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對中國神秘預言

軍情諜報| 2016-02-16| 檢舉

作為領導新加坡52年的「國父」,李光耀被一些人稱為「政壇巫師」,以讚譽其獨到的政治眼光。柴契爾夫人就曾說:「我觀察這個人幾十年,他的預言從來就沒有錯過」。

而對於中國的發展,李光耀曾經數次做出「預言」。其中的一些已被驗證,另外一些則靜待時光。

預言1:「中國在西太平洋的對抗終將占上風」

李光耀曾稱中美兩國爭奪亞太地區主導權的競爭已經開始。中國將把美國趕出12海里的領海乃至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屆時,中國將成為區域大國,必要時也會展現力量。

美國防部長卡特在東協防長擴大會議後,宣布他將與馬來西亞國防部長一起登上正在南海附近航行的「西奧多?羅斯福」號航空母艦。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他剛剛會見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常萬全上將。

在會上,常萬全對卡特說:「我們敦促美方停止一切錯誤言行,不再採取任何威脅中方主權和安全利益的危險舉動。」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卡特則稱:「美國將繼續堅持美國長期奉行的原則,依照國際法享有航行和飛越自由,包括在北極等全球各地區都適用。」

美國多家媒體在報道卡特此行時評論稱,此舉很可能讓中美在南海已經出現的緊張局勢更加嚴重。

此前報道,美國近期藉口維護南海航行自由,派「拉森」號宙斯盾飛彈驅逐艦在海上「繞了一大圈」,非法進入中國南海群島有關島礁鄰近海域,挑釁滋事。

中國海軍軍艦依法對美軍艦進行了監視和警告。中方就此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要求美國停止挑釁行為,強調中方將根據需要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王毅外長並奉勸美方三思而後行,不要輕舉妄動,不要無事生非。

中國戰機

美國是全球霸權,中國力爭主導亞洲,這在最近兩年非常明顯。源於中國的產能過剩極為嚴重,如果不能對外輸出產能,勢必造成嚴重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過剩產能輸出必須以政治軍事實力作為後盾,否則無法保護海外利益。所以,對外政策的對抗性越來越強,這就在中國和美國之間產生了矛盾。

所以,美國不會放棄在亞洲的霸權,中國要實現主導亞洲,對抗的最終結局是戰爭。

國防大學教授戴旭認為,當今世界,科技最強的就是美國,其中尤以其軍事科技最為發達,美國向外出口的大頭都是軍事裝備,技術,系統,還有無數的軟體配套,美國的真正發家歷史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讓美國賣軍火發了大財。

只要世界亂,美國的軍火出口將開足馬力,創造極強大的經濟活力!世界各地的資本源源不斷的流入美國。

中國的政策一直都是想和平方式解決與南海各國的領海爭端,都由於美、日、印黑手的插入,和平方式解決與南海各國的領海爭端的可能性正在逐漸降低,軍事攤牌的可能性幾乎不可避免,越南、菲律賓都在積極備戰。

戴旭指出,美、日的優勢就是海洋霸權,中國的能源目前只能從海上運輸,這是中國的命脈之一,海洋出口被美國堵住那是滅頂之災。

「越南、菲律賓兩國判斷,南海對中國如果發生戰爭,美、日必會摻和進來,這也是越、菲兩國不懼怕中國動武的底氣所在,從目前美國的軍事布局來看,美、日軍事干涉幾成定局。」

從當前國際局勢上看,中國周邊爆發軍事衝突甚至局部戰爭的風險正在快速增加,東海、南海未來數年內發生局部衝突甚至局部戰爭的可能越來越高。

知名經濟學家如松認為,中國已經必須出擊,但在南海又難以出擊。中國或許需要主動選擇戰場,派軍艦到釣魚島12海里以內巡航。

甚至,極端情況下可以派武裝人員登島,將戰場選擇在釣魚島海域,這個海域距離中、日的陸地都比較近,有利於中國的路基飛彈的發揮,勝算就可以大幾分,美國的艦隊也會受到很大的威脅。

而在南海,中國抓緊修建人工島,保護好人工島至大陸的交通運輸線,採取守勢,其實這既是守勢也是攻勢,因為每一個人工島,就相當於一艘航空母艦橫在南沙海域,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威脅相當大,可以有效地牽制日、美和東南亞各國的海軍實力。

