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親密盟友倒向中國:美對華撕破臉皮
美國《福布斯》網站2月26日刊發題為《英國想成為中國最好的朋友,為何美國不這樣?》的署名文章,作者海倫·王。全文如下:
在聯邦俱樂部最近於矽谷舉辦的一個活動中,兩位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克(《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作者)和謝淑麗(《中國:脆弱的超級大國》一書作者)就中國與西方的關係進行了激烈的交鋒。
這一討論的前提是,英國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但它卻採取了完全不同的對華政策。正如我所寫的,英國現在自稱為「中國在西方最好的夥伴」。去年,英國決定不顧美國的強烈反對,加入中國領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
雅克說:「這是中國崛起的象徵。這代表了(全球)地緣政治的改變。」
謝淑麗曾擔任柯林頓政府時期的助理國務卿幫辦,她說,美國的對華政策是始終如一的。從尼克森時期開始,美國就試圖與中國接觸並建立合作的基礎,儘管兩國存在差異。她說:「如果這種接觸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將重新回到在亞洲『構建』軍事聯盟。但我們仍首選接觸。」
多年來美中關係似乎進展順利,兩國領導人努力使這一關係取得成功。但那是在中國臣服於美國的霸權時。
不過自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情況開始有所變化。在美國看來,中國正錯誤地認為美國在走下坡路。因此,中國採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政策,把精力放在海上領土爭端上。「這不禁讓我們懷疑,我們正在與一個什麼樣的崛起大國打交道,」謝淑麗說。
但雅克認為,南中國海的緊張局勢是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引起的,該戰略「在某種程度上顯然是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美國一直在擴大它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美國提議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沒有將中國包括在內是美國遏制中國的又一企圖。
當謝淑麗試圖反駁稱美國的這一戰略並不是試圖遏制中國,而是想在該地區的各個方面——外交和經濟上——變得更加積極時,討論變得熱烈起來。但她也承認,美國在亞投行問題上處理不當。
謝淑麗說:「我們的立場是將之視為一場地緣政治爭奪,而它本應成為一個經濟發展問題。我們讓自己在這一過程中看上去非常沒有把握,美英兩國在這一問題上產生了分歧。」
在被問及美國和英國在網絡安全和技術問題上完全不同的態度時,謝淑麗說,美國不得不把中國當作潛在的國家安全威脅,而歐洲不必擔心這一點。
另外,美國對盟友有承諾,而歐洲不必承擔這一責任。謝淑麗提及了日本和東協國家,並稱美國正在創造讓中國和平崛起的條件。
在怎樣做才能避免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衝突這一問題上,謝淑麗並不是那麼悲觀。她表示,只要治國手腕和政策得當,美國和中國可以在核不擴散和氣候變化等許多全球問題上進行合作。「我們已成立了20國集團來鼓勵中國在全球發揮更大作用……只要國家間是相互依賴的,雙方都會小心地珍視這一關係。」
雅克也認為,美中仍有繼續合作的空間。他說:「問題是,美國對於中國崛起的本質存在很深的誤解。中國不僅僅想成為一個經濟大國,存在於美國制定遊戲規則的世界中。絕不是那樣。」
他提到了保羅·甘迺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的觀點,即當一個國家在經濟上非常發達時,它將不可避免地在政治、文化、軍事和道德方面對他國施加影響力。
儘管謝淑麗表示美國的決策者正致力於營造不會帶來冷戰的局面,但我認為我們似乎正在朝這一方向前進。五角大樓最近披露了一個提議——增加軍事開支以對抗俄羅斯和中國。這令我深感擔憂。
正如馬丁·雅克所說的,既然美國不把中國視為是友善的大國,而是潛在的威脅,那麼美中關係將進入需要更高層次和解的新階段。
