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年食人鯧
在巴西的亞馬遜河流域,食人魚被列入當地最危險的四種水族生物之首。在食人魚活動最頻繁的巴西馬把格洛索州,每年約有1200頭牛在河中被食人鯧吃掉。一些在水中玩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婦女不時也會受到食人鯧的攻擊。食人魚因其兇殘特點被稱為"水中狼族"、"水鬼"。
有資料顯示,食人魚頸部短,頭骨特別是齶骨十分堅硬,上下齶的咬合力大得驚人,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能把鋼製的釣魚鉤一口咬斷。平時在水中稱王稱霸的鱷魚,一旦遇到了食人魚,也會嚇得縮成一團。

成年食人鯧
據消息,一名魚塘主試圖在塘中投入國外魚種"激活"魚塘,沒想到引狼入室,在投入數百尾南美洲食人鯧以後,魚塘半年內發生巨變:不僅所有放養的魚種絕跡,而且連在池塘中游水的鴨子都成了食人鯧的"盤中餐",以至於過往的鳥類每經過此處都不敢在水面覓食,這裡成了"死亡魚塘"。

樹葉魚鉤也不放過
記者來到位於廣東省惠州市淡水臨近大亞灣的一處水塘。發現形如箭頭狀、面積約6000平方米的魚塘內不時有魚群穿梭,動作迅猛。哪怕是扔下的樹葉和泥塊,都會引來魚群爭先恐後前來爭食。
據目擊者稱,他是一名釣魚愛好者,在一個月前發現這個無人打理的魚塘,讓他驚訝的是,裡面卻有大量的"紅腹武昌魚",他"半天就被咬斷了兩個魚鉤",現場令他感到恐懼。聯想到媒體關於"食人魚"的報道,他於是查詢有關"食人魚"的資料,結果發現這些魚就是"食人魚"。
記者在現場發現,情況比報料人的介紹更令人驚悸: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內,記者的數根魚竿和四個魚鉤先後被魚咬壞,經常見到面積數平方米的魚群來回穿梭。這些魚兇猛異常,一名垂釣者在摘鉤時拇指被狠狠咬了一口。這些魚中,最大的有桌球拍大小,最小的也有手掌大小。

鴨子瞬間丟了雙腿
一隻鴨子被投入河中,十分鐘後,鴨子被食人鯧啃食得只剩下白森森的骨架。
提起食人魚,人們就會想到它的故鄉———南美洲的亞馬孫。到亞馬孫一帶旅遊,人們的腦海里又會浮想起食人魚的種種傳說,心頭湧起一種莫名其妙的驚恐。
在巴西有15種食人魚,它們的個頭在18至45厘米之間。巴西人俗稱"皮拉尼亞(Piranha)",這是印第安圖皮族語,意為"割破皮膚的"。印第安人常將食人魚牙齒當小刀來用。1986年,巴西《美洲華報》曾刊登過一篇文章說,一個名叫杜琳的女探險家在秘魯亞馬孫地區進行科學考察時,找了一個僻靜的湖邊準備入水洗澡。此時,只聽當地印安第人酋長邊跑邊大聲疾呼:"巴那!巴那!"在秘魯土話中,"巴那"即指食人魚。酋長跑到杜琳跟前,見她半信半疑,便將手中剛獵到的一隻大鳥綁在繩子上,拋向湖裡,並將繩端交給杜琳。可怕的情況出現了:只見湖水激盪,杜琳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將繩索往水下扯。不一會兒,這股力量消失了,她把繩子拉上來,低頭一看,大鳥已被食人魚吞食得只剩一副骨架。

有一年3月,記者在巴西友人的陪同下到亞馬孫的黑河遊覽,記者還下水在河裡暢遊了一會兒。兩天後,記者在當地報紙上看到消息說,一艘遊船不慎在河中傾覆。脫險的人說,他們親眼看到溺水而死的同船之人被食人魚團團圍住啃食,其狀慘不忍睹。讀罷消息,記者毛骨悚然,為自己冒然下河游泳而感到後怕。因此,"凡有食人魚的河裡不能下水游泳"成了人們對到亞馬孫遊覽的忠告。
巴西西部邊境的潘塔納爾濕地也是食人魚的"樂園"。一次,記者到那兒旅行時,竟然吃了一回食人魚。同行的巴西朋友先將一條花斑魚切割成丁點大的魚塊,當作魚餌,然後到河邊垂釣。瞬間,只見河面上水花翻騰,原來是食人魚聞到血腥味後成群結隊地趕來吞噬。那天晚上,在密林深處飽餐了一頓食人魚。
食人魚肉質細膩白嫩。不過,記者在巴西前後工作近10年,從未見過巴西城鄉魚攤或超市裡有賣食人魚的,也從未見過巴西人將食人魚當作觀賞魚來喂養。記者曾經多次問過巴西人:"你吃過食人魚嗎?"一聽"食人魚",巴西人便會瞪大眼睛,吃驚地說:"不!不!"可見,大部分巴西人對兇殘的食人魚有憎惡之感,難有胃口食用。

儘管食人魚尖牙利齒,兇悍無比,可是,它們在巴西卻形不成氣候,因為那裡有眾多的天敵在等著它,如鱷魚、河豚、水蛇等。而且,在千百年的進化過程中,許多水中動物都有了對付食人魚的本領,比如有些魚渾身長滿了刺,使食人魚不敢輕舉妄動。也許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兇猛的食人魚才沒有在巴西肆意繁衍蔓延,保持了生態的平衡。由於巴西有關部門在對該種兇猛魚類的進一步管理方面並沒有制訂出明確的措施或條例,因而此魚目前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出口到其他國家。

"食人魚"正成為新聞媒體上迅速"竄紅"的明星。這種長著鋒利牙齒的食肉魚類,又叫"食人鯧",原產於南美洲。在北京、上海、重慶、廣東、廣西等省市,食人魚正面臨全面剿殺。國家相關部委也研究制定措施,全面禁止食人鯧的引進、養殖和經營。
在這個以利益為主要驅動力的時代,食人魚的存在必然有其市場。那麼,是誰製造了對食人魚的需求?從報道來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水族館,二是寵物飼養者,但它們的目的都是觀賞,前者是讓人觀賞,後者是自己觀賞。可是,灰頭土臉的食人魚既缺乏金魚的優雅,又沒有熱帶魚的婀娜,可以說毫無觀賞價值可言。但食人魚的賣點並不在這裡,廣西南寧的一個食人魚飼養者說:"它吃東西比較好看,因為它有非常鋒利的牙齒,先攻擊食物的尾巴,再吃食物的腹部,這個過程讓人很興奮。"(據中央電視台《新聞夜話》欄目12月12日報道)在北京,兩個"學生"模樣的人對記者說:"我們買它是為了看它捕食活魚的樣子,那有多刺激呀!"再明白不過,食人魚的賣點就是"殘忍",購買者要的就是"血腥"。

人們常說,業餘飼花弄鳥可以陶冶情操,從寵物可以看到人的志趣所在。養花者透出愛美之心,收集奇石者流露崇尚自然之意。那麼"食人魚"的得寵,意味著什麼呢?至少反映了人心之中,期許真善美的力度在弱化,而趨惡的因素在增加。也許只是少數的"人心",但早已不是個別。有人早早評出了2002年"十大社會新聞",其中"大學生硫酸潑向熊臉"赫然在目。許多人在事後一直追問:為什麼?聯繫"食人魚"走紅的現象來看,那個大學生不過是"殘忍"的一個爆發者,而眾多的人如今正在心中玩味並積累著"殘忍",何日爆發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1/node109878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