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多細菌的貨幣] 揭人民幣製作過程:從「白紙」到鈔票耗時1個月

比卡超| 2016-09-29| 檢舉

8月7日報道,成都溫江。人民幣竟是棉花造,在印鈔工人眼中,這裡的鈔票並不是「錢」,僅僅是「產品」。成都印鈔有限公司是有著51年歷史的印鈔公司,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既能印製鈔票、生產鈔票紙、製造硬幣,甚至精鍊黃金白銀的企業。每天早上,幾千名員工從城市的各個方向聚攏而至,他們分散在防偽印刷、特種專用紙張生產、金銀精鍊等不同的崗位,從事著外人看來頗具神秘感的工作。近日記者獲准進入,在最一線的位置,探訪一張白紙是怎樣成為「國家名片」人民幣的。

成鈔公司大門口有緊握槍枝的武警駐守,這裡有著嚴密的安檢措施。在經過層層申報審批,暫存隨身攜帶的手包和手機後,記者獲批進入生產車間。在車間內,經過多道印鈔工序及乾燥、檢驗等環節後,一張張雪白的印鈔紙「搖身一變」成為紅紅綠綠的鈔票,整個過程前後需要耗時1個月左右。圖為看似「白紙」的印鈔紙已經在造紙過程中加上了水印。

膠印作為第一道工序,屬於平版印刷的一種,雖然該技術在其他行業中有著廣泛的運用,但是印鈔行業對其精度的要求更高。在現場,一張張被送入膠印機的雪白印鈔紙,經過油墨的印刷,有了各色各式的底紋,有印著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的穹頂,還有取材於古代青銅器的紋飾等。圖為膠印工序,人民幣製作第一道工序。

日常生活中,市民們常通過觸摸主席頭像、國徽等辨別鈔票真偽,假如手裡是一張真鈔,指尖則會感受到明顯的凹凸感,來自於人民幣特有的印刷方式——凹印。凹印機旁的油墨味較其他區域更為濃郁,從它「嘴裡」吐出來的「產品」圖案立體,層次分明。在印鈔界,曾有「無凹不成鈔」的說法流傳,直到現在,凹印仍是世界各國鈔票中必不可少的防偽手段。圖為進入凹印、印碼等工序,印出來的圖文具有很明顯的凹凸感覺。

此外,每張鈔票正面的左下方都有一排數字編碼,這便是人民幣的冠字號,印上冠字號的工序則被稱為印碼。冠字號碼由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數字組成,用來標記印刷批次和排列順序。工作人員介紹,每張鈔票的冠字號就猶如身份證號一般,具有唯一性。印碼體現著印鈔行業中的數字化管理,方便追蹤。圖為一名工人對成版的「產品」進行仔細檢查。

在鈔紙車間,一位工作人員拿出一大張鈔票紙,輕輕抖動,發出清脆響聲,完全不同於一般白紙抖動時的聲音。據了解,這是因為人民幣的特殊性從鈔票紙的源頭就和普通紙張大不一樣。普通紙的主要成分是木質和草質纖維,而印鈔紙的主要成分是棉纖維或亞麻纖維。據工作人員說,從棉花到印鈔紙大致需要打漿及造紙兩個過程。圖為樣張比對,檢查缺印、錯印、倒印等等。

印鈔是一個精密的生產過程,印刷車間內的氣溫必須保持恆定的工藝溫度範圍內,防止紙張形變、印刷圖像的位置偏移。檢封是最後一道工序,質檢工人要在燈光下檢驗每一張人民幣的質量,比如:號碼有沒有印錯,顏色是否均勻,票面是否平整乾淨……據了解,目前在市面上流通的錢幣,主要是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幣,各券別共採用20餘種防偽技術。2015年新版人民幣還使用了目前國際主流的光學防偽手段。圖為人民幣檢封工序,一張報紙大小的鈔票紙裁剪成35小張。

印鈔行業的員工是金融行業唯一的產業工人,印鈔行業新進的員工普遍都是本科及以上學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再經過嚴格政審,在員工培訓上強調保密意識。在企業文化生活上,和其他企業沒什麼兩樣,有運動會、文娛活動等。工人也不可能偷帶「成品」離開,在四五米高的車間屋頂上布設著監控攝像頭,做到監控無死角無遺漏。另外採取了「數字管理」和「雙管制」的人防措施。此外,法律層面也有嚴格的規定,盜竊在制人民幣產品會比一般的盜竊罪面臨更嚴重的處罰。圖為質檢程序,「白紙」基本變為人民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1/node128071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