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6日至7日,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在北京舉行,這將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任內最後一次舉行該對話。
「中美合作可以造福兩國,對抗衝突是兩國災難。」
6月2日,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在以「中美關係:方向與動力」為主題的第16屆外交部「藍廳論壇」上如是說。
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
6月6日至7日,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在北京舉行,這將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任內最後一次舉行該對話。鄭澤光的此番表態在一定程度上為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的互動定下基調。
舉辦多年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已成為中美雙方討論分歧、化解衝突的一個重要平台。「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一個重要價值,就在減壓,它是一個減壓閥。」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阮宗澤說。「雙方如此之多的高層人士定期進行對話,具備管控分歧、危機管控的作用。」
「旗艦項目」
就在對話舉行前夕,中美官方都在互釋出願意「不避分歧、坦率開談」的信號。
鄭澤光表示,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框架下,「戰略軌」對話將舉行小範圍會談、大範圍會談等活動,雙方將就共同關心的重要敏感問題展開討論,議題十分廣泛。
「對於兩國存在的分歧和不同看法,歷史的經驗是——雙方應當尊重,平等相待,管控分歧。」鄭澤光說,「中美將繼續通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人文戰略高層磋商,把兩國合作的蛋糕做得越來越大。」
就在5月31日,美國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拉塞爾(Daniel R. Russel)也高度讚揚了戰略與經濟對話,並稱其為「旗艦對話」。「這一對話機制及其相關的安全、人文交流機制已成為兩國政府工作模式的『旗艦項目』。」他說。
美國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拉塞爾(Daniel R. Russel)
拉塞爾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回應說:「中美之間沒有所謂的『君子協定』,不會假裝存在分歧和問題的領域不存在,同樣也不存在一種不可逾越的僵局——即中美在影響兩國和全球問題上的務實合作停滯不前。
南海問題被視作中美兩國的「硬骨頭」。在「戰略軌」上,值得注意的是,中美雙方並沒有刻意迴避這一「齟齬」,反而更願意開誠布公談分歧。
5月31日,《中國日報》援引兩名不願具名的官員報道稱,北京將在對話期間就海上問題向華盛頓"施壓",因為中國對美國在南海軍事存在的增加感到關切。拉塞爾也表示,對話提供了一個與中國討論並試圖縮小分歧的機制,分歧領域就包括南海。
鄭澤光在回應「中美將如何談南海?」一問時稱,美國可以為維護南海的和平穩定、推動這個問題的降溫發揮建設性作用。「在戰略對話中,楊潔篪國務委員將會進一步就南海問題同克里國務卿進行深入地溝通,增進相互了解,避免戰略誤判,推動這一問題走向妥善地解決。」他說。
對話可「倒逼」兩國國內改革
不僅僅是坦率談論分歧,增進共識、深化合作同樣是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聚焦點。
經貿合作向來是中美雙邊關係的「壓艙石」和「推進器」。
「中美經濟團隊365天、24小時都在保持密切溝通。」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的這番描述足見中美經貿關係之密切。
朱光耀介紹道,本輪「經濟軌」對話的主題是
「強化中美經濟關係」,會議主要討論三個議題:宏觀經濟形勢和宏觀經濟政策,開放條件下的貿易與投資,金融穩定與改革。同時,中美將就G20議程和全球經濟面臨的挑戰進行戰略性討論。
美財政部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內森·希茨(Nathan Sheets)此前表示,中國經濟的平衡增長、產能過剩、投資自由化將成為本輪經濟軌對話的重點議題。「美國將表明立場,支持中國在拉動內需、加快服務業發展、進一步開放市場等方面的舉措,鼓勵中國在現有世界經濟體系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這有利於美中兩國,乃至整個世界。」希茨說。
美財政部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內森·希茨(Nathan Sheets)
「通過這類討論,有利於推動解決中美兩國的國內問題,甚至可以看做是推動兩國國內改革的一種『倒逼』機制。」財政部亞太中心副主任周強武在「藍廳論壇」的專家研討環節中評論說。
「發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不應被問題和困難牽著鼻子走,而是『因勢而動』。」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說道。他還建議,面對關係到中美雙方的結構性經濟問題,兩國可以「打包」成「一攬子」加以討論,例如亞投行(AIIB)、BIT、新絲綢之路經濟帶(New Silk Road)甚至是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形成討論「ABNT」的「組合拳」。
「中美關係走到新的十字路口」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舉辦前夕,中美輿論並不是全然釋放善意。5月27日,美國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Ashton Carter)在海軍學院發表講話,一如既往對中國的南海政策持否定態度,稱中國「擅自破壞有關國際準則」,「違背地區穩定」,在「鑄造一道自我孤立的長城」。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Harry B. Harris)則更是在過去幾個月內對中國的南海政策多有指責。
與此同時,作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防務會議之一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也於6月3日在新加坡召開。相比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釋放出的積極調門,香格里拉會議則更顯得「劍拔弩張」。評論稱,南海緊張局勢料將成為大會的主導性話題,並因此突顯中美兩國對抗加深。
2014年5月30日,中方代表王冠中和美國時任防長哈格爾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舉行會談。
阮宗澤認為,當今的中美關係又走到一個新的十字路口。其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美國國內出現了對華政策辯論,中國國內也出現了一場對美政策的辯論,辯論的結果或是辯論本身對下一階段中美關係有著重要影響。另一方面,美國正處在大選階段,大選期間涉華的議題都是比較突出。此外,美國高調介入南海問題,使本來不是中美之間的議題的南海,成了現在中美之間一個突出的問題,而且雙方的矛盾分歧還在增加。
「正是因為這樣一個背景,讓這次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更加引人注目。」阮宗澤說,「它可以讓中美關係輕裝前進,它可以減負,我們講學生要減負,中美關係也要減負,把一些困難和挑戰化為合作。」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袁鵬認為,當今中美關係過多「專注南海」、過多被「輿論」塑造、被第三方問題「綁架」。
「除卻這3個因素,僅僅看中美雙邊問題的話,正面的共識是很多的。」袁鵬說。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院長袁明同樣表示,中美兩個大國的關係應放在更長遠的歷史維度來看待,「中美應聯手專注於解決新時代背景下的全新挑戰,比如網絡問題。」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