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華小五千萬事件,誰在得益?你不知道的背後恐怖真相!

2016年十二月大爆發的華小五千萬撥款沒有著落事件,鬧到沸沸揚揚。連續幾個月媒體、政黨、社團等都在關注並且發瘋似的尋找到底應該歸咎誰的責任時,在背後陰險笑著的人,打破頭你你也未必想到!(文長慎入)
其實2016年尾華小撥款沒有下文,並不是第一次發生,早在2015就已經發生了類似事件:華小撥款被挪用到賑災上。
甚至在2014年也曾經爆發華小撥款被遺漏的事件,但是馬華在2017年把撥款移交之後,成功撈取到一次見報機會(時隔兩年卻還能以救世主身份出現而沾沾自喜):


屢次發生的事件,說明了這利用華小撥款來撈取廉價政治資本的行為,是非常有效的。
我們先來看看整個事發經過:
1. 首先是2016年十二月,先是由媒體爆出華小五千萬撥款未到手,這讓國陣 / 馬華確實嚇了一大跳。但是經過一番的操盤運作,馬華成功將撥款未到事件逆轉成對己方的優勢。
2. 依照馬華向來的運作模式,將撥款毫無上線頂線的拖延、爭取、周旋、懇求,成功博取無數次上報機會。
3. 馬來西亞華裔長者向來都閱讀主流報紙,馬華就配合中文日報來一場大龍鳳,將撥款事件搞到日日上報、天天爭取。成功爭取到上報的角色包括張盛聞、廖中萊、魏家祥等其他馬華小角色。而在這個時候,任何火箭的議員的質問、痛罵,只成了馬華爭取撥款過程中的陪襯品。

4. 相反,林冠英在檳城發布的中央政府連龜都不如的新聞,只上了中國報今日北馬的版位,反觀2月18號張盛聞的5000萬撥款在26/27日發放的新聞成了國內新聞A6版。


5. 另外,在1月18-19接近農曆新年期間,魏家祥、廖中萊成功在釋出一點八字都還沒一撇的小消息就成功爭取到兩天的版位。



事件分析:
操盤手,已是老司機
不可否認的是,馬華在危機處理上,相比起許多政黨有更多的辦法或手段。在這個例子事件上,只是馬華九牛一毛的操盤運作:從發現危機-->處理危機-->拯救輿論-->媒體協調-->歸咎他人,已經是馬華向來的運作模式,甚至可以套用在任何事件上:
A: 已經處理到差不多變成化石事件的紅登記(大馬卡),屢見不鮮,年年可撈。
B: 華小撥款增加、減少,幾乎年年都在爭論,財案之後必定鬧起
C: 獨中統考文憑承認與否,獨中生自己體會,選前必談
D: 華小師資 / 不諳中文華小校長
E: 政府大學錄取華裔資優生,年年都有案例可循
馬華只要抓住這幾個點,一直按照以上所說的操盤模式繼續無限循環做下去,始終還是可以繼續生存。絕對不會輸到一席不剩。
在野黨操盤相對薄弱
相比起馬華這個老司機,作為華人社區最關注的政黨——火箭,在輿論的操控卻相對薄弱。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火箭很愚蠢的採取一次性制度化撥款來迎合選民的口味,但是卻忘了,媒體最愛的是 juicy(夠膻),你今天四平八穩的把撥款撥出來,第二年即使你再做同樣的事情,媒體已經不願意報導:a, 沒有爆點;b, 這不是新聞。
非常無奈的是:選民甚至不知道你有制度化撥款。
據悉,檳城火箭向來對制度化撥款抓到非常嚴謹,甚至精細到每年都可以上網找到詳細的數據來佐證他們制度化撥款的款項、總額。但是很詭異的是,當你在谷歌輸入檳城、華教、撥款 2017的關鍵字時,谷歌首頁卻幾乎沒有資料,只有可憐兮兮的Malaysiakini(當今大馬)和光明日報有報導。只有在火箭報中文官方面子書上可以找到這一筆細節:https://www.facebook.com/therocket.zh/posts/1195609263880545

撥款事件馬華笑到最後
從馬華選區結構分布來看,大部分馬華現有的選區華人的票幾乎都是年長的樂齡人士,以及一大部分的馬來選票過關。巫統絕對會在14屆大選在馬來社區替馬華拉票,而馬華需要負責的部分僅僅就是樂齡傳統華人票箱,即可在現有的選區輕易過關。相反,馬華可以說已經拋棄年輕的華裔選民:在資訊發達的年代,年輕華裔選民接受資訊的平台多樣化,不再只是傳統的報章、電台、電視台。
只要保住基本盤,用同樣的模式操控輿論,在偏遠選區勝選,或是一些火箭險勝地區拿到一兩個席位,已是BONUS。相對的,火箭在鞏固現有選區的能力、操盤手法明顯不足。如果火箭堅守原則,不跟馬華一般見識,不做 Dirty Job,在這次大選被操盤過後的輿論影響而輸掉些許席位不是不可能。
把教育當作玩弄政治的籌碼
馬來西亞政治被國陣操弄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如果馬來西亞走向這種方向,我們國家會是怎樣的未來?
連教育都可以典當、操弄、撈取,人民所交代的稅務都成了國陣一直以來的政治籌碼,這種情況真的很讓人不齒。再加上許多網民鼓吹這屆大選投廢票,更是一大傷害。
老編只能在這裡呼籲:避免政治操盤,從你投票開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