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是當今世界最引人矚目的全球政治圖景。如何看待中國給全球權力版圖帶來的顛覆性衝擊?中國四面出擊的外交戰略效果如何?中國會不會與美國發生衝突?中國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認為,中國經濟規模最遲在2020年超過美國,中美博弈的結果可能會決定中國未來國運。

作者:閻學通,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鳳凰國際智庫首席顧問。

我起的題目是「新形勢下的大國外交」,所以我想我們從什麼開始?我們從國際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開始,我們看這樣一個國際社會它的形勢會是什麼樣。
國際社會最核心本質,國際社會和國內社會不一樣,他沒有一個中央政府,在沒有中央政府的條件下,這個國際社會是什麼?就是靠實力說話。中國現在已經培養出了這麼多理財師,我們在金融行業里人才的能力已經在成長。中國理財師的能力,我們辦了這麼多屆,和第一屆比我們的專業水平、當初剛成立協會的時候,已經不是一個等級了。
同樣,中國的金融能力在世界上,和我們協會成立之初也不一樣了。那麼這個是一個什麼體系呢?是以實力為基礎的一個體系。在我們國內,地位提高取決於你上級領導對你的提拔,從政府來講,主席、副主席、部長、副部長一直到科長、副科長,都是由權利決定的,有權利就可以提拔你。那到了國際社會不一樣,這個時候企業能不能做大?你不是靠別人提拔,得靠自己的實力。

國際社會就是這樣一個體系,是靠實力講話的。規則就是叢林法則,有弱肉強食的現象,強者會越轉越轉到中間,弱者就會越轉到邊上,邊上的國家,就是邊緣化的國家,中間的國家叫崛起的國家。
從中國來講,我們今天就是轉到中間去的一個國家。從官方語言來講,叫「中國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就是舞台很大,你站在中間,你就有發言權,為什麼你能站在中間?你發言權哪來?靠實力。中國的地位很大的一個變化,就是我們在這樣一個無序的體系中,開始越轉越轉到中國去了。
中國站到中間,國際形勢會發生什麼變化?不僅僅中國改變了在東亞地區的基本格局,年紀大一點的人知道,80年代東亞地區經濟最強的國家是日本,我們中國大量的進口的都是日本的電視、照相機,冰箱,日本貨擺在家裡特自豪,現在大家就買個馬桶蓋。這個變化是什麼?中國改變了這個地區經濟上誰「說了算」。
當年日本把淘汰產業淘汰到四小龍,四小龍(台灣、香港、新加坡、韓國)再淘汰到中國,這個時候中國做的,就是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引進管理經驗,這波開放是引進的開放。我們打開大門,允許別人走進來。很多人不了解今天的改革開放和過去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

今天,我們是「走出去」的開放,原來是讓別人「走進來」,今天我們要走到別人家裡去,這叫「走出去」,過去叫「引進來」。現在「走出去」什麼?人才、技術、遊客、產品都要走出去。所有能走出去的,都要走。這樣就出現了中國改變的不僅僅是東亞地區一個地區,是由日本是經濟老大變成中國是經濟老大,在世界範圍內開始追趕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美國。我們改變的不是東亞地區這一點,而是改變了世界。
那改變了世界什麼的?他改變世界,不是程度上要改變一個世界,中國崛起改變世界,是要從性質上改變這個世界。第一要改變的,就是世界中心將走向東亞。這是我們人類歷史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這不是誰都能做到的。誰都解決不了。
就是世界中心是由全球有戰略競爭能力的國家,他在這一塊,同時這個地區值得競爭,這個中心才能成為世界中心。這就是為什麼過去,至少一戰一直到現在,歐洲都被視為世界中心。

美國一戰打完就已經很強大了,二戰成為了世界兩強之一,為什麼美洲不是世界中心呢?美洲當然是一個全球性的競爭大國,但是美國在美洲沒有競爭,美國一統天下。誰去美洲跟美國競爭?沒人。但是有一個值得爭的地方,就是歐洲。
歐洲在一戰的時候有德國、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二戰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是德國,德國、美國、蘇聯。冷戰結束之後,世界能有全球爭奪能力的國家,美國、蘇聯,一個在歐洲,一個在美洲。因為美洲沒有競爭,爭的還是歐洲,所以世界中心被認為還在歐洲。
歐洲是最值得爭奪的地方。因為這是除了美國之外,世界財富最多的地區。當時80年代就有人說,世界中心將轉向亞太,為什麼說「轉向亞太」,因為他沒有辦法說轉向東亞。美國只要去掉東亞,什麼都不是,為了讓東亞顯得重要,說東亞包括了美國,那世界中心在歐洲,我也加上美國不就得了嗎?是兩岸的國家,都是,算給誰,沒有意義。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