中國南海島礁

其實,這個世界上誰都不想打仗,但今天不能戰就沒有和平,主動出擊或許才能做到避免戰爭,在釣魚島做出背水一戰的架勢,布置龐大的路基飛彈群威脅美國的海上力量,或許更容易實現和平,在談判桌上解決相關爭端。

如果一味地退讓,就無法避免戰爭,等到美國聯合日本、東南亞或澳大利亞的軍艦一起到南海巡航的時候,特別是進入南海島礁12海里以內的時候,中國就失去了所有迴旋的餘地,所以,中國必須出擊引爆亞洲地緣的中樞。

預言2:「中美並不是美蘇的零和遊戲關係」

美蘇爭霸

很多人認為,美國重返亞洲,是要防堵中國。可是李光耀認為,中國不是蘇聯,因為中國過去苦了這麼多個世紀,志在國家的利益,而不是改變世界。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問題專家雅科夫·別爾格爾此前也認為,2015年完全可以被認為是「中國世紀」的開端,世界領袖角色逐漸轉移給中國的時代已經開始。在與美國的角逐中,中國的優勢將逐漸拉大。

「修昔底德陷阱」根據歷史經驗認為,新興大國必然會挑戰現有大國霸權,最終導致戰爭。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則蘊含著更多戰爭可能性。

「我覺得,西方的理論解釋不了中國。」11月1日,參加第二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說,「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是建立在西方實踐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中國實踐之上的。」

「假如西方是橘子,中國是蘋果,你用解釋橘子的理論來解釋蘋果,我覺得還是有差異的。」他形象地比喻說。

截至今年,中國已經發布9部國防白皮書。貫穿這9部國防白皮書的一條紅線就是,中國堅定不移地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永遠不搞擴張和不稱霸,中國會走出一條與歷史上大國崛起不同的和平發展道路。

中國國防白皮書擬制工作專家組組長陳舟認為,「西方戰略傳統比較強調對抗,信奉社會達爾文主義、「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中國的戰略文化傳統崇尚「以和為貴」、「親仁善鄰」,慎戰、止戰的精神已經深深融入中國人的血脈。

陳舟對比說,「你看新中國成立以後的軍事鬥爭,目的都不是爭霸和擴張,而是為了保衛國家領土主權完整。」

軍史顯示,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是因為美軍已經打到鴨綠江邊,戰爭結束後,志願軍於1958年年底全部撤出朝鮮。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也是由於印軍多次製造邊界流血事件,中國不得不出兵。作戰勝利後,部隊退回到原來雙方實際控制線並後撤20公里,還主動交還俘虜和繳獲的武器裝備。

在朝鮮的中國志願軍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防禦性核戰略非常透明——「中國始終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堅持自衛防禦的核戰略,無條件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

哈佛大學的學者研究表明,在歷史上16次挑戰國與霸權國的交鋒中,12次發生了戰爭,4次實現和平權力轉移。

「畢竟有4次沒打。」鄭永年說,「如果中國還是像美國那樣的思維邏輯,那就要打,但好的是,中國有自己的世界秩序觀,所以不會打。從哲學上講就是這麼簡單。」

「中國世紀」和「美國世紀」的本質區別是:「中國世紀」中的領袖不追求霸權主義,只希望成為平等夥伴中的「領頭羊」。

所謂零和遊戲,也就是非合作博弈,意思是說雙方合作的結果就是歸於零,一方的收益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因此雙方沒有必要合作。對中美來說,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對的。

索羅斯

中國國內也有人認為美國正加快實施遏制中國的戰略,中美之間的猜忌有可能使兩國面臨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風險。

美國知名投資家喬治。索羅斯曾在一篇文章中警告說,「如果美國政府將中美關係視為零和博弈,不僅得不到什麼好處,反而會失去很多。」他呼籲建立一個與中國戰略互利的夥伴關係。

儘管中美間仍存在分歧,但建立信任是世界發展的潮流,誰都不想倒退到冷戰時代,中美兩國關係的大局仍然沒變:共同利益大於分歧,合作面大於競爭點。

隨著兩國雙邊貿易總額達到5500億美元,中美兩國經濟關係的相互依存度也越來越高,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每天有超過1萬名中國人和美國人跨越太平洋抵達彼岸。中美兩國因為日益趨同的利益不可能玩零和遊戲。

