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期兩周的兩會眼下正吸引著全世界的眼光,然而這每年初春的會議,台灣民眾卻感到相當陌生。究其原因,作為第四權的台灣媒體,多數對於硬梆梆的會議內容沒什麼興趣,反而是兩會時期的重點警戒、空氣品質等成為主要話題。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大概是因為剛剛經歷"總統大選",台灣議題自然是台灣媒體高度關注的焦點,主要是鎖定在重點人士的談話,包括曾提及"他們的憲法"的外交部長王毅如何點評兩岸情勢、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對於台海未來的觀察。當然,台媒更引領期盼的是,身為黨政一把手的習近平將如何看待即將在5·20上台的台灣新政府。
台灣的媒體密集度在東亞可說是數一數二,然而對於中國大陸的新聞,台灣媒體逐漸傾向為兩種分野,首先是知陸派,這派媒體強調的是必須審慎、客觀地認識中國大陸,在立場上較為溫和,政黨屬性則較為偏向泛藍,比方說中國時報系列、聯合報系列、TVBS電視台等;其次則為仇陸派,這類媒體展現的特點則是較為反陸,特別是報導相關議題會突出中國大陸的不文明、不人道、不法治的新聞畫面,製造中國大陸負面形象的邏輯,因此在政黨立場上則靠近民進黨,譬如說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三立電視台等。在這樣的兩極化之下,台灣民眾對於中國大陸重要新聞事實上取得的完整度相當有限,基於媒體的涵化效應,台灣社會也走向更為對立的狀態。
以這次兩會為例,台灣每天出刊的四大紙媒--聯合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自由時報,對於兩會的描述皆有不同。聯合報對於兩會的描述相當詳盡,指出這次兩會為"十三五計劃"的開局之年,報導重點更全面,不僅只關注牽涉兩岸關係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側重了十三五計劃對於脫貧、環保、創新的新發展模式;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在完整性上一致,但是更著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在其社論中也可嗅出對中國大陸的友好姿態,也添增了外媒"商業內幕"對兩會高效率和高質量的溢美之詞。

相較於此,自由時報和蘋果日報對於兩會的立場便與上述兩報迥異。自由時報本身對兩會的報導就較少,儘管仍關注北京的兩岸政策,但是報導偏於批判,針對中國大陸對新聞的管制提出異議;蘋果日報對此報導更少,在周遭議題上的批判力道更大,比方說認為兩會只有表決功用;引用"法廣RFI"的新聞,指北京的霧霾嚴重、開會城內外保安氣氛凝重,並將銅鑼灣書店事件牽連為替兩會鋪路,極盡批判之能事。
在台媒的"兩會各表"之下,原先對於中國大陸較為陌生的民眾,在媒體各自立場殊異的影響下,一來訊息更為凌亂,二來失去客觀認知的能力,連帶對最重要的兩岸關係政策有所誤讀。過去被視作政府白手套的中央社,反而在新聞媒體亂象充斥的現在,有著較為平穩卻紮實的表現。中央社可說是最早關注兩會新聞的媒體,在去年12月底時便出了政協主席俞正聲建議在3/3召開政協會議的消息,對兩會召開的報導,討論的面向更廣,甚至連人民日報在微博上舉行10個話題的人氣投票也成為一篇新聞。

儘管台媒對兩會報導的質量參差不齊,但是若聚焦在兩會中的台灣議題新聞上,則幾乎每一家媒體都或多或少的報導了相關新聞。對於兩岸關係,當前在台灣最火熱的焦點便是北京如何看待台北的蔡英文,因此關鍵點自然便落到了"九二共識"、"一中原則"這兩個詞彙上。知陸媒體報導了習近平等重要黨政人士對台灣的談話,對於接下來的兩岸關係充滿焦慮,包括海基會與海協會的交流中斷、陸客旅遊業受到衝擊、台商在陸的生意受影響等方面。仇陸媒體則忽略了習近平、李克強等人的談話,將目光轉移至美國航艦巡弋駛入南海、法媒評李克強報告語調沉重等部分,因此難以從報導中看出北京當局對將來的兩岸關係的態度。
在網絡時代,事實上台灣多數人的消息來源不再限定在媒體上,因此筆者也將台灣的BBS-PTT論壇以及臉書這兩個平台的討論納進分析內。在PTT論壇上,許多網民會將新聞放上或發問,再由其餘網民補充意見。其中,在網民最常聚集的"八卦版"上,幾乎關於中國大陸的新聞都會得到負評,比方說網民將中國時報的新聞刊登上,標題是"陸全國兩會 將向蔡英文喊話",但底下的留言則充斥著謾罵,甚至有人發起無厘頭的詢問"需要幾團魔法師才能殲滅兩會成員"。儘管這些看似光怪陸離,但PTT這樣的論壇在台灣被視作最有影響力的網絡論壇,也可以說是一種仇陸的言論集散地。

在另一個重要的消息渠道--臉書,網民發出的文章則較有溫和討論的空間,此外臉書顯示的塗鴉牆透露著個人的交友圈和喜好,因此對於每個網民接受的消息也不一而足。然而,許多有名的學者都有使用臉書的習慣,因此時常也可窺見眾多學者對重要時事的評論。比方說有名的戰略學者、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黃介正,便時常針砭時政,刊登出席研討會或受訪新聞。然而另一方面,也有對中國大陸不滿的學者,在個人塗鴉牆上刊登的相關新聞較多為負面看法,比方說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葉浩,對於兩會的評論便持反諷筆法。在正反兩方的論述中,臉書上的言論也逐漸走向兩極化--知陸與仇陸的分野。
當前的兩岸關係,在雙方實力不對稱下,台灣的輿論走向知陸與仇陸的兩極也是自然形成的狀態。原因在於,一方認為中國大陸的實力龐大,台灣必須要更了解對手,與對方交朋友,而非以卵擊石,因此,也才有馬英九所謂的"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的說法。另一方面,對於中國大陸後來居上的總體力量,諸多仇陸派選擇性視而不見,並且著重在軟性的發展上,凸顯台灣享有的人權、人道、民主等優勢,但也時常因為"見樹不見林",被認為坐井觀天。

不論如何,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輿論兩極化一定程度的影響著兩岸關係的進展,兩極的台灣造成更為複雜的現象,對兩岸關係形成更難預估的變量,然而危險的是,輿論的兩極化也呈現為老-青世代之間的差異,隨著時間流逝,這些被稱作"天然獨"的年輕世代比例上將會增加,仇陸輿論也會逐漸膨脹,也因此,中國大陸學者李毅的"2017武統論"盛囂塵上,也反映了寄希望於台灣民眾的悲觀看法。
兩岸若真的發生戰爭,再次兵荒馬亂,淌著禍福與共的血,流著卻是難以平復的恨,這並非生民百姓之福,只能期望當權者能夠以智慧來化解潛伏的戰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95278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