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24小時旋風訪華目的被曝光 美國人臉青了

本月25日,俄國總統普京訪華。也將一如既往地簽署諸多文件,除了航空、高鐵、農業、航天、軍事等領域之外,最大的看點是中俄雙方的大區域經濟對接項目的具體措施,即"大歐亞夥伴關係3.0版"的內容。

在新的國際形勢下,筆者就圍繞中俄大區域合作及對大國關係的未來影響、中俄國家戰略的深度對接以及中方"一帶一路"與俄倡導的"大歐亞夥伴關係"走向等問題,寫一點看法。

一、 俄羅斯的"大歐亞夥伴關係"戰略解析

1、 俄地緣政治困局與經濟困境,只有"東向走實"可解

自美國將海上反導分別前推部署到波蘭、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開始,此問題就成為長期激化美俄的戰略矛盾,而北約不斷東擴、烏克蘭危機定時引爆、敘利亞 戰亂長期化為標誌,戰術得利而戰略失據的俄國被美歐全面制裁,使得俄經濟雪上加霜,戰略騰挪空間被壓縮,來自西部的軍事壓力就愈來愈大,自此美俄、美歐關 系進入了長期冷凍期,而且短期美俄關係不會有大的改善。

為改善俄總體戰略環境與重振經濟,俄國曾在不同階段分別提出"北南走廊計劃"、 "歐亞經濟同盟"、以致當前的"大歐亞夥伴關係",中間曾幾經周折改頭換面,直到與中國"一帶一路"相遇才真正可能修成正果。

而中國"一帶一路"規劃與絲路基金,以及在俄國困頓之下對其的戰略支撐之表現,本身既體現了"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互為大後方的真正內涵,也是兩國長期戰略利益的最大契合點。

對俄國而言,普京"大歐亞夥伴關係"的新提法,意義與之前的北南走廊計劃、歐亞經濟聯盟計劃有較大不同,可稱之為3.0版的俄國戰略經濟規劃,其背後,現實地緣政治困境與經濟發展預期、培植國力、與華戰略深度融合是俄國的主要意圖。

2、 回溯"歐亞經濟聯盟"的前世:先看看俄國當年的"北南走廊計劃"

這是新世紀伊始俄國的1.0版,還在美國的"新絲路計劃"之前俄國就提出的方案。該經濟走廊的主要內容是:將印度西海岸港口與伊朗阿巴斯港連接(這是在巴國後來"不參加"的情況下之修改案),通過鐵路運輸送到伊朗的裏海沿岸,再通過高加索國家進入中亞、俄國直到歐洲地區。

這個計劃,從南亞-西亞-高加索-中亞-俄國-歐洲的先海後陸、再由陸下海、最終上岸的"海陸聯運"貨運通道,計劃倒也很豐滿,也很宏偉,但很折 騰。包括了俄國(坐莊)、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南亞國家連接中亞及南高加索直到歐洲。可是它的命運或許比美國人當年的"新絲路計劃"更糟:美俄計劃的相 同點都是"能源南下、商品北上",排他性的思維決定了美俄計劃最終各自"千秋"。

原理看,這是俄國帶頭大哥搞的"拉郎配",伊朗受困於伊核問題因此採取靜觀其變的態度,巴國直接不看好,印度起始也不積極。另外看看這個"走廊",其"裝修與建築"之協調水平,本就沒什麼經濟前景,所以一早就基礎不牢四處漏風。

首先,這是俄國出於與美國相同思維指導下的排他性的經濟戰略產物,這就決定了其政治層面的風險;

其次,資金不到位、各自心思重,十年修修補補等於集體"踏步走";

第三,最聰明的還是伊朗和巴鐵。伊朗人一早就冷眼旁觀,退出的巴國則是因為仔細研究後得出結論:"美俄雙方計劃都與中國相衝突"……

第四,印度與巴鐵巨大的戰略死結,使得這件計劃"穿越巴鐵"的陸上戰略風險導致連印度都直哼哼。而印巴關係的改善乏力決定了此陸上計劃的必然夭折。

後來某一天,印度忽然腦洞大開積極與俄運籌這個不斷"下海上陸"的海路方案,甚至連伊朗境內的道路設施都主動拍胸脯願意"包圓"了,但是時移世易,回頭看雙頭鷹卻手持AK47全神貫注於西門籬笆安危,一臉凝重且面露菜色。

3、"歐亞經濟聯盟2.0版"的出台

2010-2011年,俄國似乎已經拋棄了"北南走廊計劃",另起爐灶搞了個"歐亞經濟聯盟",即以俄白哈三國為基礎的2.0版(加上後來的中亞三 國共六個),大家捆在一起建立類似歐盟的"獨立國協經濟體",意圖建立涵蓋1億七千萬人口的"三流"(資金、人口、物貿)大市場。

