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流傳千年的十大鎮國之寶:你知道幾個?
1中國歷史博物館: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形制雄偉,重達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國成立後,於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2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
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3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Sword of Goujia),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
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被稱為「天下第一劍」。
4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託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
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馬踏飛燕」是東漢藝術家的經典之作,是中國古代雕塑藝 術的稀世之寶,在中國雕塑史上代表了東漢時期的最高藝術成就。
5河北省博物館:金縷玉衣
我國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緻,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世界。
6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鑲金獸首瑪瑙杯
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選用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紅色瑪瑙琢制,而獸嘴鑲金的工藝處理,也是匠心獨運,它金光閃閃,克服了獸嘴處材質色澤太深的不足,使獸頭的造型之美更為突出。
7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
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8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此錫杖長196.5厘米,重2390克。錫杖的材質非常貴重,並非由錫金屬制
成,而是由金銀打造。整條錫杖用金2兩,用銀58兩,通體金光閃爍,熠熠生輝。
由杖身、杖首、杖頂三部分組成。杖身中空,呈圓柱形,通體襯以纏枝蔓草,上面鏨刻圓覺十二僧,手持法鈴立於蓮花台之上,個個憨憨可掬;下端綴飾蔓草、雲氣和團花。
杖首為四股雙輪十二環,是佛教界最高權威的象徵,屬佛祖釋迦牟尼。鏨有流雲紋的銀絲折成垂直相交的四股桃形輪,象徵四諦:苦、集、滅、道。每股輪幅上套置三個滿飾纏枝蔓草的扁圓錫環,共十二環,代表十二部經。杖頂是象徵佛所在的兩重蓮台,仰蓮流雲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
9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舞馬銜杯紋銀壺,高18.5厘米,扁圓腹,蓮瓣紋壺蓋,弓形提梁,一條細鏈連結著壺蓋與提梁。壺底與圈足相接處有「同心結」圖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條結。
圈足內墨書「十三兩半」,是壺的重量。壺腹兩側用模具衝壓舞馬圖,馬肥臀體健,長鬃披垂,頸系花結,綬帶飄逸。
10北京故宮博物院:「大禹治水」大玉山
「大禹治水」的玉山用料產自中國新疆和田,為緻密堅硬的青玉。這件文物是中國玉器寶庫中用料最宏,運路最長,花時最久,費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氣魄最大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1/node123424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