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日本無意與中國和解 指望美國出手

國際頭條| 2016-03-27| 檢舉

俄媒:日本無意與中國和解 指望美國出手

釣魚島

【環球軍事報道】俄羅斯《獨立報》3月21日刊登文章稱,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都無意在領土爭端中作出讓步。東京甫一公布教科書審定結果、認定釣魚島屬於日本固有領土,中國外交官便出面駁斥,稱中國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享有固有的主權,這一點是無可爭辯的。中方的立場也是清楚、一貫的。

文章稱,雙方的言語交鋒發生在日本與菲律賓、越南關係日益密切的背景之下,專家認為,倘若東京身後沒有美國撐腰,不會如此高調行事。

北京認為,日本政界人士對歷史的解讀存在歪曲,更糟糕的是,他們還試圖以不正確的歷史觀教育年輕一代,不願承認對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國家所發動的侵略。這便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記者會聲明的實質。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瓦列里·基斯塔諾夫稱:「兩國立場迥異,也沒有彌合分歧的跡象。日本人對中國的要求置若罔聞。而中國人則認為,日本非法侵占了上述島嶼,理當歸還。這一爭端毫無解決希望。因為島嶼對於兩國而言皆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地扼東海的主要海上動脈。此外,海底的石油天然氣儲量可觀,漁業資源也非常豐富。日本與韓國面臨類似的問題。首爾實際控制著獨島(日本稱為竹島),但日本人聲稱是韓國占領了島嶼且應歸還,韓國人則不承認存在任何爭議。唯一打算同日本討論領土問題的是俄羅斯。我們如今的立場不如北京及首爾那般強硬。」

安倍

中國實施的是主動出擊政策。它向釣魚島派出海警船,有時會進入12海里區以內。東京擔心中國會上演武力奪島的版本。它寄希望於同華盛頓簽署的日美安保協定,倘若中國果真動用武力,美國會向盟國施以援手。這份協定也是事態一直未發展至戰爭的原因。

與此同時,日本也更為積極地介入南海的衝突,它所扮演的角色也日益受到關注。南海與東海一樣,對東京具有重要意義。日本從中東地區進口的80%的石油,都要經此運輸,而南海的捕魚量則占到全球份額的10%。日本打著「遏制中國擴張」、維護航行自由的旗號行事。目前它尚未與美國一道參與海上巡邏,但已向菲律賓及越南提供了巡邏艦,並為之培訓海軍。東京還計劃在4月先是向菲律賓,而後往越南派出艦隊,與之展開聯合軍演。

不過,今年春天,日本在與中國的「拔河競賽」中又新添了一張王牌。5月,七國集團峰會將在日本舉行。據日本共同社報道,首相安倍晉三將在會上努力爭取通過一份亟須在南海上恪守法律的宣言。若獲各方首肯,即意味著七國集團將譴責中國政府在有爭議島嶼興建軍事設施、部署防空飛彈的作法。

文章稱,中國試圖阻撓東京將南中國海問題提交七國峰會討論的企圖。2月29日,在兩國外交部門的定期磋商當中,中方表示,日本與爭端無關,但其所為就如同確有其事,這令人懷疑東京改善日中關係的誠意。據消息人士透露,東京駁斥了北京的說法,稱國際社會無法容忍人工島礁的興建及其軍事化。

文章稱,東京的立場毫無妥協餘地。不過,同樣顯見的是,七國集團中的歐洲國家則希望發展與中國的經濟往來。所以,它們是否會批准日本提出的宣言,不得而知。

美國警告日本:中日一旦開打 美國將不會出兵

釣魚島

美國前國防部長溫伯格在其著作《下一場戰爭》中,這樣預言式地描述了與中國有關的一場戰爭:

X年,一支大型的日本艦隊向南中國海駛去。午夜時分,艦隊指揮啟動邏輯炸彈,有超強感染能力的計算機病毒迅速將台灣的鐵路系統、空中管制系統、海上交通導航系統等切斷、鎖死。