客觀的說,無論是北南走廊計劃還是歐亞經濟聯盟,俄國均有地緣政治與經濟整合的思維。區別是2.0版本從"北南走廊計劃"里汲取了教訓,收縮了盤 面、降低了風險因素,先圖恢復俄對於周邊地區(主要是獨立國協國家)的戰略主導權與經濟整合先手,從2010年之後加快整合看,成效還是很大的。

去年5月普京訪華時,中俄簽署了《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確認了相互支持與建立工作小組並啟動協議談判。

從此版本開始,俄國終於主動與中國的"一帶"談判對接--這樣顯得塊頭大、籌碼多。客觀的說,這個還是較為現實,因為只有合力與中國"一帶一路"積極對接才能搭車得利,而"集體搭車"與單獨與中國談判顯然是不同的。

深層看,這是俄國在"利益最大化"下最終認清形勢與中國合作的正確之舉,雖然還存有私心與幻想,但是在大方向上得到了中國的理解與正面響應。(但是,並不代表中國完全認同它的"原始設計")

目前的"大歐亞夥伴關係3.0版"反映了俄國的"新思維"

從俄方的表述看,這個3.0版的計劃,是在WTO框架下的"歐亞經濟聯盟"6國與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以及與俄國關係密切的國家或組織,甚至不排除TPP/TTIP國家成員參加。

我們分解下看。

--國際貿易規則下的開放性經合框架

--中俄雙方已達成的戰略對接協議範圍

--前述俄國首倡的"北南走廊經濟計劃"所有成員

--未來域內外國家

幾天前,從普京總統在聖彼得堡經濟論壇會議上的部分表述來分析,可以看出此3.0版本新計劃幾點新穎之處:

首先,對俄有極大的戰略利好,且在國際貿易規則上具有最大限度的法理性與包容性,而非美國TPP/TTIP拉幫結派的排他性。

其次,計劃"分階段建設"的3.0版,以俄中為主,先期就已經涵蓋了東亞、南亞、西亞以及中亞國家、獨立國協各國、中東歐國家。此一範圍從地緣政治的 角度看,正是麥金德、布熱津斯基反覆鼓吹的世界島之心臟地帶,除中東、西歐之外幾乎涵蓋了整個歐亞大陸。它完全體現了中俄的戰略契合,也符合中俄利益,如 果以此為分水嶺,中俄各自的整合範圍可能開始逐漸趨於"利益重合"。

第三,長期看,吸引歐盟、亞太各國參與,實施對美國的TPP/TTIP的"定向破功"。以此觀察,中俄下步必然是在歐亞大陸建立更大範圍的"全面經濟夥伴合作計劃"。

第四,其範圍再次囊括了"北南走廊計劃"所有國家,不僅使得俄此前的計劃"換了個活法",從而為以後南亞中東戰略布局預留了先手,而且將之納入了更大的新局。

二、 中國對於中俄大區域合作持開放姿態,但是取捨之間應"有度"

1、俄國懂得"形勢比人強"

俄國的新計劃3.0版,對俄國而言是個終於成熟的龐大的經濟戰略計劃,中俄兩國此前也會在外交層面有溝通協商渠道,中國的"一帶一路"之"一帶"已經開始在中亞、南亞、中東歐迅速推進,這一局面的快速形成反過來或許催生了俄國新計劃的出台。

以前在"北南走廊計劃"上,俄國的地緣政治考慮似乎占據主要因素。相比敘利亞這個前哨對於俄國地中海存在的意義,俄國對於印度洋的長遠興趣相信更 大,但是最後1.0版的結果得出了另外感受。此後在俄國"歐亞聯盟計劃"與中國對接問題上,俄國一如既往地部分延續了中俄石油馬拉松談判的翻覆手段與患得 患失心態。

對於中國經濟與影響力不可阻擋地進入中亞,俄國是另有一番滋味的,但在大勢之下,俄國看出了合作才能互利,因為自身除了軍事之外,各個方面均被中國 甩出了十條街以上。另外就是俄國占據了歐亞地利之便,而這個"地利"在當今國際化背景下已經不復有當年阿拉伯人的坐地收金之大利。

在俄國經濟多年來人口、油價、經濟低迷之下,現實的急迫性就恰好應了俄國首任聯合國大使盧金的預言"過去俄國雖然落後於歐洲,但卻自認為比亞洲先 進。但從那以來,亞洲發展的速度要快得多,……我們發現自己不再處於"現代化的歐洲"和"落後的亞洲"之間,而是處於"兩個歐洲"之間的一個奇怪的'中間 地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114788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