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 雙月刊雜誌網站1月5日刊登題為《中國對抗美國的非武力「三戰」》(China’s Non-Kinetic 'Three Warfares' Against America )
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教授彼得·納瓦羅 (Peter Navarro)。文章摘編如下:
就像筆有可能比劍更有威力一樣,中國的非武力「三戰」或許會被證實在拓展中國的海上和領土疆界方面遠比任何飛彈或航母戰鬥群更有影響力。
「三戰」第一次作為一種重要的作戰能力得到中國軍方和共產黨認可是在2003年。它包括心理戰、法律戰和輿論戰。
中國開展心理戰的目的是為了對敵對國及其人民起到阻止、打消士氣以及震懾的作用,從而讓對手不會發動反擊。正如曾擔任白宮顧問的史蒂芬·哈爾珀在2014年提交給美國國防部的一份具有分水嶺意義的報告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的:「它利用外交施壓等手段來表示不滿、宣稱霸權並傳達威脅。」
因此,舉例來說,當中國採取經濟抵制手段或對旅遊業加以限制時,它希望這樣能夠迫使因經濟停滯而舉步維艱並渴望繁榮的日本民眾默認中國對尖閣諸島(即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本網注)提出的領土要求。
至於中國的法律戰,其目的是有效地改寫國際秩序的規則,從而使其有利於中國。一個例證是,中國想方設法限制《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註:美國沒有簽署公約)規定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內的通航自由。
事實上,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條文來看,這樣的主張並無法律上的依據。不過,中國一再給出相反的說法——本著人們經常說的喬治·奧威爾式定理:「如果你說得足夠多,他們就會相信。」
中國輿論戰的目標是影響輿論,從而引導不設防的受眾接受中國對事件作出的闡述。美國傳統基金會的學者成斌說,輿論戰是「不間斷的、持續的行動,以對觀念和態度的長期影響為目標」,而且這種作戰形式遵循著哈爾珀的一句名言,即「打贏如今的戰爭靠的不是最好的武器,而是最好的敘述方式」。
中國輿論戰這支矛的尖是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這家電視台在華盛頓擁有規模龐大的分支機構。這是一個24小時新聞頻道,將中國的宣傳內容包裹在看似健康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式的純新聞中,CCTV在美國的觀眾人數超過4000萬,在世界其他地方還有數以億計的觀眾。
當中國和菲律賓因為南中國海有爭議的島礁發生摩擦時,CCTV會第一個站出來,迅速推出中國的一套說法——往往是在西方媒體還沒有弄清楚情況之前。同樣,當尖閣諸島引發的緊張氣氛加劇時,CCTV立刻發動強有力的攻勢,指責日本「右翼民族主義者」製造事端或者讓局面升級。
「三戰」在當今這個時代的威力在於,它們讓中國可以通過一種新的非武力形式來達到過去只能通過武器來達到的目的。此外,「三戰」之間有著很強的相互促進作用。
比如,在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許多領土爭端中,中國首先依據模糊的歷史提出領土訴求——這是法律戰。接下來它拋出以民用船隻組成的小型船隊作為非武裝力量——這是心理戰。最後,CCTV一再將「和平的中國」描繪為只是試圖糾正歷史錯誤的外國強權受害者——這是輿論戰。
迄今為止,白宮和五角大樓基本上都忽視了中國的「三戰」,因此沒有制定對抗策略。不過,以非武力方式實施的侵略依然是侵略——這就提出了最終的問題:美國為什麼繼續與一個對它及其盟友發動戰爭的國家開展貿易?
這對於2016年總統選舉辯論來說是一個絕好的問題——在兩黨保持領先的競選人有必要想出一個合適的答案。所以,請問特朗普和希拉蕊,你們對中國的「三戰」有何看法?你們是否認為這是針對美國及其亞洲盟友的戰爭行為?如果是戰爭行為,你們打算如何應對?也請參議員克魯茲、魯比奧和桑德斯,告訴美國選民你們打算怎樣保護美國及像日本和菲律賓這樣的亞洲盟友不受中國「三戰」的威脅?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