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3日,美國國務卿克里在華盛頓迎來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和烏茲別克五國外長。去年,克里曾在一次行程中遍訪中亞五國,被稱為"歷史性創舉"。在那之後,這種大陣仗的"碰頭會"被確認為"C5+1"(中亞五國+美國)機制。在外界看來,該機制是美國中亞戰略發生巨變的明證--因搞"顏色革命"遭中亞國家排斥後,"被邊緣化"的美國想要"重返中亞"。
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在其著作《歷史的地理樞紐》中將中亞稱為世界島的"心臟地帶"。除了這裡重要的戰略地位,避免中俄"獨占"該地區被認為是美國的關鍵考量。俄羅斯媒體說,美國要為中國在此的積極活動設置障礙。但這種打算不被看好。美國與中亞的貿易額2015年陡降,如今陷入停滯,且恢復前景黯淡。在多年動盪之後,中亞人民也對美有戒心。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亞室主任丁曉星3日對記者說,雖然有意降低了調門,但在他國推行"民主改造"是美國滲入骨子裡的戰略。一旦中亞國家內部出現重大突發事件,美國仍會跳出來,成為中亞政治穩定的潛在危險。
美為五國慶祝從前蘇聯獨立25周年
克里為到訪的五國外長準備了豐富的議題,從地區安全、經濟互聯到環境問題、氣候變化以及人道主義,討論具體將涉及五大項目。在美國副國務卿布林肯主持的工作午餐中,中亞五國外長則將和美國智庫代表共同探討21世紀中亞的發展問題。這次會面是"C5+1"機制內的最新對話。俄媒體概括這些具體議題說,就是討論美國提出的共同實施中亞地區戰略方案。
這是在"C5+1"這個外交平台上舉行的第二次會議。2015年9月,克里與中亞五國外長在紐約會晤。兩個月後,六方在烏茲別克發表的撒馬爾罕聯合聲明中,確認了"C5+1"的新機制。俄羅斯"直面俄羅斯"網站3日說,在美俄戰略對峙背景下,美國對中亞地區的外交政策在短時間內發生了巨變。"C5+1"機制的建立正是這種變化的明證。中亞再度成為美國關注的重點。
日本雜誌將這稱作是一次頗具歷史性的到訪,因為在美國商會舉辦的招待會上,美國企業界將首次與中亞的5個國家一起舉行內閣級的會晤。招待會不但打算推進中亞與美國政府、商業、學術界和文化機構的合作,還要慶祝中亞國家從前蘇聯獨立25周年。一些俄羅斯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達擔憂說,美國新戰略的目的是削弱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影響力,而且這顯然是一項長期戰略。
在克里去年對中亞那次"前無古人"的遍訪中,美國和五國就3個領域達成一致:一是經濟領域,將中亞地區的經濟與美國廣泛的區域聯為一體;二是生態和氣候變化問題;三是安全問題,特別是恐怖威脅和阿富汗穩定的問題。俄媒體3日稱,現在美國將賭注下在建立多邊關係上,試圖找到針對每個國家的槓桿,並確定與每個國家的優先關係。對美國來說,中亞五國各有特點。經濟上,哈薩克是美國的主要夥伴。在地區安全領域,烏茲別克是優先方向。從阿富汗因素和共同邊界角度看,土庫曼和塔吉克是重點。
幫助中亞地區通過發展基礎設施提高經濟競爭力,吸引投資以融入世界經濟,這是克里對美國中亞戰略的闡釋。"美國考慮為中國設置障礙",俄媒體以此為題的文章說,"C5+1"機制就像是比照著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提出的。俄專家們認為,美國試圖以此來平衡中國在這一地區的積極活動,並希望從中找到可靠和願意實施多元化政策的政治家。哈薩克"歐亞日報"援引該國風險評估小組領導人薩特帕耶夫的話說,目前中國是中亞地區經濟領域的主要參與者,未來也將是安全領域的參與者。美國在中亞地區軍事和政治領域的直接存在會激怒中俄。
針對外界對美國戰略意圖的解讀,有美國務院官員稱,"C5+1"的會談模式並非是為了與中國和俄羅斯競爭,而是為了研究如何穩定阿富汗局勢,這對俄羅斯來說是有利的。防止中亞地區受到來自阿富汗的恐怖威脅,是美俄在這一地區的共同利益。俄羅斯媒體3日在對此做出報道後,將這一表態解讀為"美國試圖從阿富汗方向深入中亞"。
"來自阿富汗的威脅不可能通過單獨或有限範圍的國家解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整合地區和國際所有力量。"俄羅斯外交部亞洲第二司司長卡布洛夫3日作出針鋒相對的回應。俄塔社援引他的話說,"此前,美國主導的解決阿富汗問題的方法被證實是失敗的。我們認為,目前已經建立了足夠的國際和地區模式,上合組織和集安組織是最優先的模式"。
中亞民眾:不會再為美國所謂的民主走上街頭
