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9年中共建立政權之前,也就是國民黨政權即將撤出大陸的時候,美國方面就已經對這個新生的共產主義政府表達了善意,伸出了橄欖枝。在平津戰役結束後,美國駐北平領事館並沒有搬遷到南京,反而是被認為一直支持中共的蘇聯,將其領事館搬到了南京。但是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中共在建國之後,毅然選擇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重要成員,與蘇聯站在了一起。
這一形勢一直持續到蘇共二十大,在這次可能說是二戰結束後蘇共最重要的一次會議上,赫魯雪夫的秘密報告,批判了對史達林的個人崇拜,指出史達林主義的錯誤,重申了蘇聯共產黨對不同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國家之間和平共處政策的支持,否定了列寧關於只要帝國主義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的理論,並且認為,在一些國家通過議會的道路可以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針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提出了「三和」理論,即「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
蘇聯新領導人提出的新方針路線,不僅在蘇共內部產生了強烈震撼,也深深地影響到了中共內部,這無疑是當時的一場黨內地震,此後,中蘇雙方迅速由同志加兄弟的革命友誼走上了分裂與對抗的道路。蘇聯在中蘇交界地帶與蒙古境內,部署了強大的陸軍與空軍,根據當時中蘇軍事力量的對比,一旦中蘇開戰,即便蘇聯不動用核武器,中國軍隊也無法抵抗地面上的裝甲衝擊和空中的高速突防,最大的戰果恐怕是為在北京的中國政府撤往內陸多爭取一些時間。
打這個時候起,中國走上了既反蘇又反美的道路,與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同時對抗,相比於正陷入越南戰爭泥潭的美國,就在家門口,叫囂著要用核武器給中國做「外科手術」的蘇聯無疑更具威脅。而此時,美國不僅僅陷入越戰,迫切需要擺脫這個泥潭,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油價上漲,美國經濟陷入「滯漲」的困難時期,冷戰進入了「蘇攻美守」階段,這個時候,美國迫切需要找到一個有分量的盟友,共同對抗蘇聯咄咄逼人的攻勢。在這種情況下,中美開始了小心翼翼的接觸,進展迅速,從某種意義上,中美關係的解凍改變了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冷戰格局。從全球形式上來看,對於蘇聯解體,中國也出了一把力。
軍事評論員趙喜認為,冷戰結束後,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儘管美國呼喊著「重返亞太」和「亞太再平衡」的口號,不過,在整個中美關係中,由於中美之間密切的經濟與政治關係,對保證全球經濟健康發展和維護地區穩定有著重大意義,儘管中美雙方都將對方視作潛在戰略對手,不過,其衝突一直保持在小規模可控狀態。現任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先生也說,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希望中美雙方相向而行,多溝通多對話,增信釋疑,深化合作,確保中美關係始終沿著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正確軌道向前發展。
反觀美俄關係,由於俄羅斯政府的強硬,或者說某種程度上的魯莽,俄羅斯現在正在敘利亞和東烏克蘭進行著一場幾乎是完全孤立的作戰,同時還要承受來自西方的制裁。在保持強硬的同時,俄羅斯政府也在尋求擺脫出困境的方法,不論是暗地裡向西方揮舞橄欖枝還是打算拋棄阿薩德,最重要的一點是,俄羅斯試圖將中國拉上自己的戰車。但中國目前一直並沒有明確表明態度,雖然給予了俄羅斯和敘利亞政府一定的經濟援助,但主要局限在貿易領域和人道主義援助上,在政治與軍事上,並沒有明確的表達出對俄羅斯的支持,俄羅斯試圖將中國拉入戰車,讓自己緩口氣的圖謀看來並沒有得逞,中國政府顯然將更多地精力放在了國內經濟轉型和應對經濟增速放緩上來,明白加入這場美俄之間的新冷戰,絕對不是明智選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88037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