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否認,美國打出了一張好牌。通過在韓國部署價值僅有10多億美元的「薩德」系統,讓雙邊貿易額超過2000億美元的中韓兩國迅速結束了短暫的「蜜月期」,雙方關係降到冰點,甚至劍拔弩張。這一手確實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海外探客」認為,如今不得不認清這樣一個事實:所謂的「友誼」、所謂的「命運共同體」,其實不過是一種假象。韓國的「命根」依然在美國手裡攥著。對於美方來說,這場「挖牆腳」與「反挖牆腳」的爭奪戰,已經分出了勝負。特朗普下次在國會述職時,可以得意洋洋地為自己記上一個功勞。
外交戰的實質就是以最低的代價獲得最高收益,用圍棋大師吳清源的「六合棋道」理論來解釋,就是「只有發揮出棋盤上所有棋子效率的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而每一手必須考慮整盤的平衡去下。」在東北亞,美方已經完成了初步的布局,基本達到了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朴槿惠無意中成了第一個犧牲品。就在3月10日,韓國憲法法院以8比0的投票結果宣布總統彈劾案成立,據媒體報道,朴槿惠的精神受到巨大打擊。儘管「挺朴派」舉著美國國旗,依然無法挽救她的命運。在執政後期,朴槿惠已然倒向了「親美保守派」,不惜做出重大讓步,悍然允許「薩德入韓」。可美方在利用完她的價值之後,對其命運就不再關注。
幾乎與此同時,韓國軍方也迫不及待地宣布,將在總統大選前完成「薩德」系統的部署,也就是說60天之內,一個嚴重威脅鄰國戰略安全的反導系統就將在韓國矗立起來。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即使有「盧武鉉的影子」之稱的文在寅勝選,他的政策也不會「陽光」。為了大選,他的「反薩德」立場已經發生了大轉彎。任何政客都需要認清韓國如今的現實:反薩德,能夠改善對華關係,卻可能敗選。問題是,文官政府對軍方鞭長莫及,誰又敢將已經部署完畢的「薩德」趕走?探客分析,部署「薩德」之後,韓國在對華關係上的任何進展都是一種勝利。而韓方押的就是這個寶,實質上表明的是這個態度:流氓已經耍了,生米成了熟飯,接受不接受事實吧,總不能不顧情面打臉笑面人吧。韓國的文官政府唱紅臉,軍方唱白臉,目的就是經濟利益與軍事利益都通吃。
可以說,在這場仗里,美韓雙方配合默契,心有靈犀。如果不是睜眼說瞎話宣稱「薩德」能夠保證韓國安全,真可謂天衣無縫。其實「薩德」系統也是一面「照妖鏡」,從中可以看到,25年來表面熱絡的中韓關係,並沒有看上去那麼好。其實那場戰爭的後遺症一直都在,仇恨與蔑視並沒有完全消除,反而在不斷發酵。換句話說,25年的生意關係,怎能比上70年的「韓美同盟」。雖然後者在和平時期似乎是個雞肋,還讓韓國背上「主權不完整」的包袱,但美中之間哪個更重要,韓國人已經做出了選擇。
不過,出來混,欠的債總歸要還的。探客在《為了給美國提供10分鐘預警,韓國經濟恐將停滯10年》一文中指出:「親美保守派」不僅使韓國更加不安全,還將斷送韓國本來就脆弱不堪的經濟。如今從文娛產業、旅遊產業、航空業、房地產業、零售與快銷行業都陷入了危機。根據相關機構的測算,由於部署「薩德」,韓國2017年GDP增長率將降低1.07%。從經濟制裁、美國的貿易保護到美聯儲加息,韓國經濟已經扛不住其中的任何一個打擊。在這種情況下,尋求對話和解必然是韓國未來新政府的當務之急。
問題是,部署「薩德」已經破壞了兩國繼續合作的基礎,基本摧毀了民間的友誼。在韓國「親美保守派」的渲染和煽動下,不少民眾並不清楚「薩德」就是一個騙局,反而將怨氣都堆積到中方身上。探客發現,外交辭令中最虛偽的莫過於「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起碼在中韓之間,從體育運動到濟州島的小黑屋,從貿易衝突到美容糾紛,都談不上什麼友誼。韓方部署了「薩德」,實際上宣洩的是一種長期積累的怨恨,這種怨恨來自於「事大主義」和「宗藩體制」,也來自於數十年前戰爭中屢次慘敗的恥辱。韓國依然是那個沒有簽署停戰協議的韓國,而不是腦殘粉們眼中那個富庶、優美、遍地帥哥美女的美麗國度。
事實上,承認別人的勝利,才能彌補自身的不足。美韓雙方確實達到了階段性目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更要認清現實。起碼在以下幾個方面要有所動作:
1、逐步減少對韓國產品的依賴。從汽車及其零部件、液晶面板、高端晶片、石化製品、核心電子元件、信息通訊半導體、營銷服務、抗生素等藥品、化妝品乃至食品,中方都要大批量從韓國進口。是國內產業不行?這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但從這一刻開始,要在這些領域發力,讓製造業大國成為真正的製造業強國。每一個產業的成功,都能增加外交的優勢。
2、對東北亞美日韓組成的「小北約」要提升警戒級別。如今美日韓三國在周邊舉行的聯合軍演就是在以勝利者的姿態秀肌肉,志得意滿,耀武揚威。因此大國一定要加強軍備,還要繼續提速,急起直追。
3、找准美日韓的軟肋。在外媒的報道中,達到10倍音速、打擊半徑達1770公里的東風-21D反艦艇飛彈已經對美國航母艦隊造成潛在威脅。美方人員也坦承「每造一艘福特級航母,就為防禦能力拖了後腿」。美方也知道,損失一艘航母,無疑是遭受了一次珍珠港襲擊。美日韓都怕大規模損失戰鬥人員,因此就要瞄著這個痛點揍。安倍沒有軟肋嗎?事實上,如今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影響他連任3屆自民黨總裁。「森友學園」低價收購國有土地的問題剛剛告一段落,作為安倍政府「積極和平主義」的象徵,自衛隊「馳援護衛」南蘇丹的行動如今也面臨風險。安倍自己在國會上也承認,如果出現隊員喪生的情況,就「必須做好辭職的思想準備」。低烈度的武裝衝突尚且如此,如果爆發大規模戰爭,後果可想而知。美日韓都不能經受大規模的人員損失,因此橫的還是怕不要命的。
無疑,從「薩德」入韓之後,東北亞再也不是以前的東北亞。3個國家之間的相互關係都開始冷藏乃至冷凍,這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常態。這世界真變好了嗎?答案要分兩種。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在不影響自身發展的同時,儘可能給予對手沉重的打擊。美國憑藉100年來積累的優勢做到了這一點。而亞洲最大國家還剛上路。不要著急,也不用憤怒。再過哪怕十年,形勢都將大不同。(完)
原創 海外探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144605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