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東亞秩序以及南海問題的主導權,中國與美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因此,歐巴馬在接近自己總統任期結束之前,2月15日至16日首次在本土舉行美國 與東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想提升美國與東協的關係,增添與中國競爭的籌碼。當然,東協國家領導人不遠萬里一起趕到美國西海岸,也算很給歐巴馬捧場。
儘管東協國家領導人中有幾位馬上面臨屆滿離任,如出席此次峰會的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以及未出席峰會的緬甸總統吳登盛(派副總統吳年吞替代)和越南總理阮晉勇(派副總理兼外長范平明替代),但雙方擴大合作的願望都很真實。
之前,儘管美國官方一再否認峰會目的是組建"反華同盟"或打造"遏華圈",但美國同時正大力推動排除中國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力促東 盟在南海問題上"集體行動"。雖然白宮官員表示這不是一次"反對中國"的聚會,但分析人士認為,華盛頓顯然試圖通過投資來對東南亞施加其領導力。
回過頭看,東協過去在美國外交政策中沒有占據重要地位,因為東協太小、太分化和功能失調,無法在國際事務上對美國有太大幫助。但歐巴馬出任美國總統提出"重返亞太"戰略後,日益重視美國與東協的關係。歐巴馬試圖"製造一個戰略性環境,促使中國遵循遊戲規則"。
由於美國的進入,過去中國與東協的關係一片祥和--東協利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現在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儘管東協在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中受益匪淺,但這 並沒有改變東協與中國在南海
目前東協國家對華已基本上分為了三派,一是在南海問題上採取強硬態度的對華"強硬派"的菲律賓和越南;二是接近中國的"親華派"柬埔寨和寮國;三是"中間派"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
就目前而言,很大程度上左右東協整體姿態的是中間派。當中,與泰國和馬來西亞一樣備受關注的是人口占東協總人口約4成的印度尼西亞。因為與中國不存在南海領土爭端的印尼目前採取的是中立態度。
南海,以前是美國主導,現在是中國和美國爭奪主導權,根本沒東協國家什麼事。對於印尼來說,面對強大的中國,在中國承認你的主權,和你沒有任何領土爭端的情況下,印尼會攪南海的渾水,與中國過不去?印尼會不會去當這個得罪中國的冤大頭?答案是否定的。
在中國與東協經貿易關係日益密切的情況下,相信東協要在南海形成統一聲音,幾乎沒有可能。除去鐵了心與中國苦鬥的菲律賓,東協其他國家都沒有理由與中國發生正面衝突,畢竟,國與國之間,最重要的交流語言是"利益"。
在大國之間維持平衡被普遍認為是東協的核心外交利益,這也成為絕大多數東協國家的現實外交選擇。儘管每個國家未必能把"平衡點"看得很準,但這個原 則已經廣受認同。連與中國有突出領土爭議的越南也很注意在中美之間的平衡問題,只有菲律賓公開親美、拉美,但它也不願與中國完全對立,阿基諾三世的激進對 華政策能否在今年新總統上任後維持下去,也要打一個問號。
從緬甸總統吳登盛和越南總理阮晉勇婉拒峰會,而分別派副手出席峰會等信號可見,東協國家都儘可能避免在中國與美國當中選邊站。泰國、柬埔寨、寮國這 樣的非聲索國,又都在指望著中國的幫助,都希望從中國發展中分一杯羹,它們會贊成東協被強拉下水去反對中國?相信他們都不是傻子。
客觀的說,美國對東協有求多於東協能從美國那裡所得。美國現在有能力把水攪渾,就像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烏克蘭和利比亞,但沒有能力把世界按自 己的心愿擺平。這點上,大多數東協國家心知肚明,所以才不露聲色。如果它們倒向中美任何一方,它們就會反過來被那個大國控制,被當成一個大國用來對付另一 個大國的"工具"。
爭端的立場--東協將作為一個整體和中國就"南海行為準則"進行協商。這意味著,中國與東協的關係已今非昔比。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