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痛下殺手:大批日本人被「趕出」中國

日媒稱,中國商務部2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日本對華投資(除金融以外)為32.1億美元,同比減少25.2%。這是連續第三年負增長。雖然日中關係趨於改善,但中國經濟減速和人工成本激增等導致日企「離開中國」的傾向無法剎車

據《日本經濟新聞》1月21日報道,2015年世界對華投資總額同比增長了6.4%,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日本對華投資降至曾達到頂峰的2012年的一半以下,然而對華投資減少的同時對國企乃至私企都是一次極好的發育期,中國經濟的減速與轉型帶來的陣痛期也是在為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積蓄力量

報道稱,原本不斷擴大的對華投資轉向減少,其關鍵契機是日中圍繞尖閣諸島(及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本網注)問題關係惡化。警惕政治風險的日企開始對投資中國舉棋不定,2014年的投資減幅達38.8%,創歷史記錄。

報道稱,2014年11月安倍晉三首相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實現會談以來,日中關係趨於改善。但日企的對華投資仍持續減少,至今又有三個新的不利因素推動投資進一步減少。

日企紛紛逃離中國對國企來說是一大機遇

第一是中國經濟減速。2015年中國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6.9%,降至25年以來最低水平。對經濟前景的擔憂令新車銷售等也受到影響,本田公司推遲了原定年內在湖北省武漢市建設新工廠的計劃。

第二是以沿海地區為中心,中國的人工成本大幅上升。北京、上海、廣州等主要城市的工資成本在近5年上漲了約1倍。土地使用費、環保對策費等新設工廠的成本也在不斷上升。

報道稱,被廉價勞動力吸引到中國的日企紛紛重新制定戰略。大金工業公司將本年度在中國國內生產的家用空調的產量減少了20%,而在日本國內增產。將中國的生產據點向東南亞轉移的動向也非常活躍。

圖為國企榮威汽車生產線

第三是中國政府產業政策的變化。在優先經濟增長時代乃至更早的時期,中國對拉動GDP的製造業等領域外資一直給予各種優待。但提倡「產業升級」的現政府上台以後,優待範圍突然收縮到尖端技術和服務領域。

因 此,「以往那種勞動密集型的單純生產在中國越來越艱難」(某大型電機企業人士語)。日東電工公司2015年在山東省青島市設立了研究農業和環境技術的研發中心,這是該公司首次在華設立研發中心。迅銷集團將繼續以每年100家店的速度在華擴張。但兩者都沒有投入像以往新設工廠那樣的大額投資,無意擴大整體規模。

報道稱,另一方面,東南亞和歐洲對投資中國表現積極。東協2015年的對華投資增長了1%,歐盟則增長了4.6%。其瞄準消費市場擴大、投資服務業的動向較強。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華投資、發展戰略的差異日益明顯。

日本人坐不住了!中國這些東西正占領日本

曾有新聞報道,看到中國血拚團在日本瘋狂搶購電飯煲和馬桶蓋,才懂得設計精緻、智能化的日本製造產品已經風靡中國了。中國製造真的不如日本製造嗎?中國產品真的被日本打敗了嗎?

日本其實是一個資源稀缺,地狹人多的國家。日本主要是依靠國際市場的國家,最怕的是啥,就是市場丟失,被其他國家搶走了。

然而,僅僅十年,中國製造在各行業的崛起已經把日本擠壓得喘不過氣來!

中國製造不只是玩具

你信不信?中國製造占領日本!

不少從日本買回來的東西,包括此前被中國遊客熱搶的馬桶蓋,仔細一看,上面可能印著中國製造,頓時感覺自己像搬運工,虧大了!其實在日本只有有錢人才買本土製造的產品,普通日本人買的都是咱「中國造」!

據一位資深代購透露,由於日本本國的生產能力有限,本土製造的東西比較少,基本上都是用中國或其他國家製造的產品。比如熱銷的日本保溫杯,也很少是日本製造的,大多數是中國、泰國、印度尼西亞生產。

馬雲

日本人不相信在中國本土購買的東西,只相信出口到日本的東西,因為中國對出口的東西要求相當嚴格,這些商品一般都經過了嚴格的檢驗。所以如果在日本買到中國製造的東西,不用奇怪也不用心塞。

在日本產業界看來,價格低廉的中國製造卻讓他們「愛恨交加」。

目前,在日本市場的中國製造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各大超市、賣場裡銷售的並不知名的中國品牌;另一種是,日本當地的品牌,在中國開設工廠,生產加工之後再運回日本進行銷售。歸根到底,這些商品的名字都叫中國製造,而日本人每天都在使用著來自中國製造的商品。

據數據顯示,一位普通日本人生活中的吃穿用度,大部分都來自大洋彼岸,而在全球的製造業大軍中,它們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中國製造。比如,每天叫醒起床的鬧鐘,是大阪街頭的百元店買的,在那裡,大部分商品從中國採購;而洗臉用的毛巾和工作服等紡織品也來自中國。

如今,在日本的超市和大型商場裡,20%~30%的產品來自中國;日用小商店中,80%左右的產品都是『Made in China』,中國產品在日本已經不可或缺。

中國正在「占領」日本

中國製造不再是廉價的代名詞,華麗麗地走向國際市場

「中國能造各種厲害的高科技,但連一個單眼相機都搞不定」,中國只會做形象工程,還抱著這種觀點的人,那你一定還生活在上個世紀。

日本企業的黃金時代已終結

日本製造黃金時代結束

曾作為日本製造代表的索尼、東芝、夏普、松下等知名企業近年來先後陷入虧損泥潭。以索尼為例,這家曾風靡全球的企業2008年以來累計虧損了117億美元,在不斷裁員、賣樓、拆分資產後,依然難以實現盈利。後來索尼力推智慧型手機,但如今的銷量遠不及小米——一家68年的老牌企業竟被一家剛成立才幾年的中國公司輕鬆打敗。

為啥這樣說?咱們先來看看前幾年的例子!被中國搶走的日本行業有哪些?