預言3:日本正在慢慢「走向平庸」

日本經濟在戰後經歷了20年的高速增長:在1960-1970年經濟起飛階段年均增速超過10%;在1970-1980年代經濟增速高達7%;即便在1980年代,其4%的年均增速在已開發國家中表現也非常突出。

1990年代初資產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曾陷入失落的20年。日經225指數在1989年12月寫下38916的歷史高點,然後開始長期熊市,到2003年4月,創下7831點的低點,跌幅達80%。

在此期間,日本損失的不只是股市市值,整體經濟環境變差,利率下滑、失業率上升,國內生產總值下降及停滯,人口步入高齡化。日本當時所展現的,是1930年代之後就少見的大蕭條。

而且,這種現象至今也未見改善。如今日本利率仍趨近零、銀行表現疲軟、高齡人口的現象依然存在。

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兼行長李若谷認為,日本的老齡少子化,老齡社會,購買力不足,創新不足,過去日本的創新是很多的,現在沒有動力,日本的經濟前景是不容樂觀的。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安倍於2012年12月當選首相之後,誓言一改頹勢,射出「三支箭」要改善經濟。第一箭是寬鬆貨幣、無限制印鈔,第二箭是稅收減免及政府在基礎建設的更多支出,第三箭則是要從過度管制及保護的日本經濟上進行結構改革。

第一箭短期成效顯著,日元兌美元匯率在2012年12月時,在751日元兌1美元水準,到2014年中期,迅速跌至1001日元兌1美元附近,接著在12月又暴跌至接近1201日元兌1美元,之後就在該水平附近徘徊。這一做法已經讓日本出口得到幫助,至少短期收效。

第二箭卻完全射偏。日本沒有設法減稅來刺激經濟,反而提高消費稅,重重打擊經濟。造成日本經濟在去年第2季下挫1.9%,到第3季仍萎縮0.6%,是日本2年來第2次經濟衰退。第4季GDP終於見到正值,但也只有0.4%成長。

安倍經濟學成效甚微

第三箭結構改革則完全射不出來。移民、女性的勞動力得不到妥善運用,銀行的壞帳也不見好轉。這對日本長期解決不景氣,卻是至關重要的大事。

經濟學家及暢銷書《貨幣戰爭》作者JimRickards認為,安倍經濟「三支箭」未見成效,若不進一步改革,日本恐怕還要見到第3個「失落十年」。

李光耀早在1996年就預測中國經濟將超越日本,而中國並沒有讓他等到2030年。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5年4月發布的全球189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排名來看,全球2014年GDP為77.3萬億美元(下同,108.2萬億新元),美國為17.4萬億,是老大,中國為10.3萬億,日本為4.6萬億,德國為3.8萬億,英國為2.9萬億,而歐盟全部總和為18.5萬億。換句話說,排名的前五位中,中國是老二,已達到老大美國的近六成,比老三的日本大了超過一倍。

事實上,曾被稱為「經濟恐龍」的日本受長期經濟停滯影響,從5年前開始全面被中國趕超。中國在GDP上趕超日本即是一個信號彈,據2010年統計,中國GDP達到58790萬億美元,而日本為54740萬億美元。

預言4:「戰後出生日本人若掌權,日本或自行發展軍力」

「在日本戰後出生的一代人於15至20年後掌權時,日本中斷與美國盟約而自行發展軍力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時至今日,似乎李光耀的預言正在應驗中。安倍推動集體自衛權是日本脫離和平憲法的第一步,日本右翼政客們也希望擺脫美國的束縛。

預言5:「印度會成為軍事大國,但經濟不會繁榮」

2005年,李光耀曾認為印度在未來將超越中國,但是4年後他明確對記者說:「我收回之前對對印度的樂觀判斷。」他批評印度「尚空談,少實幹」。基礎建設落後,語言不統一及種姓制度也都制約了印度的能量。

世界第二大軍事裝備進口國印度正認真考慮成為全球性防務產品出口國。

去年,印度進口了價值3690億盧比(約合55.7億美元)的武器、彈藥和相關產品。同時,印度也邁出使防務出口計劃與《瓦瑟納爾協定》相一致的第一步。

8月17日,印度國防部公布一份包括16類防務出口裝備的清單,其中包括裝甲車、彈藥、步槍、小型武器、軍事訓練裝備、電子戰裝置、軟體、炸彈和魚雷。

目前,印度的防務出口額尚不足其進口軍事裝備價值的2%。儘管還是武器進口大國,印度卻迫切希望推動本國的防務出口。2014年9月,納倫德拉?莫迪成為印度總理數月後,推出一項新的防務出口戰略,這與「印度製造」計劃相對應,意在激發印度的防務製造業發展。