與此同時,日本隱身戰機分別到達大陸和台灣上空,投下電磁炸彈。

強烈的電磁波把計算機系統的電子組件全部摧毀。火車不能行進,飛機不能起飛,空軍陷入癱瘓,龐大的地面軍隊也不能有效地調動,戰略威懾失效,國家社會結構陷入混亂。

然後,日軍強大的空中攻勢開始了:戰鬥轟炸機撲向北京、上海、台北,巡航飛彈如暴雨般飛來……

溫伯格以一個軍人的專業視角,描繪了一個日趨成熟的作戰方式——信息戰。而他所設想的隱身戰機,正是已經正式服役並有可能出售給日本的F-22。

而F-22戰鬥機的作用,就是負責「把門踹倒」,這個「門」首先是對方的空中之門。

從溫伯格的假想可以看出,隱形戰機的突防能力非常可怕。

由於隱形戰機將擔當信息戰場的主力,能在短時間內癱瘓敵方國家機器運轉,無疑比只對領導人進行「斬首行動」更有意義。

第一種設想:僅僅對於入侵釣魚島領空、領海的自衛隊機、艦,就地殲滅。

可能的結果:舉世譁然。世界經濟動盪。兩國備戰。日本向美國、聯合國哭訴。美軍沒損失。美國不會動用武力介入。

美國警告中國,加派一個航母戰鬥群到東亞長住,並給予日本裝備、情報支持。戰事擴大可能性不大。

二炮部隊

第二種設想:一旦釣魚島有事,除就地解決自衛隊機艦外,我海空軍在更廣泛的海域空域(整個東海)形成進攻態勢,誘使自衛隊出海和升空迎戰,並重創之。

可能的結果:美軍沒損失。美國不會開火攻擊中國海空軍。美軍升級戰備等級,在東亞全面對解放軍布防,加派兩個航母戰鬥群到東亞,有可能對我實行電子干擾。

美國嚴厲警告中國,並給予日本裝備、情報支持。

由於裝備補充及時,兵員儲備充分,日本自衛隊短時即可恢復元氣。戰事有擴大可能。中國付出代價,給日本以教訓。美國可能建議聯合國託管釣魚島。

第三種設想:一旦釣魚島有事,二炮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以常規彈頭突擊日本境內所有自衛隊目標,尤其是機場、軍港、防空飛彈陣地。

空軍、海航隨即開展第二波次打擊,力爭全殲海上自衛隊並大部殲滅航空自衛隊。以上攻擊儘量避免殃及美軍,因為有些基地是美日共用的,這很麻煩。

可能的結果:空軍、海航的第二波次打擊很可能遭到美軍的電磁甚至火力反擊。

空軍、海航對地對海打擊能力有限,又投鼠忌器,可能會出現付出代價但毀傷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因為攻擊了日本本土,美軍又可能出現傷亡,美軍至少會對我開展電子戰,很可能出動F22打擊我空中力量。

甚至出動FA18和B2打擊我東南沿海機場,美核潛艇及大型水面艦隻也可能以巡航飛彈攻擊我海軍艦隻和基地。

戰事擴大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比如二炮再對美軍基地實施報復打擊,或擊沉、擊傷美航母,美國可能攻擊我東部基礎設施和經濟目標。

二炮部隊

為避免終極誤判,美軍不大可能攻擊我二炮。

短暫衝突後,中美都會選擇停火。美國事後肯定大舉移兵東亞,對中國長期海空封鎖和監視。中國要等下次戰爭才有機會收回釣魚島。

第四種設想:一旦釣魚島有事,中國不動聲色。二炮秘密進入一級戰備,彈道飛彈核潛艇秘密出海。

幾天後某個時刻幾件事同時發生:日本主要社會經濟目標(包括全部核電站)遭到鋪天蓋地的核打擊;

中國200個大城市開始緊急疏散;我駐美大使告知美方日本已經不復存在,但美軍駐日基地均未遭打擊,中國陸基洲際飛彈和海基飛彈隨時準備回擊美國可能的核攻擊。

可能的結果:鑒於日美安保條約的一個締約方及安保標的已經滅失,美國認為沒必要為了一個已經不存在盟友而介入一場已經結束了的戰爭。

全世界空前團結,緊急行動起來,聯合應對放射性塵埃污染。

以上設想的指導思想是講求速戰速決、講求主動性和突然性,不給日美準備時間。螺旋升級、持久戰顯然對我不利。但一旦開戰,就不是我們單方面可以控制的了。

現在再回到本文的開頭——經濟手段顯然更應該是鬥爭的首選。因為即使發生了軍事衝突,之後,還是要進行經濟戰。

所以,對日經濟鬥爭,即使阻力重重、即使付出代價,都要堅決做。

在軍事上形成壓倒優勢之前,軍事衝突應該是不得已才為之,應該是排在經濟手段之後的選項。

隨著抗戰勝利日的臨近,中日關係的走向正在成為國際社會與中國社會關注的焦點。

然而,大多數觀察者都將關注點集中於「安倍政府對歷史問題的說法」與「日本的重新武裝」等重大政治問題之上。

而忽略了崛起的中國正面臨甦醒的日本全方位的競爭,日本已經成為了現階段中國在亞洲經濟與文化上最大的競爭對手。

一方面,在東南亞地區,日本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就開始的深耕東南亞戰略與中國經濟的進入構成了直接對沖;

