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稱,據一位中國科學家透露,中國對於定在2020年開展的第一次火星探測抱有空前的雄心,設定目標將比其他國家的首次火星任務都要複雜。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19日以《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是雄心勃勃的,可能趕超印度》為題報道稱,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長原民輝表示,其他國家的第一次火星任務都只是飛近探測,而中國將讓一個著陸器和月球車登上火星表面。
報道稱,《人民日報》援引原所長的話說,有關部門現正擬訂火星探測計劃。同時他還透露,著陸器攜帶的月球車機器人將「巡邏」火星地面。
火星
報道援引火箭專家龍樂豪的話說,兩年前,中國在把衛星送入繞火星軌道的競賽中輸給了印度。而對於此次的火星計劃,龍樂豪表示,中國的火星探測將使用較之印度大得多的太空飛行器,設定的目標也更富挑戰性。
報道稱,參與此次行動的中國內地空間技術專家龐之浩說,火箭發射可能會定在2020年,該時刻恰逢大約每兩年一次的火星行至最接近地球的位置。由於火星探測技術的複雜性,2018年這一距現在最近的發射窗口到來時,中國恐怕還不能做好準備。
報道稱,完成著陸和月球車巡邏任務的挑戰是巨大的。
據牛升達介紹,探測火星,需要突破深空超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制動捕獲、在軌長期自主管理、稀薄大氣減速與安全著陸等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火星探測 器的最遠通信距離約4億公里,是地月距離的900多倍,按光速30萬公里/秒的速度計算,與地面測控站的往返「對話」一次需要40多分鐘,而且傳遞的「聲 音」將會非常的微弱。因此,要實現如此遠距離的有效通信,需要克服巨大的信號衰減、傳輸時延和外界干擾等因素,對於中國航天專家是一項全新的挑戰。
除了深空測控技術,深空自主控制技術也是一大難點。目前,我國已發射的衛星都是由地面來控制的,地面控制中心可以根據運行狀態對衛星進行及時有效的 調整。而火星探測器因為距離太遠,信號往返於地球和火星之間的時延太長,在大多數情況下,探測器主要得靠自主控制,獨立完成帆板展開、對日定向、制動捕 獲、器器分離和故障診斷等功能。
2014年11月,珠海航展上展示的中國火星車模型
記者看到,此次首次公開亮相的火星探測器,為了讓公眾更好地了解內部結構,還專門開設了一扇玻璃展示窗。
NASA公布「火星移民計劃」
你能接受嗎?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直以來都有個「移民火星」的計劃,打算在未來幾十年把人類送往火星。目前這項策劃案報告共有36頁,詳細地描述移民火星所需要的科技和設施。而更有趣的是,這是一項「有去無回」的計劃,志願者將永久定居於火星,不再回到地球。
想像中的登陸火星
▼不久前NASA才發布說火星上發現有流動液態水,這讓移民火星的可能性變得更大。
這項前往火星的計劃涉及三個重要步驟:
第一步驟是「依靠地球」的探索計劃,即專注於國際太空站(ISS)的研究上,如測試3D印表機和生命支持系統,這將對移民前往火星的任務有幫助。目前已經有太空人已經在國際太空站完成了一年的「太空體驗」。
第二步驟是進入「實驗場」,在近地軌道測試各種組件。NASA已經完成太空發射系統的運載火箭,未來有能力把人類運送往火星。
最後一個步驟,是「脫離地球」,雖然目前還沒有期限,但NASA計劃在2030年可以把人類送入火星軌道。
▼如果人類能成功登陸火星,那就不再需要依賴火星偵察軌道器探測火星。
這項移民火星計劃並不局限於美國的NASA,目前歐洲太空總署ESA已經加入,在未來也有望其他國家如俄羅斯、中國、日本、印度等加入。至於資金來 源,目前NASA每年獲得40億美元的資金來進行研究,而未來十年國際太空站在關閉後將會增加另外40億美元的資金。至於最後人類是否能成功登陸火星,就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海盜-1號
俄羅斯自1960年以來17次嘗試登陸火星,但均以失敗告終。
美國也遭遇過多次失敗,直到1976年「海盜-1」號探測器成功著陸。
參與籌備火星探測的資深航天科學家葉培建表示,中國已經具備了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術和經驗,「這樣我們就能一步走到國際先進的行列上去。」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