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留給世界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
南海爭端的劍拔弩張?杭州G20峰會的絢麗華章?
還是我們天宮再上天,天眼入貴州?
或許,都是,也都不是。但2016年,肯定有一件大國重器,讓很多外國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那就是中國的膨脹。
別想歪了,不是島嶼膨脹,更不是國力膨脹、信心膨脹,而是房事膨脹,更準確地說,房價在膨脹。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中國人歡歡喜喜過國慶,順帶買套房子助助興,成了很多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絕對的富國氣象、大國氣派。
據說,在日本最心高氣傲的1990年,日本的房地產總值相當於GDP的200%;在美國房市最火爆的2006年,美國房地產總值相當於本國GDP的170%。
太小樣了,中國一出手,理論都變樣。
我們現在的房地產總值,已相當於中國GDP的250%。
250,這個數字有點不大吉利,這是哪個經濟學家算出來的?
但據說,中國人把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幾個城市的的房子賣了,幾乎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了。
所以,美國人啊,千萬別得瑟,當心北上廣深的中國人把房子都拋了,把你們統統都買下來了,瞧你們住哪兒去?
夢想到中國來買房,你以為你真有錢啊!
【2】
說起來,有些美國人還真是沒見過世面。
即使是次貸危機後,也算領教了美國房價的高潮後,一位美國政府知名的統計學專家,在聽筆者說,北京的房價比華盛頓還要貴時,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連連呼不可思議。
真正不可思議的是這個美國人,憑什麼認為美國是已開發國家,美國房價就一定是要高於中國?
當年華盛頓房價就已比不上北京,又幾年過去了,華盛頓的房價幾乎原地踏步,北京的房事熱熱鬧鬧、又疊羅漢翻了幾番,他估計聽到現在北京的房價,更認為自己學的所有的西方經濟學常識都白學了。
什麼是中國奇蹟,就是讓以前的常識,都變得不再是常識。
上市企業算牛吧?能牛過中國房事。
*ST寧通,果斷賣了兩套北京的普通房子,一下子扭虧為盈。
人民日報感慨說,失去奮鬥,房再多我們也將無家可歸。但這家企業用一個活生生地例子也說明了,失去房子,我們再怎麼奮鬥都無家可歸。
中國,正在創造著新的奇蹟,房事的奇蹟。
這個國慶節,每個售樓處都人滿為患,每個買房人都腰纏萬貫,每次買房都如同買蘿蔔白菜。
驚人的購買力,這是改革開發的成果;空前的財富轉移,在調整中靜悄悄發生。
很多人都在爭論在中國什麼才算是中產?
其實,在筆者看來,很簡單,有兩套房,你就是中產。
有一套房,你是小康;兩套房,你是中產;更多房,恭喜您,你肯定是富豪了,甚至可能是千萬富翁了。
之所以說是一次規模空前的財富轉移,就是在這次房價膨脹中,我們其實沒看到新的財富,僅僅是資金的橫向流動。
這是一次殘酷的馬太效應——窮者愈窮,富者愈富。有多套房的本來就是有錢人,比如一套房是200萬,他原來三套房是600萬,現在幾個月內一套房漲到了300萬,他身家馬上900萬,幾個月內悄悄地又賺了300萬。
可憐的是沒有房的窮人,原來省吃儉用、東拼西湊花兩百萬能買套房,幾個月過後,這個價碼已經是300萬了,這增加的100萬,可能是他幾十年的工資,名副其實一輩子房奴!
一位企業家說,他原先開工廠,早晨殫精竭慮、晚上絞盡腦汁,為工資發愁,為原料發愁,為銷售發愁,幾十人的工廠,一年能掙個100萬謝天謝地,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外貿形勢的惡化,能維持不虧,已經是老天保佑。
但沒想到,他幾年前買的100平米的普通房子,這幾個月就幫他增值了100萬,輕輕鬆鬆,瀟瀟灑灑,那還開工廠什麼勁啊?擴大再生產、創新再突破,見鬼去吧,能保證多掙幾百萬嗎?
當然,也別以為中國人都忙於房事,忽略了實業。
那得從哪個角度看了,因為從目前的狀況看,中國確實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在北京上海地底下,都藏著價值驚人的黃金大礦。有段子不就這樣說嘛:
小張:「聽說了嗎,河南桐柏山發現金礦,儲藏量105噸,可以開採80年!」
老王:「怎麼了,這也算新聞嗎?」
小張:「你瘋了嗎,這是新聞頭條,你算算得值多少錢?」
老王:「一噸等於1000公斤,105噸就是十萬五千公斤,也就是一千零50萬克,一克黃金287.5元,也就是價值301億元!」
小張:「這還不多嗎?」
老王:「在北京,一個小區大約60棟樓,每棟樓3×34戶,總共6120戶,房價5萬一平,每戶100平方,總價值也是301億元,開發商兩年就能建成,而金礦需要開採80年,這還算新聞嗎?」
小張:……
【3】
日本人詫異,全世界就我們日本人房事創新多,沒想到你們中國人玩得更瘋狂;美國人也犯嘀咕,看來我們美國真不是世界第一了,瞧瞧中國人在房事上的大手筆。
在我們很多城市,高高興興去離婚,歡歡喜喜把家還,然後手牽手去買房。也別說怪話,離婚一次,少奮鬥十年。換你干不幹?
但,這樣真好嗎?
有幾個大國,是靠房事成為大國的?
不知道,但知道的一點是:很多個國家,確實是在房事上縱慾過度的。
1990年後,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隨後是「失落的10年」,然後又是一個「失落的10年」;2006年後,美國房市崩盤,然後是次貸危機、金融海嘯,隨後是席捲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
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國情,中國人會說,我們儲蓄率世界最高、我們土地供應政府掌控、我們的鈔票越發越多,房價飆漲是天經地義的,我們萬能的政府也不會讓房市泡沫破滅的。
當年的日本人應該也是這麼想的,日本就這麼大地方,土地永遠是稀缺資源,房價怎麼可能跌呢?
當年的美國人也是這樣想的,巴菲特就說,當時幾乎每個美國人腦袋裡都有這樣一個概念,不管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認為房價不可能大幅下跌。 但最後,房價還是下跌了,而且是摧枯拉朽、一瀉千里,比西門慶還西門慶。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這才是最恐懼的時刻,如同去年的股市崩盤一樣,一旦下跌,將在劫難逃。
今天的中國,正前所未有的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巨大的隱患,處理不慎卻可能將一切成果化為烏有。目前我們更看到的是南轅北轍的結果,中央提出去庫存,其實正是為了去掉房市泡沫這個不定時炸彈。但當前的瘋狂,卻正在加大槓桿,在累積更大的風險。
更別提房價暴漲對社會道德的衝擊。當核心價值觀的敬業、誠信、友善懸掛於每個城市顯眼之處時,它所帶來的教化效果,或許還比不上一次和諧離婚帶來的衝擊。
從長遠來看,房價肯定是要漲的,但這種脫離絕大部分民眾支付能力的瘋漲,透支的是中國經濟的未來,還有中國社會的道德基礎,換句話說,這何嘗不是在挖社會主義牆腳呢?
最後,講一個朋友說的故事,一個真實的故事:
兒子大學畢業後在北京工作,父母自然格外高興;但為了買房,全家湊出了所有的錢,同時貸了一筆不小的款,終於花300萬,在北京買了套小房子。孩子的母親此後每天都起早貪黑賣菜,每天順利賣出了,她就很高興;如果賣不出去,她就會立刻焦慮得發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129295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