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不要被安倍的「後滾翻外交」給騙了
特總統已經來到北京,然而,他與安倍之間摩擦出的親密火花還在四處滋啦滋啦。
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親人啊普特朗。為了招待好這位與眾不同的山姆大叔,安倍使出渾身解數,精心設計,頗費周章:喂魚食、吃漢堡、打高球,兩天共進四頓飯,相伴十小時。
聯合記者會上,兩人以「唐納德」「晉三」互稱,等同於「柱子」「狗蛋」之類非再熟悉不過才會用的隨性稱謂,親昵程度直逼四顆星,時不時還來個電眼凝視,真讓人看得小鹿亂撞,生怕下一秒就是深情擁吻訴衷腸……
好吧,也許這些你並沒有留意到,但安倍在高球場「小跑外加後滾翻」的難得一景,錯過的人恐怕很少。
這一幕逗樂了廣大網友。幸災樂禍、嘲諷挖苦的有之,為安倍敬業精神點贊的亦有之。
但是……
習性
第一次感受到安倍在外交舞台上的柔軟,是前年聯合國大會他與普京會晤時。安倍還是那副憨厚、誠懇的面孔,看到普京,加快腳步,小碎步迎了上去。
兩年過去了,安倍再次贏得大選,繼續發揚了「小跑」的謙卑,這回的對象換成了中國。在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45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中國駐日使館在新大谷酒店舉行招待會,安倍意外出席,而且在下車後一路「小跑」奔向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
在面對老大范兒十足的特朗普,安倍身上「受」的特質似乎更明顯。特朗普剛當選,也不管是不是真歡迎,安倍就熱情地跑到紐約拜碼頭,被媒體嘲笑為「狗式外交」。今年2月,他倆再次見面,安倍還感受了特朗普足足19秒的親密握手。
不過,小跑也好,殷勤也罷,咱可不能誤讀了安倍的謙卑。
無論在文學作品還是現實生活中, 謙卑,幾乎是所有日本人給人的一致印象。在日本,你每天都會接受無數人給你的鞠躬、點頭和問候。電梯口,樓道中,巴士上,只要碰面了,無論認識不認識,人們都會互相淺淺鞠一躬,並道聲好。但凡他們覺得給人添了麻煩,馬上會說聲「對不起」。這已經成為日本人的固定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
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菊與刀》這部精闢描述日本民族性的作品裡找到印證。本尼迪克特說,要理解日本人的行為方式,先要懂「情義」二字。日本人認為,生活中的每一次接觸都涉及某種「情義」,不能報答「情義」的人會被視為人格破產。這就意味著,他們會慎重對待那些細小言行,謹小慎微,唯恐有失。
所以,安倍的「謙卑」,與其說是一種態度,不如說是一種習慣,或者說是日本國民性的一種體現。它的真實含義,同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口頭禪一樣,沒什麼奇怪,也沒必要過分解讀。
看到狗搖尾巴,你就認為它在乞憐,要麼是你誤解了狗,要麼是你誤解了什麼才是乞憐。
強硬
除了日本民族性使然,安倍的謙卑也是基於日本外交的現實需要。
日本一直有自己的大國夢。排在它外交首位的目標一直未變,那就是日美同盟的牢不可破。特朗普上台伊始,日本的壓力比較大。東京以前的戰略是充分利用美國,借力打力,狐假虎威。
然而,事情正在起變化。現在,不僅「老虎」沒有以前那麼厲害,而且對東京的態度還大不如前。安倍的忐忑,擔憂等萬般心情化為一種姿態:謙卑再謙卑。
在晚宴上,特朗普與安倍著同色領帶,以示投緣
這次特朗普訪日,安倍既希望與美國繼續加壓朝鮮,更希望華盛頓首肯東京蓄謀已久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如果以結果論,安倍沒有得到關於印太戰略的具體承諾,但他如願展示了日美親密關係,抗住了特朗普在經濟上的施壓。
特朗普說得直白:日本必須減少對美國的貿易逆差,還應該追加採購美國製造的防衛裝備。安倍回得委婉:會考慮購買美國軍備。曾為成功商人的特總統,想必已經秒懂了從「考慮」到「購買」的距離。
還有俄羅斯。對東京來講,它想拓展外交空間,走向外交的多元化,俄羅斯是關鍵的一環。如果日俄關係能夠改善,將很好地成為它跟中國、美國討價還價,提高自身大國地位的重要籌碼。
自2012年第二次上台以來,安倍就對俄羅斯青睞有加,五度訪俄,試圖營造「日俄蜜月」。可惜,郎有情妾無意。在到訪安倍老家時,普京謝絕了品嘗地方特產和享受溫泉的特殊招待。莫斯科也回絕了東京再贈送一隻寵物犬的提議。安倍大概有點忘了,日俄關係是否改善,顯然還得看美國人的臉色。
至於中國,安倍可能想表現的更多是一種「真心」改善對華關係的姿態。自2012年中日關係因釣魚島問題陷入建交以來的最低谷,而安倍採取強硬的對華政策,無限誇大「中國威脅」,在東海、南海等問題上不斷抹黑中國,還搞出制衡中國的「自由與繁榮之弧」,使本已惡化的雙邊關係雪上加霜。
隨著美國不確定因素的增多,中國崛起的不可阻擋,以及打「中國牌」在日本外交中的邊際效應遞減,安倍是有心改善對華關係的,但是顯然,這同真心想要日中友好可能沒有半毛錢關係,其目的不過是為了政治經濟利益。
所以說,安倍的為人「謙卑」的另一層含義,只是他掩蓋「強硬」外交實質,瞞天過海、暗渡成倉的外衣而已。
清醒
在若干小說中,總會出現那麼一種「弱女子」:長得貌美如花,可謂膚如凝脂、齒如瓠犀,動輒以淚洗面、以弱示人,然則,她們的內心強悍、陰險、狠毒,常常把自己外表的柔弱當做武器博取利益。
這種「心機女」放到小說里,誰看誰明白。到了生活里,識人不明卻時有發生。
各位刀友,捫心自問,你我是否也是這樣。我們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場,從自己的感情出發,對一些人和事的真實面貌做出誤判。
比如,我們對一些似乎與自己有特殊關係的外國人給過很高的期待。先是中文說的很溜的陸克文,後是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駱家輝。有個道理很淺顯,他們就算和我們再親,也不是自家人,都要首先效忠於自己的國家。更不要說像駱家輝這樣的「香蕉人」,比純種美國人對中國人還狠。
反過來,對我們反感的人,我們也常常失去應有的理性和價值判斷,喜歡看他出醜,喜歡這種「丑」帶給我們的「歡樂」,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那種「我說什麼來著」的滿足感。比如對安倍。
但是,我們在嘲笑安倍的時候,不要忘了他很可能成為二戰後就任時間最長的日本首相。在他之前,日本有過一段走馬燈式換首相的日子。從2006年到2012年,日本6年換了7任首相,而安倍現在已經當政5年,很可能最長維持到2021年。
這樣的安倍,怎麼可能是個等閒之輩?要知道,安倍這一輪上台之後,已經帶領日本在解禁集體自衛權、推動修憲、向著「正常國家」邁進的道路上,朝前拱了不小的空間。他的「謙卑」,不需要我們嘲諷,但他的「強悍」,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所以,我們這些吃瓜群眾,就算是看熱鬧,也過過腦子,想一想這些看似無害的人和事背後有沒有什麼玄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172373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