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1號出席群眾大會演講時,出現身體不適,演講一度暫停超過一個小時。演講結束後,他隨即前往新加坡中央醫院進行全身檢查。新加坡總理公署發出聲明指出,李顯龍是因長時間站立,感覺悶熱並有脫水情況,才出現失去平衡狀況。
李顯龍險些暈倒
李顯龍晚間演講到一半時臉部右側出現抽蓄,雙手扶握演講台,多名新加坡部長隨即衝上台攙扶他到後台休息,演講因而中斷將近一個半小時。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時候發表講話:「感謝大家等待我,我嚇了大家一跳,我最後一次發生這樣的情況是在新加坡武裝部隊訓練學院的閱兵方陣,我當時昏倒了,好像發生了這件事情,我從來沒有那麼多醫生同時來看我,他們認為我沒問題,但我待會會去做身體檢查。」
今天就李顯龍突發疾病,跟大家聊一下新加坡這個國家。
李顯龍被攙扶離開
大家都知道前些日子南海局勢風氣雲涌,至今還沒平息,8月初李顯龍訪問美國,隔空喊話中國:希望各國尊重國際法,接受仲裁結果。廣大網友紛紛吐槽:新加坡成已成美國在東南亞的最大帶路黨。
先來給大家談下一下中國和新加坡的關係。
華人占新加坡人口的75%左右,但新加坡在構建民族國家的過程中,刻意淡化國內各個族群的文化特徵,而強調「新加坡人」這個政治身份。這是普遍現象。而意識形態的差異、冷戰的需要,更使得新加坡在處理對華關係上非常小心。1990年前新加坡與海峽兩岸都沒有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但與台灣在經濟、安全、文化等方面保持比較密切的關係,李光耀還與蔣經國私交甚篤。新加坡直到1990年才與中國建交,在東協國家中僅早於汶萊。
中國前30年的改革開放,在許多方面參照了「新加坡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新加坡是中國的老師。在此過程中,新加坡也形成了某種心理上的優越感,一種「導師」(mentor)心態。中國的迅速發展也讓新加坡收益匪淺,繼2010年成為東協最大夥伴後,中國在2013年起又成為新加坡最大的貿易夥伴。
即使如此,新加坡在軍事與安全領域,依靠的重點依然是美國,從來沒有把「依靠中國」當作增加國家安全的一個選項。相反,新加坡開始關注中國崛起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對地區力量平衡的影響,一直認為中國的行為影響了南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一直想干預中國南海政策,當發現未能從中國方面獲得預期中的回應時,新加坡比較合乎邏輯的舉動是:推動美國更多地介入,促使東協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李顯龍和歐巴馬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中國外交人員的一些言行舉止,不時打擊著新加坡外交官的心理優越感和「老師」心態。
總的來說,新加坡還是樂於與中國發展經濟、文化關係,並在兩岸關係中發揮橋樑作用,但安全問題另當別論,新加坡不願意在中美之間二選一,但也不拒絕在南海問題上與美國協作,稍稍施壓中國。
最後筆者覺得中國在南海應該擺脫文化紐帶的束縛,該出手是就出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