍鱗。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蚣蝮的祖先因為觸犯天條,被貶下凡,被壓在巨大沉重的龜殼下看守運河1000年。千年後,避水獸的祖先終於獲得自由,脫離了龜殼。人們為了紀念、表彰其家族護河有功,按其的模樣雕成石像放在河邊的石礅上,並說這樣就能鎮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襲。
8-八子:(好閉口者)椒圖,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飾於大門口。椒圖:形似螺蚌,性情溫順,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舖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
9-九子:(好鳴者)蒲牢[pú láo],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於大鐘的鐘紐上。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