十年前,有人說日立電視多好、松下電視多高清,而中國連個電視機都造不出來,於是現在市面上看不到多少日本電視了,中國電視機行業迅速崛起擠垮了日本電視機市場。

十年前,有人說日本的東芝電腦用著逼格多高,中國連個電腦品牌都沒有,現在的市面上的東芝電腦堪稱熊貓,聯想現在已經成為pc端龍頭老大,併購了美國的IBM。日本pc行業衰落!

十年前,有人說日本的索尼、夏普比國內的手機就是好,中國只能造個山寨機,再看今天的日本市場,華為力壓日本廠商,2015年7月,日本公開市場占有率第一。

十年前,有人說三洋的洗衣機比國產的好用,國內連造洗衣機的技術都沒,海爾洗衣機不僅銷往全球,還造出了專門洗土豆的洗衣機。日本媒體更是稱海爾是日本家電行業的掘墓人!

日本製造黃金時代結束

五年前,有人說,日本二戰都造出了航母,中國至今都沒有造出航母,現在中國不僅有了遼寧號,更是亞洲唯一一個在造重型航母的國家。

這是要把日本往絕路上逼啊,電器、電腦、手機等等已經慢慢沒日本啥事了,日本說過僅存的就是相機和汽車了,現在我們還依然要說,中國連數位相機和汽車都造不出,那樣才過十年,日本可能啥也剩不下了。

中國為啥不生產數位相機?

現在的單眼相機,裡面的電子構造不僅複雜,而且精細,但這些我們中國都能造。那為啥中國不造呢?

日本馬桶蓋熱銷

主要是市場已經飽和,新參與者面對極大的市場門檻,短期投入大,風險大。所以大部分企業家都沒興趣做單反。

單反屬於高度商業化的東西,有專利門檻和技術壁壘,我們的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短期內生產出來的相機相比佳能尼康,不占任何技術優勢,無法撼動其行業領先,那這樣投入肯定沒有企業願意干!

中國製造遲早將超越日本,在世界範圍內崛起也只是時間問題

儘管中國的技術並不落後於人,但是最近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股市不振,有些人對中國製造的未來憂心忡忡,甚至有唱衰者以為中國製造現在腹背受敵(前有美國、日本、德國,後有印度、越南、泰國等),終將有被替代的危險。這完全是瞎想和猜測。不容置疑的是,中國製造正在崛起。

原因是中國製造擁有億萬人口的廣袤市場、完備的產業配套條件、以及不斷崛起勇於創新的創業者和開拓者。

一直以來,許多人眼中的中國製造是這樣的:通宵達旦的廉價工程師、流水線上不分晝夜的工人、以及各公路上深夜疾馳的貨櫃車司機等等,這些都是事實。但是今日不同往日,隨著中國政府對鐵路等基礎設施的投入,以及各項招商政策的完善,以及大量技術性人才的培養,慢慢使得中國製造的產業配套能力逐漸增強並變得無以倫比。這是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不可能擁有的能力。

可以肯定,未來十年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複製這種能力,這是中國製造崛起的紮實基礎。只要循序漸進地升級技術和管理,逐步提升研發能力和品牌影響力,中國製造將變得越來越強。

中國製造高端化

除了這些優勢之外,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和潛在的消費實力也是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中國不僅僅是世界工廠,中國還是一個重量級的世界市場,儘管最近有外企撤走中國,但從頻頻出現的"員工荒"來看,說明巨大的消費市場業還存在,部分勞動力已經轉向商業。

在歐美市場需求疲軟,經濟不振的困局面前,中國是有理由驕傲的,中國有廣袤的內需可以促進,中國就是人多力量大。再加上政府政策的積極導向作用,中國製造將得到較快速的升級和轉型。

最後,一大批崛起的創業者也是中國製造崛起的中堅力量,馬雲、王健林、柳傳志、雷軍等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家正在步入國際舞台,將中國製造變成一個響噹噹的名牌。有這樣一支發憤圖強的創業者隊伍,中國製造想不崛起都難。

中國人,我們要自信!

中國人到國外掃貨很多人是考慮其他因素,與質量無關

中國國民的心態很有意思,總愛拿自己國家的短處比其他國家的長處,非要所有行業都得最牛才行,只要一個行業做不到第一第二就不能接受,然後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考慮到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然是日本的兩倍,中國製造的種種不自信的確令人反思。

忘掉所謂的智能馬桶和電飯煲吧,別被日本的豐田車迷了眼,我們也有國產的長城車遠銷海外;別被日本的電子亮瞎了眼,我們也有華為、小米和魅族價廉物美;別再崇拜日本的資生堂等化妝品,中國也有百雀羚等國貨品牌。雖然我們的製造業與日本還有差距,但是目前中國許多行業正在不斷崛起,向日貨發起挑戰。

中國人總是在比較中忘記了自我發展和創新。中國人活的真累,既要和黑人比體育,又要和白人比科技,既要和德國比汽車,又要和美國比軟體比飛機比航母,和韓國比美女,和北歐比福利,和紐西蘭比牛奶,和阿根廷比牛肉。放下崇洋媚外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在我們擅長的領域,將中國製造推向世界最高峰。

其實,沒有理由對中國製造的未來感到擔心,無與倫比的龐大市場需求一定會倒逼企業不斷創新,中國人造出更適合國人的馬桶圈、吹風機和電飯煲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人請記得這句話,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別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86146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