王毅外長23日到訪美國,先後與美國多位高官會談,而南海是整個會談的核心議題。針對美國在南海問題上咄咄逼人的態勢,王毅有禮有節地闡述了中國的政策和主張。
在24日的記者會上,美國國務卿克里首先發難,「美國明確表示該區域所有國家不要單邊進行開墾、建設或是軍事化的行為非常重要,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中國、越南還有其他國家採取的行動,很不幸製造了一個逐步升級的循環。」
王毅表示,「非軍事化並不只是一個國家的責任」。他指出,「南海問題不是也不應該成為中美兩國之間的問題。」王毅稱,南海情勢總體是穩定的,「尤其是航行自由沒有發生問題,很多世界知名的船舶公司都表態。
認同南海航行自由沒有問題,因為保險費用沒有上漲,沒有一條商船的航行自由受到影響。」王毅強調,中國和東協完全有能力繼續維持南海的和平穩定,中方不希望看到更多軍事性偵察,以及更多飛彈驅逐艦或戰略轟炸機來到南海地區。
針對有美國記者提問「中方是否在南沙島礁部署雷達」,王毅說,「希望媒體朋友不要只關注是否部署雷達,更應重視不時闖入南海的飛彈驅逐艦和戰略轟炸機;不要光看到中國可能建設的雷達。
恐怕更需要關注這幾十年來一些國家在非法占據中國的島礁上所進行的大量的軍事設施建設」。王毅再次強調,「我們希望今後少一些抵近偵察的挑釁,少一些先進武器的炫耀」。他表示,「希望各國一起努力,而不是針對不同國家實施雙重標準」。
王毅還談到,菲律賓向海牙國際法庭提出南海仲裁案不可取。《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是東協十國與中國簽署的文件,第四條規定爭議由直接當事國通過和平談判解決。
「菲律賓違反規定,非常令人遺憾,也是不可取的」;但中方不會因為菲律賓違反宣言或無視宣言的約束,就不推進「南海行為準則」。
在談到中美關係時,王毅強調,發展中美關係要做好「加法」和「減法」。王毅說,「加法」就是要通過拓展務實合作,不斷積累中美關係的積極面,擴大正能量。而「減法」是要建設性管控好分歧。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已開發國家,矛盾總是存在的,老矛盾解決了,新矛盾還會出現。雙方應當正視中美關係中的矛盾,通過密切有效溝通及時消除誤解誤判,以建設性方式管控分歧,防止小問題成為大麻煩。」
王毅強調,「我們要用望遠鏡眺望中美關係的未來,而不是用顯微鏡放大中美關係中的問題。雙方應繼續以長遠的眼光和戰略的視野把握和推進中美關係。」
有分析認為,王毅與美國官員的唇槍舌劍起源於美國對中國在南海議題上的炒作。最近,美國媒體連續「放大招」炒作所謂中國南海軍事化。
首先是所謂「紅旗-9部署永興島」。美國福克斯新聞網6日稱,衛星圖像顯示,中國軍方已在西沙群島中的永興島部署了8輛紅旗-9防空飛彈發射車。這消息迅速引起美國媒體轉發和評論。
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專家本·菲茨傑拉德認為,儘管紅旗-9的部署不會「妨礙美軍在該地區的實力」,但證實了美軍有關「中國此舉將會複製到整個地區」的擔憂,這將對美軍造成重大的挑戰。
美國多家媒體22日稱,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公布的衛星圖片顯示,中國可能正在南沙群島的華陽礁建設先進雷達系統。該中心在報告中宣稱,中國在南沙部署雷達比在西沙永興島部署飛彈「威脅更大」「將顯著改變該地區的局面」。
該中心「亞洲海事透明倡議」項目負責人格雷戈里·波林稱:「如果這是高頻雷達,將大幅提升中國監視南海船隻和飛行器的能力」。波林還稱,對此類設施而言,華陽礁無疑是符合邏輯的地理位置,因為華陽礁位於南沙群島的最南端,「這意味著能夠通過早期預警雷達發現來自馬六甲海峽以及新加坡等地區的船隻和飛機」。
緊接著,據美國媒體23日報道,兩名美國官員表示,中國已向南海西沙群島的永興島上派遣了戰鬥機。報道稱,美國情報人員在過去幾天發現中國向南海西沙群島的永興島派遣了殲-11和殲轟-7戰鬥機。
美聯社稱,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發言人海軍上校確認了這一消息,但強調中國戰鬥機此前曾使用過這個島礁。報道稱,該島礁上的機場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投入使用,不過去年進行了升級以滿足殲-11起降的需求。
在不斷渲染中國南海威脅的同時,美國極力拉攏印度和澳大利亞參加在南海的「自由航行」行動,為美國壯大聲勢,不過印度和澳大利亞表現謹慎。
德國媒體稱,一名未透露姓名的美國國防部官員表示美印舉行了會談,兩國或在南海進行海軍聯合巡航。據稱,該行動有望於今年展開。巡航將同時在印度洋和南海進行。報道引述一名印度政府消息人士的話說,兩國聯合巡航的想法出現於去年底印度國防部長到美國夏威夷拜訪美軍高官之後。
