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份以美國總統歐巴馬牽頭的TPP貿易協定(「經濟北約」)在美國拉開序幕,但如今卻遭遇民眾的抵制,就連美國最受爭議的兩位總統候選人也持反對的意見,美國國會一直保留意見遲遲不給通過TPP(跨太平洋夥伴相關協定),現已有部分參與國已經開始考慮退出了。
什麼是「TPP」?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也被稱作「經濟北約」,是目前重要的國際多邊經濟談判組織,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當時是由亞太經和組織成員國中的汶萊、紐西蘭、智利和新加坡四國發起,早在2002年開始籌辦的一項多邊關係的不受約束的自由交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
在「經濟北約」成員國之間會帶來產品價格、服務價格下降,增加貨物的傳遞速度,各國之間能互補長短,當然消費大眾才是最佳收益者之一,但貿易開放總是矛與盾的關係,在有些領域收益,也有些領域利益會產生不平衡。國與國之間的利益也會在某些產業中相互衝擊,最為突出的地方就是關稅方面的問題。在09年11月14日,美國宣布參與「經濟北約」談判,以促進美國經濟貿易增長為由,加入該組織,尾隨其後的是秘魯、越南和澳大利亞也宣布加入談判,由於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加入,「經濟北約」影響不斷壯大。
隨著美國的加入以及後來的主導,似乎這個「經濟北約」的遊戲規則突然發生了變化,後來「經濟北約」慢慢的開始排擠中國,逐漸演變成「美國私人會所俱樂部」。如今看來所謂的「經濟北約」就是一個幌子,就連自由貿易也變得無足輕重。當美國在「經濟北約」中占有話語權之後,歐巴馬罕見開誠布公的說道:「美國不允許中國等國家來書寫全球經濟的規則。」其背後的意義就是為唯美國獨大。
美國人心裡的小九九其實中國心裡很清楚,對此,中國還以回擊的推出了「一路帶一路」的經濟發展策略,成立了亞投行,在中國做完這些舉動之後,美國意識到中國有自立門戶之企圖。當然中國的「一路帶一路」和「經濟北約」基本上路上一致,都是為本國的資本以及工業發展謀求新的出路和發展,在未來經濟貿易才是大國走強的支撐,美國和中國都看到了這一點,這就是成熟政治家所應追尋的博弈方式。
「TPP」愈發「難產」
由美國主導的TPP將中國排除在外,包括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智利、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和越南這12個國家。今年2月,TPP協議在紐西蘭正式簽署。這12個國家加起來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達到40%,超過歐盟。
但是隨著美國總統大選臨近,兩位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和希拉蕊均公開反對這一協定,再加上貿易保護情緒升溫,TPP想要在美國國會獲得通過愈加困難。
如果現在重啟「經濟北約」談判,唯一的做法就是修改條款,當然這會牽涉到美國的利益,美國國會肯定是不給批准的,一旦美國答應修改協議,那麼其他國家也會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最後將會導致無果而終。當那些原本對「經濟北約」抱有希望的國家看不到這個協議的未來時,這些國家將會拿出殺手鐧,極力的去推動RCEP,從而達到實質性的協議。
一旦RCEP獲得通過,那麼「經濟北約」將會已失敗告終,隨之而來的將會是一波血雨腥風的政治信號。目前已經有不少成員國開始有所情緒持反對的聲音,列如,日本農民反對降低農產品關稅的條款,如果「經濟北約」在美國國會擱淺,那麼美國就會在亞洲顏面掃地,對美國來說批准「經濟北約」是衡量美國信譽及其認真看待程度的試金石。為了達成這個協議,每個成員國都不得不做出犧牲,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帶來雙贏的結果。
加入RCEP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首先符合中國「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有利於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為亞太地區的穩定和繁榮打造一層銅牆鐵壁。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