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內美對華兩起「雙反」 中國鋼企陷內外交困

一周之內,美國對中國的兩起雙反(反補貼和反傾銷)案件最終裁定。

6月2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6位委員都投下了贊成票,認定中國輸美耐腐蝕鋼產品對美國產業造成實質損害,美方將據此徵收雙反關稅。

22日,該委員會也做出了類似決定,對中國輸美冷軋板產品徵收雙反關稅。與此同時,加拿大也在當日加入了對中國焊接大口徑碳合金鋼管產品徵收雙反關稅的行列。卓創資訊鋼鐵分析師劉新偉認為,這會影響到此前美國對中國鋼鐵產品進行的「337調查」。

國外面對頻繁的雙反調查,國內鋼鐵行業部分企業又轉型艱難,行業處於內外交困的狀態下。

對中國徵稅最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美國這兩次雙反裁定的對象,還包括日本、印度、義大利、韓國等,但是對中國所徵收的雙反稅率最高,是其他相應國家的數倍。

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裁決,24日,美商務部認定中國企業耐腐蝕板產品的反傾銷稅率為209.97%,反補貼稅率為39.05%;22日,對中國輸美冷軋板產品,徵收256.44%的反補貼稅和265.79%的反傾銷稅。

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負責人稱,當前全球鋼鐵產業面臨困難,根源於國際金融危機造成需求下降,而不是中國的傾銷和補貼。

劉新偉分析,中國出口的鋼材產品,主要競爭力是價格,但利潤並不多。不過這兩次雙反裁定,對中國在鋼材出口量上的影響並不大。

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鋼材主要出口地為東協、中東和韓國,上述三者出口合計占當年中國鋼材出口總量的56.6%。而2015年中國出口至美國的鋼鐵總量約250萬噸,僅占中國鋼鐵出口產量的2.1%。

「只是如果其他歐美國家進行效仿,會對中國在國際出口市場的名譽帶來不良影響。」中建材大宗網高級分析師張琳說。

劉新偉認為,這兩次雙反是有政治目的在裡面,因為如果美國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中國產品就可以大量出口到美國,這對美國會產生很大衝擊。

據了解,2016年是中國加入WTO的第15年,按照《中國入世議定書》的第15條,各個國家應該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或者放棄在反傾銷當中對中國適用替代國的方法。

鋼鐵行業內外交困

武鋼集團宣傳部主任孫勁稱,武鋼集團目前在做的,也是去產能,並不是傾銷。中國企業會積極應訴,但是對美反傾銷的應訴時間長,律師費、差旅費、談判調解費等的成本很高。

公開資料顯示,2003年中國應訴電池「337調查」案件,訴訟費高達300萬美元,相當於當年電池行業出口利潤總和;2005年橡膠助劑「337調查」案件,中國企業需要支付2000萬美元。

張琳稱,有的企業覺得,花大力氣應訴不起眼的「小蛋糕」,不如把精力放在開拓其他市場上。因為對美國鋼鐵產品的出口量本來就不大,利潤不高,現在徵收雙反稅率以後,中國鋼鐵企業再往美國出口相應的鋼鐵產品,利潤微乎其微。

但是如果其他國家跟隨美國相繼對中國鋼鐵產品實行雙反稅率,也會是個問題。因為在鋼鐵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張琳稱,「出口是轉移產能的一個小分支」。

6月24日,河鋼集團發表重要聲明,河鋼宣鋼規劃整體遷出張家口,以河鋼宣鋼保留的產能,聯合河鋼唐鋼和河鋼承鋼部分優化產能一併整合重組,向唐山沿海地區搬遷。同時河鋼要帶頭壓減產能,今明兩年壓減煉鐵產能260萬噸,煉鋼502萬噸。

同時,鋼鐵行業首家將主營業務整體轉型金融業的*ST韶鋼(000717,SZ)終止重大資產重組。

鋼鐵行業的去產能之路還將繼續走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114752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