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攜手書寫規則,中美應對彼此有信心
【美】大衛·蘭普頓(David Lampton)
至今我仍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來到北京是1976年10月10日,當時的中國對外封閉,我們是第一批在毛澤東主席去世後進入中國的美國人。在我印象里,當時的北京都是胡同,沒有什麼高樓大廈。幾十年來,中國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像中國這樣如此快速、如此積極、如此大規模地發生惠及如此眾多人口的改變。
因此,我對中國人民取得的成就充滿了尊重之心。但中美是兩個國家,這也是問題產生的原因。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意識到,中美相互依靠,如果相處得好,未來會發展得更好。
底特律的中國故事
不久前,歐巴馬總統與在聯合國參加會議的李克強總理進行了會面,這是非常積極的。其實,根據外交禮儀的要求,歐巴馬沒有義務這樣做,而且他也面臨其他問題。但歐巴馬想要花時間了解中國,了解中國領導人,了解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這其實就反映出美國領導人對中國的重視。
我注意到,李克強總理在他的發言中提到了一個詞:規則,國際社會必須維護的規則。這些規則是二戰後形成,幫助維護世界和平70年,這包括聯合國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關心的根本問題是,中國是要參與二戰後的體系,還是想要改變這個體系。
美國擔心,中國想要快速改變該體系,讓我們處於劣勢。中國如今在這個體系內的發言權越來越大。當然,中國在該體系內應該擁有更大的發言權。我們希望看到該體系的進化,而非革命。
從我讀到的報道來看,李克強總理在努力打消美國的疑慮,奧李的對話談到了對美國至關重要的一些政策選擇。美國對進入中國市場中的服務領域十分關注。目前,中國正在努力實現經濟平衡,服務行業正在獲得快速發展,這意味著巨大的機遇,對外國企業也是如此。
兩位領導人提到,他們正在貿易和投資領域取得進展,而中國也在努力減少負面清單,這是好消息。因為美國企業界對中美關係給予很大支持,對他們來說,支持中美關係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底特律的故事想必很多人聽到過。不久之前,底特律這座城市破產了,人口流失、企業倒閉。是中國投資者進入底特律,幫助這座汽車城重新獲得活力。俄亥俄州也正在大量吸引中國投資,當地有9000人在中國工廠獲得工作崗位。當地的社區和政府需要就業機會,需要經濟發展,他們才不會管什麼南海島礁。在談論問題之前,我們需要記住兩國關係所取得的進展。不只是國家層面,中美地方政府層面也要不斷交流。
中美不應讓彼此成為最大的安全問題
中美之間也存在一些問題,這需要坦率地指出。在我看來,中美關係第一大問題是,兩國戰略關係不斷減弱,即軍事關係正在被減弱。中美軍事交往正在增多,但事實上當你詢問兩國軍方人士,如果準備下一場戰爭,未來誰是對手?不幸的是,中美都在把對方當做假想敵。當然,美國正在打擊IS和"基地"組織,但它們並不是國家,只是組織或個人。中國進行了一些奪島演習,這正是美國所擔心的。同時,中國也在指責美國同日本進行軍事演習。美國向韓國提供飛彈防禦系統,在中國看來是不友好的。當然,美國也把一些網絡襲擊的源頭歸結於中國。兩國軍事之間正在發生的進展很糟糕,有滑向軍事敵對狀態的趨勢。
但中美也有著非常好的經濟和文化關係,30多萬名中國學生在美國學習,我本人也有來自中國的博士生。兩國經濟關係很正常,儘管有些摩擦。
可如果你詢問人們最關心什麼,無疑是自己的安全。如果安全發展方向與經濟發展方向相左,我擔心不好的軍事關係會影響經濟關係。要警惕,中美不應讓彼此發展成為最大的安全問題。否則,就會影響經濟和文化關係。
第二,中美都是大國,各自都有關係密切的友好國家,美國還有自己的盟國,但這些友好國家或鄰國為中美關係帶來了一些麻煩。例如,朝鮮給中國帶來了一些麻煩,如核試驗、對韓關係等。日本也給美國帶來了問題。2012年日本政府宣布釣魚島"國有化",美國不希望日本這樣做,但日本不聽華盛頓的話。但我們有盟約,在一些情況下,我們有義務保護日本。因此,有時不是中美自身,而是我們的朋友會帶來麻煩。這值得我們思考。
第三,我們對彼此的未來走向信心不足。中國可能認為美國試圖遏制自己。美國大選正在進行之中,誰將當選很難預料,而中國不知道美國未來的政策如何,不知道會對中國帶來什麼影響。當然,美國也不知道中國正在走向何處,無論是對外政策還是國內政策。美國人也在問相同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建立對對方的信心。
需要關注的不只是誰將成為美國總統
