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美安排一個座位:不料歐巴馬卻成孤家寡人

G20即將在中國杭州開幕,美國總統歐巴馬受邀參加,中國給予非常高的規格,希望中美國兩國為世界經濟和和平發展做出貢獻。但歐巴馬卻拋出一個話題,要與中國領導人談談人權問題。

不是這個話題多麼重要,是歐巴馬無話可談。美國最想談的是南海問題和TPP,可這兩個問題都沒法談,已經失去話語權。美國空前孤立,那就談談沒有實質價值的普世價值人權吧。

杭州G20峰會

南海問題無人談

今年5月。G7峰會,美日還操縱南海問題,日本是南海仲裁案的操縱者之一。可G20峰會,安倍為了與習近平會面,前提就是不談南海問題。G20期間,安倍還可能與普京見面,安倍已經決定與俄羅斯靠近,最近動作頻頻,這實際上是對美國的背叛,美國不高興,但也沒辦法。

美國遭空前孤立

美國後面還有一個澳大利亞,也叫嚷南海仲裁,可這幾天東帝汶也搞了一個海洋國際仲裁,把澳大利亞拖下了水。澳大利亞也不承認了國際仲裁。你澳大利亞不承認國際仲裁,卻要中國遵守國際仲裁,你是什麼邏輯?如果中國利用和支持東帝汶的國際仲裁,澳大利亞將遭受重大損失。這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澳大利亞還敢說三道四?

G7的德英法意,那是歐洲國家,英國脫離歐盟,自顧不暇,南海事不關己。歐盟國家南海仲裁時正與中國舉行中歐領導人峰會。中歐要合作,根本不提南海之事。還有一個加拿大,後面說,直接跟美國背對背了。

非法的南海仲裁

南海仲裁案的兩個實際當事國,越南和菲律賓不參加G20,可越南國防部長率領軍事代表團正在訪問中國,並且從一開始就不提南海仲裁。昨天消息,越南和俄羅斯要共同開發南海,看起來對中國不利,可一消息證明,越南已經徹底拋棄美國。越中俄到底達成了什麼協議,美國很難摸得清。

反正再讓越南跟中國對抗,不可能。菲律賓南海仲裁宣布時就已經申明要與中國談判,雖然現在不斷地變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菲律賓必須為南海仲裁案付出代價,並且只有認輸和談一條路,如果繼續跟美國搞在一起與中國作對,菲律賓無法承受。

朴槿惠

還有一個韓國,錯判南海仲裁案的形勢,不著調地搞了一個薩德出來,現在是騎虎難下,不得不與中國協商,想找一個台階。朴瑾惠G20也要極力與習近平會面,還敢再挑事?

別人不談,美國談好了。歐巴馬如果在G20談南海,第一沒人響應,很尷尬。第二,中國可能說:好吧,請美國的兩艘航母再來南海。真相就被戳穿了。中國放了你美國一馬,你還再反咬一口。美國的臉就丟大了。實際上,全世界都知道是怎麼回事,美國自己說破,不是自找難看。

TPP提不上褲子

南海和軍事不能談,那就談經濟,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就是TPP和TIPP,TPP是針對亞太的,TIPP是針對歐洲的。幾日前,德國和法國都相繼宣布,和美國長達三年的TIPP談判已經失敗,他們將要退出談判。歐盟沒了德國和法國,美國還跟誰談?

TPP成員國

亞太的TPP也已將成泡影,因為它在美國就不可能通過。美國正在總統大選,兩位候選人都公開反對TPP。南海仲裁案後,東協各國就看透了美國,向中國靠攏。中國是近鄰,美國靠不住。

日韓是美國的鐵桿盟友,但日韓經濟上也依靠中國,靠近美國,但經濟上都要靠近中國。這就是安倍和朴瑾惠都要出席G20,並且都要與習近平會面的原因所在。

加拿大總統特魯多

G20期間,加拿大總統特魯多訪問中國7天,尋求加入亞投行,要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貿易合作。美加是鄰國,是傳統盟友,現在也找上中國,與中國合作。美國抵制亞投行,加拿大是追隨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現在加拿大也要加入亞投行,當然就是背叛美國,是對美國的重大打擊。

在南美,美國也麻煩多多。委內瑞拉政局不穩,國家動盪,巴西前總統羅塞夫被罷免,美國想撇清關係,沒人會相信。搞亂別國,美國從來都是這麼做的。但是這些國家被搞亂了,總要恢復秩序,經濟重建,如果美國不肯提供經濟幫助,這些國家很快就會翻盤。

中國「一帶一路」戰略

中國在經濟上也不再讓步,「一帶一路」不斷推進,亞投行之後,中國又搞了一個區域經濟全面合作關係RCEP,參加的有亞洲14個國家和澳大利亞、紐西蘭,但美國被排除在外。如果,美國的TPP不被通過,亞太這些國家都將投入到中國的RCEP。這麼一說,美國在世界經濟上還有什麼話可講?