不過,在2月17日「東協-印度關係:新範式」的論壇開幕式上,印度外交部東方事務負責人瓦德瓦表示,「我們拒絕了(美國),不會有(南海)聯合巡航。」菲律賓媒體稱,印度此番澄清性表態是在美國與東協剛剛對中國在南海軍事化表達擔憂之後。
也正值美國表示將向印度的老對手巴基斯坦出售F-16戰鬥機之際。就在印度發表外交聲明的當天,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克·托納表示,「目前我們沒有任何與印度聯合巡航的計劃。」
面對美國的邀請,澳大利亞儘管表面上支持美國的「自由航行」,但對於是否參加這種航行表態謹慎。據報道,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約瑟夫·奧庫安正在澳大利亞同該國防務領導人舉行會談。
奧庫安表示,如果澳大利亞及其他國家能夠在南海爭議領土12海里範圍內派遣軍艦,開展與美國類似的行動,那將「很有價值」。澳大利亞國防部長佩恩則不願公開評論具體細節,但表示澳大利亞支持每個國家「自由航行」的權利。
美國在南海問題上有關南海軍事化的雙重標準以及對中國的無理指責遭到了各方批評,包括美國國內學者。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18日的記者會上表示,西沙群島是中國固有領土。中國幾十年來就一直在西沙群島上部署各種國土防禦設施,不是什麼新的事情,這與所謂的南海「軍事化」沒有關係。
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23日表示,中方在有關南海島礁上進行的建設主要是出於民事目的,其中包括導航、氣象等設備,以便更好地為國際社會提供公開服務產品。
「需要指出的是,美方在南海加強軍事部署,大肆炫耀武力,派軍用艦機到南海有關島礁海空域進行挑釁,拉攏一些盟國和夥伴國在南海舉行針對性很強的『聯合軍演』和『聯合巡航』,其所作所為才是南海『軍事化』的根源。」
同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記者會上也做出回應。她表示,中國在有關南沙駐守島礁上部署有限、必要的防衛設施也是行使國際法賦予主權國家的自保權,無可非議。
華春瑩表示,美方有些人老是拿航行自由說事,不是杞人憂天,就是挑撥離間,另有所圖。但我必須指出,國際法賦予的航行自由絕不是美國艦機耀武揚威的自由。美方口頭上說的是「航行自由」,心裡頭想的恐怕是海上絕對軍事霸權。
美國國內也有一些媒體對美國的這套雙重標準看不過去了。在17日舉行的記者會上,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指責中國在南海「加強軍事化」時,一位美聯社資深記者問道:「軍事化包括什麼?把飛彈放到那裡,派軍艦軍機去那裡?
你們也不是那樣做嗎?」發言人答「但我們的不一樣。」記者再次發問:「怎麼不一樣,我的意思是,你們沒在南海島礁豎立飛彈發射井,但你們派大型海軍艦艇航行,派飛機在上空飛越。你們不算軍事化嗎?」而發言人低頭做語:「那不算,那是基本的航行自由。」
美國國內質疑美國政策的顯然不止美媒體記者。伊朗新聞台22日報道了對美國《全球策略信息》亞洲問題專家威廉·瓊斯的採訪。瓊斯表示,美國的「南海巡航」是一種挑釁性很強的行為,本意就是去挑釁。
美國稱自己不想介入,美國也不是聲索方。但美方一直在進行挑釁,大力支持其他聲索方反對中國,推動他們採取更強硬的立場,讓談判解決越來越困難。
專家指出,美國在南海的一系列舉動給人一個錯覺,仿佛要和中國爭奪島礁的是美國而不是越菲。美國引發的南海危機反倒使得原本的島礁糾紛居於次要地位。專家認為,目前美國在南海針對中國用了不少辦法,從外交到軍事再到輿論力量,但總的來看並沒有對中國起到作用。
美國又不得不在這個問題上與中國對話,克里和王毅今年已經會晤了3次。接觸和爭吵並存可能將是今年中美關係的基本特徵,南海可能將是爭吵的一個重點。當然,美國人也不會善罷甘休。
在這種情況下,還是要防美國耍新花招。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17日發表聲明稱,美國應該考慮採取更多的方式,「讓北京為其行為付出更高的代價」。
他說,此前美國只是偶然展開「航行自由」行動,這遠遠不夠。要實際影響北京的行動,就意味著「要採取具有一定風險程度的政策,而這種風險程度是美國此前一直不願考慮的。」顯然,對於美國可能採取的具有一定風險的政策,中國應該做出充分準備。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