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在外桐塢村77號,
80後 植覺先生,靜靜地坐在那裡,
不爭不搶,等風來
......
在杭州西郊外桐塢村
有一個白牆青瓦布滿花草的小院很是特別
推開小院柵欄
各式各樣的植物
層層疊疊 若隱若現
在這個20㎡的小院中,從地面到屋頂,
視野所及的範圍都被種滿了植物足足有上百種!
綠色仿佛都要從這個小院滿溢出來了……
看到這些植物和這所房子
你是不是還以為這是哪位文人雅士的居所呢
其實小院主人是個不到30歲的小伙子而已
小伙子叫潘銳
又名 植覺先生,人稱潘植覺
是一位以青苔為創作對象的手作人。
憑藉著對植物的天生悟性
他做出的產品卻讓無數人擊節讚嘆
他們不惜為此拋擲重金
甚至有人用三十萬買一盆他設計的孤品
以苔蘚為主角的作品
舉辦的展覽
植覺先生從小在大山中長大
終日與植物作伴
13歲離開大山
干過鍋爐工 焊鐵匠 花店夥計
20齣頭的年紀,他已憑著自己的直覺與努力
做到了花藝造型總監的職務,年薪幾十萬。
但潘植覺卻開始迷茫了,
自己到底該做什麼事,
才能讓人生更加有意義?
直到有一天,
他看著書桌上一盆養了七八年的苔蘚想事兒。
苔蘚樣貌平凡無奇,
生長地毫不經意的樣子,
像極他一直說不出口的對生活的嚮往。
那一刻開始,植覺先生出現了。
別的植物都是爭搶著陽光雨露盡力生長
只有苔蘚安靜地生長在你不注意的角落
不爭不搶
這或許就是最好的生命狀態
而人也一樣,不管經歷了什麼,
最後還是回到生命的本初狀態。
於是,他放棄了高收入的花藝造型總監,
用自己餘下不多存款,外加上朋友贊助,
在杭州西郊外桐塢村租下了這個僅有20㎡的小院,
開始憑著直覺,全心全意研究苔蘚。
「人生最難的事就是找准了自己喜歡的事,並堅持下去。」
潘植覺很慶幸自己在年輕的時候,
便找准了自己要走的路,
每天都活在喜歡的事物中。
他每天在小院赤腳行走
不啻百次修剪、搭配、照顧
然後去各地尋找適合的器皿放置
這間20㎡的小院,是他多年的心血
地上 桌子 空中 屋頂
堆滿了他的作品
潘銳的「植覺」森林,亦是自己的工作室
他說
「只要能天天跟這些植物打交道
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
在這個小院他種植了各種讓他歡喜的植物
先在地上中
地上種不下了,搭架子種
架子中不下了,房頂上種
房頂種不下了,在屋裡種
潘銳喜歡這種被綠色包圍的感覺
院子外圍用了大量爬藤植物,
爬山虎/紫藤/凌霄/油麻/金鉤吻/木香/
……
屋頂已經爬滿了百分之三十的面積
再過兩年整個房子將被植物包圍
屋頂上也被潘銳種了各種草,
佛甲草/萬年草/瑪格麗特等等,
屋後有顆大棗樹,每到果實成熟時,
只要風一吹屋頂就duang duang duang 的響個不停
院內就都是潘銳的最愛了,
近百種苔蘚幾十種蕨類植物,
大小盆栽,一些雜木,
不經意的堆放也自帶藝術感。
有人曾問他做植物的時候靈感來於哪?
潘銳笑笑,他靈感就是開心,
開心了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當然,他最愛的青苔無處不在,
有時寄存在朽木上,
有時生長在瓶子裡,
有時又在乾枯蓮蓬的孔洞中探出綠意來。
現在植覺先生又把自己的20㎡小院在改建擴展了,
4月底完工開放,想必又是一番驚艷,
看過了綠森森的小院,是不是對室內充滿好奇呢?
走進室內,空間中儘是植覺顯示淘來的老物件,
這些都是改造房子的時候從拆遷的鄰居們那裡淘來的。
新與舊同植物一起,在空間中碰撞,
置身其中,妙不可言。
靠牆也是一張展示台
展示台邊有音樂,有壁爐,有沙發,有酒,有書
展示台的上方
則是一個老門檻
中間已經缺了很多
留下時光的痕跡
改造房子同培育植物一樣,順隨自然
空間中原本有四個天窗,
建好後植覺先生觀察光線的走向而選擇封掉了一扇
裡屋正對門
有一個很大的架子
架子旁邊則是操作台
別看這些架子都是空的
但是它有無限可能
之後,它們也會隨時間慢慢豐富起來
室內外的綠植
就像一個個的小精靈
植覺先生把植物當做人
尊重每個生命習性,從不刻意
植覺先生相信,人生也可像植物這般,
在天地間默默無聞地生長,
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無論世外如何紛擾,
我們皆依直覺生長,憑直覺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1/node104499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