利己主義必然被孤立

歐巴馬總統

美國為什麼陷入孤立?因為美國的利己主義,從來不吃虧,還總是搞亂別人,阻止別人發展,到處里煽風點火,發動戰爭,搞恐怖動亂,別人都亂了,美國才好過。過去別人不敢得罪他,不敢拒絕他,是因為害怕他。現在,中俄起來了,特別是南海仲裁一役,美國輸慘了,輸了道義,也輸了實力。

全世界都蠢蠢欲動,脫離美國。去年舉辦G20峰會的土耳其,因為一場政變,就跟美國鬧翻了。美國的利己主義在土耳其表露無遺,可以說是不擇手段。G20峰會,中國給美國安排了一個最重要的座位,但歐巴馬還是成了孤家寡人。

G20 峰會除了是中國第一次真的主導制定世界經濟遊戲規則、將會對世界經濟產生里程碑意義外,也還是各國的外交博弈場。這其中,最重要的雙邊會晤有兩個,一個是中美元首會晤,一個是中俄元首會晤,今天我們談中美元首會晤

美國總統歐巴馬將來華參加 G20 峰會,並將與中國元首再次舉行「習奧會」,這一重大外交事件中國當然非常重視,但白宮看起來比中國更加重視,這一點從白宮最近的言行上可以看出。為了這次「習奧會」,白宮連續兩天專門開媒體溝通會發布相關信息。

習奧會

在占豪看來,這次「習奧會」雙方應該主要想達到三個目的

一、彌合分歧,緩和中美雙邊關係。

中美在過去一年較量得太激烈,南海非法仲裁和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已激怒中國,7月12 日如果美國真在南沙進入中國島礁12 海里,中美海上摩擦可能已經發生。後來,美國看中國要動真格的,趕緊收兵,中美才沒有真的釀成重大事件,雙邊關係才有了緩和的機會和空間。

歐巴馬

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是符合兩國利益的,中美直接決裂進行全力較量對中美戰略利益都是損害,特別是美國戰略損失將比中國還大。所以,在現階段,中美都需要緩和一下關係,彌合一下分歧,G20 正是一次這樣的機會。

二、就熱點問題繼續互相摸底。

中美在全球很多熱點問題上的很多看法都是相左甚至是完全對立的,這源於兩國政治路線和外交原則的不同。美國追求全球霸權的單極化世界,中國追求的是反霸權的多極化世界。

為了霸權,美國走的是遏制與分化戰略,為了推動多極化世界中國實施的是推動合作共贏的命運共同體戰略,兩者在世界範圍的具體問題上大多都會相左甚至在彼此核心利益問題上會尖銳對立。

中美有合作也有分歧

中美這種關係與過去大國之間關係不同的是,中美還有非常多、非常重大的共同利益,這是兩國一直有矛盾卻一直都不會撕破臉的根本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在諸如伊朗核協議、朝鮮半島、南海、台海等問題上,中美必然需要不斷摸對方的態度和底線,然後根據對方態度底線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譬如,在「薩德」問題上,美國一定會試探中國到底夠不夠堅決;在南海問題上到底底線是什麼等等。

G20 峰會

另外,美國對中國在G20 峰會上提出的中國路線圖內心非常矛盾和糾結。一方面,戰略上美國會本能反對;另一方面,美國又擔心這是大勢所趨失去未來發展機遇甚至會被孤立。因此,在這方面歐巴馬也一定會摸底。

三、博弈中推動構建新規則。

中美在博弈、在較量,但博弈和較量中也有合作,這些合作就正在勾勒出世界的規則,這其實也是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之一。譬如,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中美就是在201411月12日APEC峰會後達成了一致意見,發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

中美這一聯合聲明實際上就是確立了全球氣候變化的大框架,然後很快在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峰會上達成了n多年一直無法達成的協議,最終通過《巴黎協定》,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

中美博弈

在這次中美的聯合聲明中,兩國都做了較大讓步,聲明第三條這樣寫道:美國計劃於2025年實現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26%-28%的全經濟範圍減排目標並將努力減排28%。

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並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雙方均計劃繼續努力並隨時間而提高力度。

習近平主席

這種彼此讓步是什麼?本質上就是中美通過彼此讓步制定了世界規則,兩國分別代表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把規則和標準給定下來了,然後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就只能按這個大方向去做了。這,就是規則的制定權。

美國敢如此承諾,大機率是因為自己已經掌握相關技術能力,可以通過自我減排來遏制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從而實現通過碳排放控制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敢如此承諾,表明中國在技術上也很自信,有能力在保持我國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實現減排。

在占豪看來,中美規則設置以後,真正要哭的是兩類國家:一類是缺少核心技術的中高收入國家,以後無疑將付出更多;另一類是還沒發展起來的大型發展中國家,未來將會受制於碳排放規則,譬如印度

類似中美製定的新規則還有網絡規則,中美在網絡方面現在整體力量已不相伯仲,美國掌握著大量的核心技術和較大的市場,中國掌握著部分技術和非常巨大的市場,各有優劣。

印度總理莫迪

甚至,中國已經可以拋開美國單獨搞一個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和世界其它國家一起商量網際網路治理。美國對中國所謂網絡攻擊之類的指責,其目的就是要抹黑中國,迫使中國在網絡規則中就範,中國當然不可能任其控制,於是兩國一直在網絡問題上較量不斷。

歐巴馬

但是,現在美國也逐漸開始放低姿態與中國展開對華。因此,某種意義上說,中美在網絡上的溝通就是在制定規則,哪天雙方像氣候峰會達成協議發表聯合聲明,世界網絡規則基本框架也就像氣候框架一樣奠定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124733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