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距今已2400多年的寶劍,為何很難被仿製?有五個重要難點

從古至今,我國在某些方面的一些工藝技術一直領先於世界,鑒於我國封建時期的陪葬制度,我們有幸能在千年之後的今天一睹千年之前的一些精美物品的風采,1965年出土的屬於越王勾踐的一把絕世的青銅劍就極為精美。

要說這把劍,當然要說說它的主人,它的主人以「臥薪嘗膽」的典故在我國百姓的口頭、筆尖和心中存活了上千年,是一位極有謀略的人物,而讓世人驚訝的是這把兩千多年之前的劍到現在都沒有生鏽,不僅鋒利依舊,其複雜的製作工藝居然讓現代先進的科技都無法破解,所以一位有勇有謀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和一把滿是謎團的劍結合在一起,讓我們破解相關謎團的心更加急切了。

對此劍更不乏狂熱愛好者,該劍出土以後憑藉其千年不腐的謎團和現代科技都無法搞懂的先進工藝讓世人矚目,很多工藝愛好者都對這把劍青睞有加,許光國就是其中一位。他出身於一個工藝世家,有很好的工藝製造和美術功底。對於這把2400多年前製造出來的劍,他心裡有滿滿的嚮往。

據說這把劍出土之後依舊寒氣逼人,20層紙疊在一起都能直接被劃透,別說精通工藝製作的他對其心馳神往了,就連我們一般人都喜愛不已。這把劍全長55.6厘米,劍身寬5厘米,用了藍琉璃和綠松石做裝飾,劍身還有細密的,蛇鱗一樣精美的菱形花紋,當真是一把製作精美的絕世好劍。

很多愛好者都希望能有一把勾踐劍的仿製品,也有很多業餘的愛好者甚至是專業的機構想要仿製該劍,但是大部分人都沒能參透其製作奧秘,最終失敗,而許光國憑藉自己多年的經驗、對工藝的熱愛和千百次不厭其煩的研究實踐,最終製作出了勾踐劍的仿製品。而製作這把劍,需要克服好幾道難題······

首先是一個化學問題——劍身和劍鋒上的化學成分不一樣。鑄劍時一把劍是整個鑄造出來的,不會說分開鑄造,所以很多人都很納悶在同一把劍上怎麼會出現成分不一樣這種現象,難道是鑄劍時出的意外?顯然不會。許光國在千百次試驗之後最終成功實現了劍身和劍鋒上成分不一樣的目的,他說,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其實並不難,多試驗幾次就好了,只是沒有人願意反覆試驗罷了。

其次,就是劍柄上有11個近距離同心圓。劍柄上共有11個同心圓,每個圓圈之間相隔的距離只有0.2毫米,這是一個極其細微的距離,更別提圓圈內部還有更精細的細繩紋了!現代的車床工藝比當時的手工工藝不知道先進了多少倍,可是現代的車床工藝仍舊不能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古人是怎麼辦到的呢?難不成鑄劍時歐冶子是在我們的未來時代穿越過去的?

許光國對這個難題同樣沒有什麼巧妙的辦法,而是在多次用手工製造模具之後才製作出了合適的模具。有很多製作商都是用現代的車床工藝來製作同心圓的,可這就充滿了流水線的「氣息」,絲毫沒有歷史感了。

第三個難題就是古人如何製造出了精美了菱形暗格。如果你近距離看過這把勾踐劍,絕對會傾倒在那精美的菱形花紋之下,但是這種花紋是怎麼製造出來的沒有人能夠解釋。有人懷疑這時一種化學外鍍技術,但是年代對不上,而且這種技術是在西方興起的,古人怎麼可能提前千年就掌握呢?說到這,就不得不再次感嘆一下許光國的良苦用心,他偶然間得知這種花紋可能是一種化學反應製作出來後,就反覆試驗,自創了一種「硫化工藝」成功的製作出了這種花紋。

第四個難題就是如何防腐。這把千年之前的劍之所以能夠保存的這麼好,和埋藏地的土質、氣候以及包裹嚴密的劍鞘都有關係,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劍身自己的防腐功效。許光國花費了5年左右的時間,在反覆試驗之後研製出了一種只要成分為鉻的「包漿」,成功解決了防腐問題。

最後一個難題,就是如何仿製出劍身上的八個鳥篆銘文了。這種字要寫很簡單,依葫蘆畫瓢畫出來就是了,但是怎麼把它寫到劍身上呢?許光國借用古人的智慧,採取了一種名為「失蠟法」的工藝將「越王勾踐,製造用劍」這八個字「寫」倒了劍身上。

所以說,一把劍,不僅僅是一個工藝品,還是中國古人無窮智慧的象徵!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1/node124017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