另一方面,在中亞地區,日本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由橋本龍太郎政府推出了「絲綢之路計劃」。

坦率來說,相比於中國以政府為主、以國企帶動的「走出去」。

日本雖然在「戰略」視野上明顯遜色不少,但是在如何融入當地社會、爭取當地人民認同、提高投資效率等戰術層面上,卻存在一定程度的優勢。

這些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基本方面:

其一,日本人對目標國的調查工作更為嚴謹、細緻。

亞洲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族群等各個方面往往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對當地情況的掌握往往是「走出去」的成敗關鍵。

日本企業在這方面,做的更為持久、細緻與全面。一些企業往往是連續幾代領導人地對某一地區進行持續性的調查,其調查往往涉及當地的各個方面。

相比而言,我國的企業往往對當地的調查研究缺乏足夠的時間和連貫計劃。

我們的一些國企領導人往往把「走出去」當作政績工程,力圖在自己任期的3-5年內就出成果,不願意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準備工作。

結果造成了,對當地情況一知半解就上馬項目的急功近利的現象。

這讓我們的一些企業承擔了很多的風險,交了不少的學費。

其二,日本人與外國當地社會打交道的方式更為靈活、務實。

相比於習慣走高層路線的我國國企,日本企業在企業外交方面的經驗更足,更善於爭取外國當地社會的好感。

比如我國投巨資援建國道,日本人卻花更少的錢去修鄉間公路。

我國企業花大力氣去為乾旱地方打井,日本企業卻給每個打井的家庭婦女贈送經久耐用的水桶。

日方的很多行為,花費小卻更接地氣,收效更大。

很多時候,我們的一些企業援建完小學之後就不管了,最後這些小學被當地的土豪劣紳霸占。

孩子們還是擠在破房子裡上課,而日企不僅修小學而且還聯繫NGO常年派駐老師授課。

最後的結果是,老百姓都知道中國人援助了不少,但是感受到的卻往往是日本人的好。

其三,日本在營造國家形象上有一些獨特的小聰明。

我們一直把許多國家當作與中韓一樣的日本侵略的受害者,但是卻忽視了一些重要的歷史因素。

事實上,大多數的東南亞國家在日本侵占以前並非獨立國家,而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

日本進入東南亞之後,通過給予這些國家名義上的獨立地位,迷惑和爭取了相當部分的當地精英,而這些精英基本上至今為止仍然把持著東南亞一些地區的政治權力。

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通過經濟、社會援助等手段隱秘重建了與這些當地精英的社會聯繫,並在一些國家相當成功地修復了自己的國家形象。

坦率而言,中國與日本在亞洲的較量正在隨著中國的崛起而日趨激烈。

作為超大型國家的中國相對於日本的戰略優勢正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發明顯,這也引起了日本在戰術層面的進一步反彈。

雖然從長遠上來講,大勢所趨絕非機巧、算計可以阻擋,但是正視競爭對手的長處卻是提高我們自身所必需的態度。

中國社會必須將戰略上對日本的藐視轉移到戰術上對日本的高度重視上來。

二戰失敗後,日本喪失了明治維新後所取得的全部擴張果實,工業基礎也被摧毀大半,現實國力跌入谷底。

如果打垮日本,並操控戰後東亞局勢的是蘇聯,那日本十有八九會就此亡國。

因為蘇聯和日本一樣,都是東北亞國家,而與日本不同的是,蘇聯同時還是世界級地緣板塊的擁有者,是現實中的超級大國!

如果日本是被蘇聯擊敗,那蘇聯肯定會藉此機會徹底征服日本,以完善對東北亞地緣板塊的控制,打開遠東地區通往太平洋的戰略通道。

但打敗日本的是美國,掌控東亞局勢的也是美國,這就使日本獲得一線生機。

蘇聯的龐大體量,以及地緣關係的疏離,決定了美國雖然能對它保有優勢,但卻無力擊敗。這樣的話,日本的機會就來了。

第一,日本位於東北亞海上,是蘇聯通向太平洋的重要門戶。美國控制日本,就把扼住了蘇聯東出太平洋的名門。

第二,作為海島國家,日本與蘇聯之間有日本海作為屏障。雖然在工業時代,海洋的地緣屏障作用大幅削弱,但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日本阻斷來自大陸的影響。