為什麼美國會將目光轉向中亞?人民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憲舉3日對記者說,中亞是連接歐亞大陸的戰略通道,在國際戰略上是非常重要的地緣政治樞紐。這裡還與俄羅斯、中國、伊朗等多國接壤,加強對該地區的控制可以對這些國家形成戰略壓力。
由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已於2015年正式啟動,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是其成員,塔吉克也正積極考慮加入。到2025年時,俄白與中亞地區很可能將建立一個擁有1.7億人口、石油儲量900億桶的統一市場,甚至是類似歐盟的經濟聯盟。與此同時,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在中亞受到普遍歡迎和支持。王憲舉說,這些都讓在該地區影響力不斷"被邊緣化"的美國十分擔憂。
美國曾對中亞有過巨大影響。2005年3月吉爾吉斯的"鬱金香革命"與烏茲別克的安集延事件,引發中亞地區政局和社會動盪,這被認為是美國強推"民主"、策動"顏色革命"的後果,引起中亞國家的恐懼和戒備,直接導致烏茲別克對駐烏美軍下了逐客令。吉爾吉斯也於2014年關閉了美國駐吉軍事基地。
現在,記者在吉爾吉斯出差期間與當地民眾聊天時,大部分人都表示國家應該務實發展,自己不會再為了西方所謂的民主走上街頭。顯然在多年動盪之後,該國人民已經對此失去興趣。而鑒於美國顛覆別國政權的"黑歷史",中亞國家在與美國的交往中懷有警惕感。記者熟識的一位哈薩克專家直言,在哈薩克的夥伴排名中,俄羅斯第一,中國第二,之後才是美國等西方國家。
哈薩克"歐亞日報"3日稱,北京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在中亞地區已經轉為實際行動,華盛頓的"新絲綢之路"戰略卻還只是空中樓閣。美國雜誌題為"中國一帶一路的宏偉倡議正席捲中亞"的文章說,中國企業出資在中亞修建道路、橋樑和隧道,並不斷提高貿易額。2013年,中亞五國與中國的貿易額為500億美元,而與前地區第一大經濟夥伴俄羅斯的貿易額僅為300億美元。中國甚至改變了中亞的能源經濟藍圖。
日本媒體3日列舉的美國和中亞的貿易情況,則展現了另一幅圖景。該報道說,美國從哈薩克的進口額預計將降至2004年以來的最低,甚至僅為2014年總額的一半。數據雖然很難看,但這已經是中亞地區與美國貿易的最大希望所在。文章稱,即使美國與中亞國家"促膝而談",恐怕也無法改變這個現狀。
"美國無法與中亞國家實施任何一項協議",俄羅斯中亞問題專家杜布諾夫這個判斷略顯誇張。但他很理性地對《獨立報》分析說,蘇聯解體後,中國在中亞一直實施務實的政策,而俄羅斯作為此前中亞的"宗主國",一直沒有中斷與中亞國家的政治經濟聯繫。王憲舉3日對記者說,中俄在中亞的影響力優勢明顯,美國很難構成挑戰。而且中亞五國並不希望被一個大國控制,因此在外交上實施"大國平衡"的多元外交政策,希望在大國的互相制衡中謀取最大利益。
中國與中亞南亞國家的新合作
幾乎與克里會見中亞五國外長同時,首屆"阿中巴塔"四國軍隊反恐合作協調機制高級領導人會議3日下午在烏魯木齊舉行。阿富汗國民軍總參謀長沙希姆、中國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房峰輝、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拉希爾、塔吉克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武裝力量總參謀長索卡爾佐達出席會議。各方決定正式成立"阿中巴塔"四國軍隊反恐合作協調機制(簡稱"四國機制")。
"四國機制"旨在就反恐形勢研判、線索核查、情報共享、反恐能力建設、反恐聯合訓練、人員培訓方面開展協調並提供相互支持,且相關協調合作僅在四國間展開。各方強調,成立該機制不針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李偉3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從地緣角度看,當前中亞、南亞面臨的最大安全威脅可能依然來自阿巴的恐怖勢力,中塔都是它們的鄰國。"四國機制"是針對具體的恐怖威脅而採取的切實做法,對遏制本地區的恐怖威脅極具針對性。
李偉說,合作反恐已是一種大趨勢,但受制於各國因素,短時間內難以形成全球聯合反恐的機制。區域性、多邊的、雙邊的反恐機制將是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遏制恐怖威脅的最主要合作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120439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