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抗日紀念碑碑文「還我河山」被拆(圖)

韓英倫| 2016-11-23| 檢舉

【觀察者網綜合】台灣屏東縣石門古戰場有一座紀念碑,碑文「澄清海宇還我河山」流露出當年當地人反抗日軍的決心。

但據台媒11月21日報道,碑上的字跡現已被拆掉,當地民眾十分錯愕。

對於拆除碑文,屏東縣文化處強調沒有政治因素,只是想了解日據時期的字跡是否存在,拆下的碑文已被存放,正在研究如何呈現這兩段歷史

民眾譏諷道:「是抹滅歷史的轉型正義嗎?」身為「牡丹社事件」受害者後代的原住民也覺得不受尊重。

「沒先考據就拆成光禿禿,實在一頭霧水!」來自高雄的遊客搖頭說,趁著天氣微涼到四重溪泡溫泉,順道前往石門古戰場等景點走走,沒想到石碑上的字全消失,周邊也沒有任何說明,不知道是歷史景點遭破壞,還是政府維修做一半,非常誇張。

石門古戰場是「牡丹社事件」遺蹟的一部分,在日據時期就以「石門戰跡」被指定為史跡。

1874年5月,日軍於屏東縣射寮村登陸台灣島,隨後入侵石門(今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抗日派原住民強烈抵抗,但以失敗告終,牡丹社酋長阿祿古父子身亡。

「牡丹社事件」後,1936年,日方在此興建銅製的「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以彰顯日軍在「牡丹社事件」中的「功績」。

台灣日據時期「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原貌

國民黨政府赴台後,屏東首任縣長張山鍾將碑文改為「澄清海宇還我河山」。

2011年,屏東縣政府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將紀念碑列為「碑碣」類歷史建築。

最近,石門古戰場遺蹟剛由屏東縣牡丹鄉公所收回管理。

牡丹鄉長陳英銘表示,縣文化處拆除碑文事前完全沒有通知公所,原住民都有「不受尊重」的感覺,甚至以為是鄉公所做的「好事」。他認為縣裡至少應該先和地方討論,讓鄉公所先與居民溝通,避免出現「有碑無文」的尷尬景象。

牡丹鄉一位老人說,根據口耳相傳的歷史,「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幾個字,在日據結束後就疑遭民眾鑿壞,如果想恢復原有樣貌,也應考證清楚再拆除,留下空白石碑實在不倫不類。

但屏東縣文化處指出,縣裡一直規劃要恢復「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原有歷史樣貌,本以為日據時代字樣只是被覆蓋,所以拆下現有碑文,先保存在縣文資所。

沒想到拆下後發現原文已經不見,縣文化處認為兩個時代的碑文都屬歷史遺蹟,待年底「文資審議委員會」討論後,再決定石柱上呈現哪個時代的碑文,而另一個碑文也會在一旁展示,並說明這段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135091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