第三,雖然作為一個國家,日本地緣實力十分有限,但作為美國遏制蘇聯的前方戰略基地,這個擁地38萬平方公里、1億人口的島國還是完全足夠的。

以上都是從美國角度出發。而從日本角度權衡,鑒於美國遠在太平洋彼岸,地緣關係的更加疏離,決定了美國對日本的控制力,必然遠遜於蘇聯,更不可能將其吞併。

甚至,為了更好的發揮牽制蘇聯的作用,美國不僅要在政治上給予日本一定的自主權,經濟上還要加以扶持。

總而言之,雖然戰敗後的日本,已經擺脫不了任人魚肉的命運,但賣給美國,卻遠比賣給俄羅斯要好過的多。

兩害相權取其輕,日本也願意親美。你情我願之下,日美同盟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是從地緣政治角度來分析戰後日美親近的必然性。而在現實層面,中國解放戰爭的結束和韓戰的爆發,更使二者進入蜜月期的速度大大加快。

隨著中國內戰的結束,新中國加入蘇聯陣營,東方大陸徹底成為美國的敵人。

在這種情況下,扶植日本就成了當務之急。而隨著韓戰的爆發,這種扶植又進一步強化。

日本藉此鹹魚翻身!雖然政治和軍事上依舊受美國鉗制,但在經濟上,憑著自己的二流工業國老底和全球化東風,日本在戰後一躍而起,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級經濟大國。

當然,無論日本在經濟上再怎麼牛,政治和軍事上依舊得唯美國馬首是瞻。

不過,由於日美現在同時面對蘇聯這個大敵,二者的利益還是在相當程度上一致的。

在70年代時,由於冷戰格局變為蘇攻美守,美日承受的壓力空前增大,二者均對與中國和解報以極大的熱情,希望這個羸弱的地緣大國能分擔來自蘇聯的壓力。

這種和諧的局面一直持續到80年代。

到80年代時,美國逐漸改變態度,開始對日本有限度的打壓。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為日本已經基本坐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位置,雖然政治和軍事上仍受制於美,但在經濟層面,已經對美國經濟構成較強衝擊;

中國工業發展

其次,此時美國經濟仍然問題多多,但又必須加大冷戰投入,以給蘇聯最後一擊,所以也希望通過洗劫日本這頭圈養的肥豬,撈點銀子花花;

最後,冷戰漸入尾聲,蘇聯敗相已露,日本在遏制蘇聯上的重要性相對下降,無需太過扶植。

因此,美國開始了對日本的洗劫和打壓。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日本被美國洗劫,經濟陷入低迷。

《廣場協議》是戰後數十年間,日本受到的最大挫折。而中國的崛起,更加劇了日本的危機。

日本是一個工業大國。工業製造是維繫其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日本的本土工業受到越來越強的衝擊。

中國體量遠超日本,隨著工業化的深入,中國工業體系的規模優勢逐漸顯現,再加上中國適合發展工業的低地平原眾多。

勞動力成本低廉,以及體制對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這種種因素,導致其後來居上,在越來越多的行業中,奪走原先屬於日本的份額。

家電、重工、電子儀器、鋼鐵,一個又一個日本的支柱產業,在中國的高性價比同類產品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當然,憑藉巨大的先發優勢,日本仍在一些中高端產業和關鍵技術上保有優勢。但技術上的領先從來就不是永恆的。

隨著中國產業的升級,這些優勢也在逐漸縮小。而且,有龐大工業體系做支撐,中國企業在技術升級方面要相對容易的多。

中國工業體量遠超日本

而失去了普通製造業支撐的日本高精尖行業,猶如被抽走了根基的空中樓閣,再往前走十分艱難。

地緣實力的巨大差異,決定了一旦中國與日本在工業領域產生競爭,前者天然擁有極大優勢。

雖然日本的先發優勢同樣巨大,但只要中國走上正軌,那日本早晚會敗下陣來。

文明發展水平的差距是後天的,可以改變;地緣實力的差距則是先天的,不可改變!

其實日本人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當年才豁出老命發動侵華戰爭,希望憑藉在向工業文明轉型過程中獲得的先發優勢,擊敗仍陷於農耕泥沼中的中國,進而奪取東亞大陸,徹底改變地緣實力上的天然不足。

只是,隨著二戰的失敗,日本的歷史性機遇已經喪失。後來雖然靠著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東風再度崛起,但由於政治和軍事已被美國控制,國際形勢也大有不同,日本再也不可能重複明治維新後的侵華軌跡。

隨著中國回復正軌,東亞大陸的地緣實力迅速變現,所釋放出的能量,足以讓日本膽戰心驚。

現在,輪到日本畏懼中國了。

日本畏懼中國,首要的自然是擔心中國報近代侵略之仇,但除此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98633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