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本年度美國大選的帷幕還未落下,但從目前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對外交事務的表態中可以看出,未來新美國政府將很難同時應對中俄兩個國家對以美國為唯一主導的世界秩序形成的挑戰。
在當前這場以國內事務為主導的大選中,沒有一個候選人敢於重申此前歷屆美國總統認為推廣「民主、自由和人權」的美式價值到全世界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點的勇氣。

伴隨美國價值觀的衰落是中俄兩國分別以各自的形式來影響著地區局勢和世界秩序。在普京治理下,俄羅斯無可厚非地成為了影響著東歐、中亞和中東政治的地區大國。國內經濟的低迷使普京政權選擇了利用軍事實力來直接影響地區局勢,通過主動出擊的方式來緩解此前美國對俄羅斯形成的包抄之勢。2008年以前,美國已經通過反恐戰爭插入了中亞腹地,又通過北約東擴使俄羅斯最為富庶的地區直接面對北約軍事威脅。
然而,普京成功利用了歐巴馬外交上的猶豫不決,先是軍事介入烏克蘭,直接從軍事上反擊北約東擴,又成功通過支持敍利亞阿薩德政權,將美國牢牢拖在了敍利亞,使歐巴馬希望按照「利比亞模式」來速戰速決,解決敍利亞成為了泡影,俄羅斯成功將敍利亞變成了歐巴馬的「伊拉克」。隨著俄羅斯迫使美國在敍利亞和烏克蘭「出錢、出槍、出人」,白宮再無精力從軍事上直接應對俄羅斯,而普京也在歐巴馬任期內完成了俄羅斯的「絕地反攻」。也難怪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嘲笑希拉蕊和歐巴馬在戰略思維上遠遠比不上普京。
比起被普京拖入戰爭泥潭來看,美國的「重返亞太」要順利得多。由於中國一再強調「和平崛起」,希望通過和平的手段來解決地區爭端。美國精心設計了軍事上的「亞太再平衡」,通過口號來鼓舞南海國家的士氣,通過默許來支持日本軍事上制約中國,通過刺激朝鮮製造東北亞的緊張局勢,使中國周邊不得安寧。
習近平上任以來,這種局面得到了改變。中國政府開始公開利用軍事實力改變現狀,在東海上形成了在釣魚島海域與日本的準軍事對峙,在南海上開始大力興建伴有軍事功能的島嶼。聽慣了中國「和平崛起」口號的周邊國家,一時間無法適應這種改變。隨著2014年中越在西沙群島的對峙,越南政府被逼到了威脅使用武力的境地;菲律賓2013年提起南海仲裁案之後,其漁民再也無法靠近黃岩島海域,且中國政府在裁決公布之後直接喊出該仲裁案為「一張廢紙」、「一場鬧劇」。越菲兩國高層終於明白,繼續按照美國的期望與中國對抗只能以戰爭的形式分出高下,於是選擇了後退。與中國對抗,使越南和菲律賓付出了代價,但卻並未贏得美國實質上的支持,甚至在中國展現出不惜與美國進行軍事對抗的局面下,白宮同樣選擇了後退。
很顯然,未來中國政府沒有理由不繼續此前對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強硬。未來白宮的主人要考慮的是在軍事上能否同時在敍利亞、烏克蘭應對俄羅斯,在南海、東海應對中國。誠然,美國在亞太和西歐有著眾多盟國,但歷史上,從來都是美國拯救盟國,沒有盟國馳援美國的案例。這些盟國,接受著美國的軍事援助和防務保護,但未必有任何一個願意犧牲自己去「拯救」美國,面對中俄兩個軍事強國,恐怕沒有一個國家願意當美國的「炮灰」。
未來白宮的主人,面對中俄戰略夥伴,能夠實施的軍事策略非常有限,但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智慧。「和平演變」、「顏色革命」,都體現了美國曾經的智慧,因此,仍然不能放鬆對美國的「警惕」,任何輕視美國的行為,都將付出代價。
文章來源: 明鏡網,作者:馬博,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項目主任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