據媒體稱,2015年印度防務出口額為67億盧比(約合1億美元),與該國龐大的防務進口形成鮮明對比。去年,印度防務出口產品包括航空電子設備和直升機,目的地包括阿富汗、厄瓜多、阿曼、新加坡和納米比亞。

印度總統莫迪

但經濟增長失去部分動能。數據顯示,印度經濟於本財政年度第三季度(10-12月)初,就顯現開局疲軟的頹勢,印度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在10月份降到了22個月以來的新低,這使得這個「金磚四國」中原本經濟增長勢頭最好的發展中經濟體也面臨著重重阻力

星展銀行的一位經濟學家拉奧(RadhikaRao)說,數據顯示印度經濟增長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加速動能,此後,如果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進一步下滑到50這一枯榮線之下,那麼該國經濟就有進一步下行的風險。

有投資者指出,印度經濟的各部分數據加起來,並不完全與總量相匹配。

另外,很多分析人士看好印度,不是因為印度或者印度政府多麼神奇,恰恰是因為印度的落後狀況決定了其未來追趕的不可避免性。

無論基礎設施還是製造業,印度作為後來者,都可以從領先者直接「拷貝」學習,只要政治經濟不出現重大動盪,這一學習過程並不需要費太多的力氣,然而,這恰恰也成為印度經濟在快速發展上的瓶頸。

印度的基礎設施仍是一個巨大的制約因素。印度多數邦的電力供應短缺,港口阻塞,鐵路運力不足,公路狀況更糟。

很多基礎設施企業瀕臨倒閉,因為印度國家公路局等政府所有的實體機構不繳付帳款,又打了多年的官司,因此,它們的債權人企業無法償還銀行貸款,銀行更不願放貸。

作為經濟增長的代價,全世界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有13個都在印度。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印度首都新德里已位列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城市。

與此同時,印度政府正致力於打造「印度製造」戰略,但與中國不同的是,印度在大力發展製造業之前就已經面臨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

如何在大力發展製造業的同時,又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成為印度人面臨的挑戰。

印度政府長期不願加強關於碳排放的立法管制,有分析稱,2020年到2040年之間,二氧化碳的排放還會在現有基礎上增加60%。

印度政府在2015年發展規劃中,有一個目標特別突出:加倍努力把印度打造成一個可以媲美中國的世界製造中心。對印度的未來而言,很少有哪個目標比這個更重要。當然他們也清楚,很少有哪個目標比這個更難實現。

印度街頭的霧霾

因為從印度製造業的脆弱從數據上可以看,製造業僅占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尚不及中國的一半。

而印度的人居收入按照市場匯率計算目前約為中國的約22%,這說明印度經濟與中國的距離依舊比較遙遠。

換言之,未來幾十年印度保持8%的追趕速度,或許也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很符合情理。但要趕超中國的經濟規模,印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或許20年以上,或許50年以上,更或許100年以上。

預言6:中國未來「很難預測」

習近平未來將採取什麼政策,李光耀罕見表示「很難預測」。就國內的挑戰而言,中國正處於關鍵時期,習近平將會集中精力處理這些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會有怎樣的外部突發事件擺在他的面前。一旦發生嚴重的不測,計劃必定要受影響。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

正如媒體引述民生證券研究院宏觀研究員觀點指出,對搞宏觀研究的人來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比預測中國經濟更難,那就是預測中國的政策。

昨天還在說定向調控,今天就有可能降准降息。今天還在大膽匯改一次暴貶,明天就可能突然入場大舉干預。風向變化之快常常讓人措手不及,市場的心也因此變得越來越敏感。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經濟持續下行的時候,一有風吹草動就開始臆測大規模刺激,7萬億、QE之類的荒唐傳聞屢見不鮮。

歸根到底,我們對中國的決策體系缺少一個完整的認識框架,從邏輯的一開始就陷入了誤區。

首先,大規模刺激的關鍵根本不在於GDP是7還是6.5,同樣是7%以下的增速,在2009年可以觸發4萬億,在2015年卻不會。

其次,誰在決策也不是關鍵,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不管誰掌舵都只有一個思路:實事求是,相機調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90070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