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孩看大陸:大陸變化很快 回台北不習慣(圖

台灣女孩看大陸:大陸變化很快 回台北不習慣(圖)

「大陸朋友:台灣人是不是井底之蛙啊?我:你才井底之蛙。台灣朋友:大陸人是不是思想封閉啊?我:你才思想封閉。」從台灣輔仁大學畢業,2012年到北京大學念研究生,台北女孩郭雪筠就經常與人進行著這樣的對話。

「問題不靠譜卻很像,真是兩岸同心。」郭雪筠說,「兩岸交流最奇妙的是,我們都希望和對方交流,卻經常只想聽到『自己早知道並且同意』的話。」

北京王府井,郭雪筠熟練地指導中國青年報記者下地鐵後如何找到一家咖啡廳,然後開始了一場線下關於「台北女孩看大陸」的對話。而之前她在豆瓣網上以「愛台北」為網名寫的大陸生活日誌《台北女孩看大陸》,近日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很多大陸生寫台灣 很少台灣生寫大陸

大四上學期,郭雪筠選修了一門課——《兩岸關係》。年過半百的老師是那個時代赴大陸讀博士的少數「怪人」之一,現在看到有這麼多學生坐在台下渴望了解大陸,老人家感動得「老淚縱橫」。

從此,從天涯社區到豆瓣網,郭雪筠「打入內部」了解大陸;2011年本科畢業後,她冒出一個念頭:世界這麼大,說不定去北京也不錯?然而,著手申請時,作為本系第一個申請大陸學校的學生,學校能給的建議非常有限,還有老師懷疑:「那裡有好的老師嗎?我認識的好老師都是香港的。」

但無論如何,台北女孩就這樣來了大陸。來了之後,郭雪筠發現,很多大陸交換生到了台灣之後會寫台灣,但很少有台灣學生來大陸後寫大陸。「兩岸年輕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很多事情是要一起討論的,兩岸對彼此都是很珍貴的存在。」郭雪筠說。於是,「台北女孩看大陸」的日誌就這樣在郭雪筠的豆瓣個人主頁上開始連載,一寫3年。

讀研期間,郭雪筠跑了青島、太原、哈爾濱、天津、上海……每一地都給她帶來不同的感受。「台北和高雄都有差異,何況大陸那麼大。」之後再有台灣朋友問大陸怎麼樣,郭雪筠答:「我只能告訴你,北京是怎麼樣,上海是怎麼樣,東北是怎麼樣,不要把台灣跟整個大陸比。」

有台灣朋友看了郭雪筠的日誌,說她講的都是大陸的好話。「台灣市面上講大陸永遠是地鐵擠啊、人隨地吐痰啊……那你去看台灣新聞就好了,不用看我的書。」郭雪筠說,「大陸交換生寫台灣都是寫好的方面,可其實台灣沒有那麼好,也有人隨地吐檳榔,馬路上機車亂撞。這種事剛來可以講一講,如果半年後還在講這些,我覺得你很煩哎。多看點好的,自己也會進步。」

台灣花蓮的小朋友個個會跳《小蘋果》

初中時,中國地理讓郭雪筠背到大哭,因為分不清山西和陝西;2009年,她和父母第一次到大陸旅行,去的不是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而是西部省份貴州。那時貴陽機場的廁所衛生狀況欠佳,這讓旅行團團友們一邊蹲廁所一邊感嘆:「果真這裡是大陸啊!」

一天吃早飯時,郭雪筠和一個同團的婆婆聊起這些話題。婆婆笑眯眯地說:「你們這些年輕人不知道,以前台灣也是這個樣子啊!檳榔渣隨地吐,外國人還以為台灣人身懷絕技,可以隨時吐血。現在不是都沒見過了?大陸也一樣會慢慢進步。」

2012年剛來北京時,郭雪筠覺得台北更方便,「我家一出門就是3個便利店,北京晚上就只能吃烤串」。可沒過幾年,她發現一部智慧型手機幾乎包辦了她的日常生活,叫車、外賣、買電影票、交水電費……

「大陸的變化真的非常快。我跟很多台灣朋友科普微信有多好用,很多人不信。可是用過之後,每個人都迷上了。我爸媽用微信,我的男朋友是美國人,也用微信。」郭雪筠說。

最近回台北,郭雪筠還有點不適應——看電影居然要現場排隊買票!「有的也能在網上買,但要現場取票,還要6元手續費,所以大部分人還是習慣去現場買。」有一次,她到台北101大廈附近看電影,快30攝氏度的氣溫,排了40分鐘隊,「忍不了」。

漸漸地,郭雪筠發現自己的台灣朋友們也在看《甄嬛傳》《太子妃升職記》《歡樂頌》;神曲《小蘋果》已經「征服」台灣,夜市裡有,淡水河畔有,台灣東部花蓮的小朋友個個會跳;國小的女生們都在跳TFBOYS的「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

「我只能說,中華民族的口味……還是很一致的。」郭雪筠說,「大陸軟實力的影響,使以後兩岸年輕人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多,因為生活的語境越來越像。」