今年是美國大選年,很多中國人非常關注,但其實與中國關係不大,這主要是美國的選舉。希拉蕊還是特朗普會最終獲勝?這並非唯一重要的問題。美國同時也在選舉新的國會。在美國的體系中,國會有著同樣大的權力,能夠對總統的權力構成限制。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上下兩院至少會有一個發生多數黨的變化。無論誰當選美國總統,都會在一些問題上受到國會限制,包括預算問題、軍事開支等。
此外,候選人在競選時對中美關係的表態,往往與當選之後不一樣。里根總統便是一例。他在選舉時說要升級同台灣的關係,但當選之後,態度發生了相當大改變。在里根擔任總統期間,美國與中國建立了很好的關係。柯林頓總統選舉時提出了中國的人權問題,但當選後卻通過談判讓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競選與當選是不一樣的。競選是個人和黨派的利益,當選後則要考慮整個社會的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我們有50個州,50個州政府。這些州有許多獨立的政策,尤其是經濟政策。他們是中國的"天然盟友"。如果看地圖,中國是美國各州最大的農業市場,這意味著來自農業領域的參議員會支持中國。他們是"穩定器",因為他們更關注經濟關係。花時間改善同各州的關係,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無論是保守派還是自由派,中國都可以交到朋友。總統選舉值得重視,但別忘了在國會和各個州交朋友。越多的美國人就業於中國擁有的企業,就會有越多的人支持這些企業。
在大選前各種事情都會發生,並改變最後的結果,而我的預測是,如果事態正常發展,希拉蕊可能會贏得選舉。
首先,民意調查顯示,希拉蕊有60%的機會贏得選舉。美國的選舉機制很複雜,各個州有選舉人,不只是看有多少人投票給一個候選人。例如,當年戈爾獲得的選票比小布希多,但小布希最後獲勝。在這個體系中,希拉蕊有更多的方式去贏得選舉。
其次,選舉要看誰的組織最好,能夠動員支持自己的選民前往投票站。希拉蕊的組織工作顯然更好,也更有經驗。
第三,誰能爭取到更多的團體支持,誰就能夠獲勝。而特朗普正在疏遠各個主要團體,女性、黑人、拉丁裔團體和其他少數族裔投票給他的數量極為有限。除非一些激化事件發生,如"9·11"襲擊、騷亂等,否則特朗普不會贏得選舉。
如果希拉蕊當選,將如何影響中國關心的一些政策?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兩個人都令人擔心,都存在減分點。但特朗普更充滿不確定性,你知道特朗普對台灣的政策嗎?你想要在自己的核心利益上賭一下嗎?
對如何改善彼此關係要有戰略思維
無論誰最後當選美國總統,中美未來可以發展和推動一些事情,加強我們的關係。中美應該向建設性的方向發展,要清楚如何前進,對於如何改善彼此關係有戰略思維。
首先,我們要努力建立共同的經濟和安全機制。舉例來說,亞投行是美國不希望看到的,也不想加入。但有57個友國都加入了亞投行,對美國而言,這是政治上的災難。我認為,中國想要在亞洲基礎設施建設中扮演積極角色,美國應該加入其中,予以支持。中美應該共同參與全球化機制,共同書寫規則。不應該是一個國家單獨書寫規則,應該由我們一起書寫規則,其他國家也應該參與進來。我們需要思考,哪些經濟和安全機構能夠將中美捆綁到一起,而非分離。
另外,中美應加大對彼此的投資。就政治原因來說,中國在與美國企業合作時,他們想要同美國相處良好。密西根的人們在中國工廠中工作時,他們也想要和中國很好地相處。因為,這對中美雙方而言是互利共贏的。
在民間社會層面,中國應該通過立法,讓非政府組織所處的環境更加靈活。我注意到一些國際性非政府組織正在離開中國,這是不幸的。除了兩國政府,兩國民間社會也應該緊密合作,我們需要更加關注非政府組織。
最後,是中美兩國的合作機制,例如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我們不僅需要更高層的領導進行戰略思考,而後由官僚體系進行落實;我們也需要同總理、副總理以及其他級別的官員對話,中美的關係維度太薄。我們要有更多人相互接觸,共同合作。
我認為,無論誰當選美國總統,都不會是世界末日。中美兩國彼此需要,有著共同利益,美國體系有時會有問題,但我們會糾正。美國總統選舉並非一切。▲(作者是美國知名學者、前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主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問題高級研究院中國項目主任、教授,本文是根據作者在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所作演講整理而成,本報獲得獨家授權刊登,由王曉雄翻譯)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