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1867年7月21日晚,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與幕僚趙烈文聊天時談到:京城社會治安混亂,明火執仗的大案經常發生,街面上乞丐成群。百姓生活貧苦,國家財政用盡,不久恐有動亂。如何化解?

趙烈文則回答說,合久必分是歷史大趨勢,但是高層還沒有完全腐爛,朝廷還有一定的控制力,所以暫時不會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但他預言,不久的將來,朝廷必先垮台,然後出現各自為政、割據分裂的局面,並進一步判斷,大概不出五十年就會發生這種災禍。
清王朝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趙烈文發此預言時的1867年是四十四年,果然沒出五十年。在趙烈文與曾國藩聊天前後發生的許多事兒,或大或小,都在預告著清廷走向滅亡。
首先是政治上越來越腐敗,財富集中於高官之手。
閻敬銘出任軍機大臣時,聽說內務府買皮箱每隻報銷60兩銀子,就對慈禧太后說市面上同樣的箱子只要六兩銀子,要求查一查內務府的腐敗。慈禧太后要求閻敬銘先拿六兩銀子買只箱子回來,然後再查。閻敬銘出宮後,拿著銀子直奔市場,發現所有的皮箱店都關門了。原來在他之前已有太監逐家通知關門停業,否則要砸爛店面。閻敬銘無奈之下,只好派手下親信去天津買箱子。

沒想到此人被內務府的太監收買,拿了一筆錢遠走高飛,根本沒去天津。吏治腐敗至此,貴為軍機大臣的閻敬銘也只能徒然興嘆。
同樣被欺騙的還有光緒皇帝。光緒一直以為雞蛋是奢侈品。
一日他拿著雞蛋問翁同和:「此種貴物,翁師傅可曾吃過?」翁不敢說實話:「老臣在祭祀時才偶爾吃一次,否則不敢食也。」四枚雞蛋,御膳房開出的價是三、四十兩銀子,其實市場價不過十二三個銅錢。可怕的不是皇帝被蒙蔽,更可怕是翁同和作為光緒老師都不敢拆穿。
政治腐敗的結果,就是社會財富集中在貪官尤其少數高官之手。慶親王奕劻是清末軍機處首輔重臣。此人憑藉巧言令色本領和慈禧關係位及人臣,卻生性極貪。
大清亡國之際,慶親王受索賄聚斂家產摺合白銀1億兩以上,而大清當時年財政收入不過8000多萬兩。此人無恥之極,武昌起義後,奕劻收受革命黨人竟然300萬兩賄款,去宮中說服隆裕皇太后和溥儀退位。
其次是官民對立,僅僅靠暴力維持不了統治秩序。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朝的老百姓都在看清軍失敗的笑話,英軍統帥巴夏禮目擊此景,十分疑惑不解,問其買辦何以至此?買辦說:「國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國。」

有些清醒的官員看到官民對立,並要設法解決。1909年張之洞諫言載灃:「如若不顧輿情,恐要激起民變。」載灃不屑地回應道:「我大清國養兵百萬,何懼民變?」張之洞憤言:「國家養兵,豈能用來對付黎民百姓? 」兩人不歡而散。事後張之洞嘆道:「不意聞亡國之言!」一個月後,張之洞逝世,臨終前仰天長嘆:「國運盡矣!」
再次是人心思變,連體制內的精英都同情革命者。

清朝七品官員李鍾岳奉命拘捕、監殺秋瑾。在秋瑾就義前,李鍾岳前往獄中看望,併流淚對她說:「余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諒之也。」監斬完畢,李鍾岳痛哭而歸。在秋瑾死後百天,1907年10月29日,他在家懸樑自盡。
汪精衛謀刺清廷最高領導人攝政王載灃被捕,民政部尚書肅親王善耆親自審理此案。肅親王看到從汪精衛身上搜繳的三篇手稿《革命之趨勢》、《革命之決心》、《告別同志書》之後,感慨萬分,非常佩服革命黨人的獻身精神,說:「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皇族,也早就加入革命黨反叛朝廷了。」

晚清是個很奇怪的時代。大廈將傾,體制內沒有人想辦法去維修,體制外也沒有人很迫切地想去推到重建。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