插播一段:書中台灣男人和大陸男人吵架的不同,哈哈哈哈哈

大陸的崛起給台灣年輕人更多空間

2012年,郭雪筠是台灣輔仁大學傳播學院第一個申請大陸學校的學生,其他專業申請北京大學的也不多;2013年,多了不少;後來,越來越多。還有很多台灣年輕人跑到大陸工作,上海的輔仁大學校友會就有500多名成員。

有人說,大陸年輕人都在「愛拼才會贏」,台灣年輕人卻只喜歡「小確幸」。郭雪筠覺得,其實兩岸年輕人最大的差異不是有沒有野心、有沒有抱負,而是一個看著自己的家鄉往下掉,一個看著往上升,這會使年輕人的想法截然不同。「台灣年輕人普遍覺得未來沒希望,大陸就算有很多問題,但年輕人對未來總體來說還是蠻自信的。」

郭雪筠說,22K(台灣為鼓勵企業多給畢業生工作機會,只要聘用應屆畢業生就可每人每月補助22K新台幣,約合人民幣4426元,由此出現企業以此為薪資準則——記者注)的收入對一個職場新人來說也不算太低,但問題是,不漲。

「我的一個閨蜜是美國畢業的碩士,在台北工作,起薪約合人民幣7000(元),兩年,呵呵,7100(元)。我的大陸朋友,可能一開始3000(元),兩年後5000(元),然後七八千(元),以後更高。」郭雪筠說,「有動才會有希望,停,很可怕。比如電子商城,台灣起步比大陸早,可是發展也停滯了。」

「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一些台灣年輕人沒有看到的。」郭雪筠說,「大陸的崛起對台灣來說是很大的機會,給台灣年輕人更大的空間。台灣那麼小,更需要開放,而不是怕外面的人來搶我們的工作。」

郭雪筠記得,2013年,台灣電影金馬獎50周年,有媒體問李安,金馬獎在華人世界很火,但西方沒幾個知道。李安回答,不超過10年,華語片市場會超過西方市場,到時候我們不用人家認同,人家會來找我們。蔡康永也說過,以前要得到好的資源、好的平台,台灣人得去學英語,但現在會中文是一種優勢。

「寫這些日誌的時候,我還是以一個外來者的角度看大陸,但現在,我覺得自己已經不是外來者了。」郭雪筠說。

她還愛上了小龍蝦和牛蛙,據說這也是她留在北京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台灣只要誇大陸就被批「親中」

台灣《旺報》28日也刊文介紹2012年赴北大念書,畢業後仍選擇待在大陸工作的台灣女孩郭雪筠,3年來在豆瓣以「愛台北」為筆名,發表《台北女孩看大陸》系列日記,每每引爆兩岸網友熱議。但近期該日記集結出版,郭雪筠卻一度糾結「要用本名嗎?」如此糾結的原因之一在於「PTT(島內知名論壇)網友和大學同學說我『親中』怎辦啊?」

據郭雪筠觀察,像自己這樣有大陸生活經驗的「陸歸派」,回台灣往往會面臨一些尷尬,就是不敢說真心話,「台灣的藍綠包袱太重,很容易就被貼上『親中』或『賣台』標籤。」相較之下,她反而感覺大陸人對台灣人「批評」大陸能給予空間。

「以我的北大同學來說,確實愛談政治,但會願意傾聽,年輕人往往有七、八成能夠理解,彼此認知不同源於成長背景不同。」但每每談及「微信適不適合台灣人」,「兩岸科技誰發展得較快」,「哪裡的城市比較先進」等,只要是「在大陸的台灣人」說到大陸方便、進步,就會被視為「親中」,郭雪筠幾次和友人辯論下來,歸結問題仍在於「意識形態」。

對此,郭雪筠都認為,無論基於有趣也好,基於友誼建立也罷,都應該「先多問為什麼、多聽」,學會包容不同觀點,也會發現很多特質是中華民族所共通的。她以自己的經驗指出,其實兩岸年輕人很容易交朋友,但有必要先搞清楚「界限」,知道什麼「敏感詞」會讓對方不舒服。

據郭雪筠觀察,大陸朋友不喜歡一直被講「素質差」、「強國人」。「到哪都有素質差的,但不會是全部!」而台灣內部對大陸的偏見,讓郭雪筠明顯感覺周遭大陸友人對台灣沒有好感的比例升高了,她的同事就直言:「看你們台灣老是對大陸吵吵鬧鬧的,不如去韓國呢。」其實,「強國人」一詞在台灣人看來或許沒貶意,但對大陸人來說,和「台巴子」其實是同一概念。

反觀台灣人則是只要被提到「落後」,就會成為痛腳。郭雪筠也曾一聽到這樣的批評就跳起來辯駁,如今分析這種情緒,真正的內心活動實為:「嗯,我知道你們進步不少,我們原地踏步,但你們大陸人別講出來嘛!你一講出來,我就要跟你辯!」這也反映了郭雪筠眼中兩岸最巨大的差別:大陸青年對未來有期待、有希望,有自信只想拼,不會抱怨政府;台灣青年茫然,需要找發泄點。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110452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