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美里25日訊)政治觀察家蔡竹輝形容稱,新經濟政策是希盟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他說,經濟事務部長阿茲敏日前指出,政府或將重新檢討具備爭議的新經濟政策。這番話趕在「百日新政」限期前夕出爐,予人的感覺是表面功夫多於實質承諾。部長在國人面前開了一張沒有志明日期的支票,無非展示希盟政府決意剷除前朝餘毒的誠意和決心。
希盟執政前,他說,在包括行動黨在內的反對黨陣營,新經濟政策一直被視為是造成國陣政府腐敗和破壞種族和諧的禍首。但令人困惑的是,這個反對黨陣營長期撻伐的政策卻沒有明文寫在希盟的60項承諾競選宣言里,在希盟的共識中也未排入「惡法」之列。
他分析說道,新經濟政策未列入希盟「惡法」之林,究其因乃希盟在選票考量下寧願犧牲原則所達致的折衷產物。
「從一開始,在新經濟政策廢除與否的爭議上,希盟各成員黨之間所持的立場是嚴重對立的。」
他在文告中指出,行動黨基於該政策存有種族歧視,不利國民團結而始終站穩反新經濟政策的立場;至於單一種族色彩濃厚的公正、土團、誠信三黨,由於牽涉自身族群經濟地位敏感問題,並未附和行動黨的節奏翩翩起舞。
穩固政權的萬靈丹
蔡竹輝進一步分析道,希盟公、土、誠三黨腦袋非常清醒,明了在競選重要關頭炒作關乎馬來人利益的課題等同拿石頭砸自己的腳,至於如此做法會否陷盟友行動黨於不義,已不在他們納入考慮的範疇。
「在所謂顧全大局的原則下,行動黨長期所堅持的反新經濟政策在希盟的『妥協精神』 下淪為『沒有課題的課題』,讓行動黨的支持者大失所望。」
誠然,他指稱,並非所有馬來人都受益於新經濟政策,但在實行過程中由於官僚倒行逆施,政策的服務對象僅僅限於單一族群,它儼然成了馬來人保護神的象徵,在部分馬來人心中享有神聖的地位。
基於這個緣故,新經濟政策一直被國陣視為穩固政權的萬靈丹,在1970年直至2010年的八次大選中屢試不爽,讓國陣在大選中輕騎過關。
「公正、土團、誠信領導層大部分與國陣有深厚的淵源,哪會不知道新經濟政策有著磁鐵般的吸票能力,又怎會輕易放棄不用?」
話雖如此,但文告表示,新經濟政策始終是前朝的產物,與希盟的改革議程矛盾重重,照單全收只會讓人民認為新政府跑回舊政府老路,看不到明天的失落感不利於希盟長治久安的願景。
蔡竹輝表示,對陷於大膽改革與原地踏步取捨困境中的希盟而言,新經濟政策恰如中國三國時代的「雞肋」典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192900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