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家:中國與日本在2017年或會爆發一場可怕衝突

8月15日是日本投降日,結果被"寶寶離婚"和奧運沖得很淡,這就是無奈的現實。對於日本侵華戰敗投降日本一直不承認,他們稱為"終戰",所以在他 們心裡根本就不承認那場戰爭輸給了中國。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他們的言語中,更體現在安倍政府的行為中。安倍政府是反華的,安倍路線是新軍國主義路線,安 倍政府現在的定位是借美國之力遏制中國,對美國來說日本就是亞太再平衡戰略遏制中國的橋頭堡。

對於日本的反華和新軍國主義路線,占豪早在2010年就提了出來。當時提出是基於三點:一是基於美國重返亞太遏制中國搞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因素,這一 因素決定了日本在美國遏制中國的角色定位中就是橋頭堡,美國需要借日本之力遏制中國,所以日本必然會選擇遏制中國;二是日本政府2010年在釣魚島抓中國 船長詹其雄,這是日本倒向美國決定作橋頭堡的突破信號;

三是日本政府推動釣魚島國有化,這是日本政府選擇配合美國反華的確認信號。這三個因素確立後,日本反華遏制中國的主基調就定了,這個基調定了基本不 太可能改變,因為這不是某個領導人甚至是某個政黨定的,而是國際大環境和日本國內大環境的政治選擇。所以我們看到,民主黨選擇了開啟新軍國主義路線,自民 黨的安倍2012年上任後即變本加厲。中國和日本在2017年會有衝動

所以,我們從2010年看到日本反華不遺餘力,直到中國在東海設立了防空識別區,日本才感受到了危險。在安倍政府看來,對華最大的危險在於,日本還 未完成修憲,結果中日衝突就爆發了。所以,日本基於安全考量和修憲時機未成熟的因素,又積極推動了緩和對華關係。當時,安倍裝得像個可憐蟲。最終,兩國關 系的緩和在2014年11月北京APEC峰會上實現突破,中日實現了領導人會見。當時的中國考量應該是兩點:

一是中國已經打破了原來釣魚島中國不控制的局面,並且設置了防空識別區,也需要緩和關係消化一下;二是中國想緩和中美關係,不想中日摩擦影響中美關 系緩和的大局。中日關係緩和後,日本看似表面上老實很多,但暗地裡卻一直在策劃在南海給中國製造麻煩,包括南海仲裁案、G7外長聲明、G7領導人峰會、美 日澳聯合聲明等都針對中國東海和南海發表看法都是日本一手策劃。

日本一邊挑釁中國,安倍政府一邊再積極推動修改和平憲法。日本要想真的實現對中國的遏制,真的成為美國世界警察的"協管員",就必須先突破和平憲 法,必須成為一個"正常國家"。一旦成為正常國家,日本不但可以開動軍事機器,同時還能將日本自衛隊改為日本國民軍,這也就意味著日本軍隊可以跟著美國滿 世界晃,看誰不順眼就像過去美英聯軍那樣打這個活打那個一下。這麼下去,日本就會藉機發展軍力和拓展地盤,實力會越來越強。

當然,日本要實現這一點,首先就是先挑起美國加力遏制中國,由此不但可以提升美國對日本的需要從而提升日本地位,還能在修憲後與美國一起加大遏制中 國,並努力將中國納入到美日的遊戲規則框架之中。現在,安倍政治集團已經掌控了國會,日本國會議員超過三分之二的議員都屬右翼集團,這意味著安倍修憲在國 會將不會再有什麼太大阻力。

甚至,連反對修憲的天皇面對安倍的政治光環都不得不以提前退位來尋求自保。安倍現在修憲就缺臨門一腳--修憲公投。在日本,反對修憲的聲音同樣很 大,因此安倍對公投結果現在還沒有十分把握。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也就需要和中國進行"摩擦"以製造中國威脅論,從而對國內民眾進行"公關"。一旦時機成 熟,安倍政府立刻就會推出修憲公投。

安倍如此處心積慮,以日本越來越向右轉的民族情緒,公投通過的可能性非常大,換句話說安倍修憲取得成功的幾率非常大。大約早在占豪2011年前後的 文章里就曾分析,中日之間發生軍事衝突有兩個時間點:一個是2017年前後,一個是2025年前後。相對來說,2025年前後的可能性更高,但看著 2011年中日關係的發展,當時認為2017年前後也有可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122302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