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一招,美國就讓蘇聯海軍輸掉了冷戰

卡洛斯| 2016-06-30| 檢舉

只用一招,美國就讓蘇聯海軍輸掉了冷戰

(美國海軍官方刊物自己繪製的航母遭受反艦彈道飛彈攻擊慘狀)

很多話題是吵架好題目,只要一開口必然「血雨腥風」,比如:

航母直到今天還是海上霸主。

一定有人會質疑:航母早就不是海上霸主了,那麼多武器被叫做航母殺手。

姑且假定這種說法成立,稍年長的人可能立即會有昨日重現之感——冷戰末期,蘇聯發展起了龐大的反航母系統,這套系統引發了公眾對航母生存能力的強烈擔憂,有些人甚至認為假如蘇聯晚幾年解體,或者冷戰真變為熱戰,航母霸主的牛皮早就戳破了。

假如站在蘇聯視角上,冷戰大部分時間裡美國海軍只有2樣東西最可怕,彈道飛彈核潛艇和航母,因為只有這兩樣東西能對蘇聯發動核打擊,其他武器就算厲害,也不會對心臟地帶的蘇聯迅速構成致命傷。仔細留意下很容易發現,蘇聯對付美國彈道飛彈核潛艇花費的努力並不遜於反航母作戰系統——幾乎都是傾盡全力重點盯防,假以時間,蘇聯有可能發展出克制這兩種東西的比較完善的能力。

但到80年代末,核「戰斧」服役,一切都變了。

(最上面那個是帶核戰鬥部的戰斧)

既然話題的焦點是航母,不妨換個角度理解「戰斧」,把它看成一架飛機。

「戰斧」對起飛條件要求很低,沒有駕駛員,航程極其遠(核「戰斧」射程2500千米左右),不必考慮降落問題(壓根不會飛回來)。所以裝戰斧的艦艇,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艘航母——發射裝置就是機庫和彈射器(再進一步講能共架發射的垂髮系統更像航母,同樣是典型的開放式架構)。而且核戰斧和常規戰斧無法區分——反正外觀、發射裝置都一樣。更要命的一點,戰斧個頭並不大,太多平台可以攜帶它了。

(加裝戰斧發射箱的dd 963驅逐艦和同樣加裝戰斧的bb 61型戰列艦)

於是,當美國海軍在各類平台普及戰斧之後,航母(高威脅目標)一夜暴兵!攻擊型核潛艇、戰列艦、驅逐艦、巡洋艦全都變成了「航母」!

之前只要盯住有限數量目標就不會出大事,現在即便漏掉一艘驅逐艦都可能令本土遭受核打擊。重點盯防戰術在面對數量有限的高威脅目標時尚且有招架之功(至少理論上有),但現在高威脅目標幾乎十倍於先前,而且可能在地理上部署的更分散,蘇聯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去維護的情監偵能力完全被飽和,這類能力是整條打擊鏈的最前端,一旦癱瘓,後面的打擊就無從談起。

將軍!

(海灣戰爭時,發射戰斧的BB 61型戰列艦)

所以如果蘇聯晚解體幾年,紅海軍的戲真要不知怎麼往下唱了。

如果給美國當年的策略起個摩登點的名字,你可以叫它分布式殺傷。

最後,有沒有人覺得這個名字挺熟的?

(在最初的論文和宣傳視頻中,分布式殺傷重點在於給所有水面平台配備遠程反艦武器)

沒錯,美國海軍水面系統辦公室和水面部隊司令年初剛剛提出一個名字叫 分布式殺傷 的概念,這個概念同樣寄希望於通過提升所有平台的威脅程度,進而飽和對手的打擊鏈前端,最終導致對手的攻擊能力被稀釋乃至失效,

同樣的招數會不會再奏效一次,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115216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