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揭中國最危險敵人:根本不是美日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黃育川5月3日在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刊登題為《中國最危險的敵人是全球輿論》的文章稱,民調顯示,大多 數美國人對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感到擔憂,認為中國不值得信任。大多數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都認為中國要對美國的貿易赤字和就業機會外包承擔責任。這鼓勵 了懲罰性措施的出台,以及向世貿組織指控中國的出口商品獲得了不公平補貼,還為美國的重大貿易倡議——《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把中國排除 在外提供了理由。

文章稱,從全球來看,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和動用這種實力的意願使得安全憂慮發生了明顯變化。許多人認為中國的成就是造福世界的,但大多數美國人 認為中國的經濟崛起對美國的全球地位構成了威脅。歐洲人不那麼受到強權政治的困擾,但他們和美國人一樣擔心北京可能會試圖宣揚自己的發展方式和價值觀。

年度蓋洛普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中國是世界領先的經濟強國,這在西方引發了嚴重的不安全感。

希拉蕊大選演講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

文章稱,近年來,隨著美國把重心轉向亞洲以及中國開始在島嶼爭端中以更強勢姿態挑戰鄰國,人們的情緒出現了強烈的負面化傾向。長期以來對中國威權體 系的憂慮加劇了此類情緒。儘管大多數觀察家意識到中國還遠遠無法對美國的軍事支配地位發起挑戰,但對日益增大的安全威脅的認知依然令強硬派歡欣鼓舞。

與美國相比,歐洲人對中國的好感更為矛盾。他們的態度不像美國人那樣負面,原因之一是他們與中國之間並不存在大國對抗關係。但國家間的差別很大,由於歷史關係的緣故,東歐人的看法往往比較正面。

在西歐,官方與民間的認知差別也很大,德國和英國就是典型的例子。中德經濟關係被認為是最牢固的關係,因為德國目前是中國在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中 國則是德國在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但民調始終顯示,德國公眾對中國的態度比其他歐洲人更為負面,充滿敵意的媒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希拉蕊與美國民眾自拍

文章稱,另一方面,許多人以為,考慮到英國對香港管理方式的態度,以及英國對華貿易赤字比其歐洲大陸夥伴要大得多,所以英國對中國的看法會更為負 面。然而,中英兩國民眾展開了廣泛互動,加上旅遊和教育領域的交流以及雙贏的金融和服務聯繫,從而削弱了這種態度。因此,英國率先加入中國發起的亞投行也 就不足為奇了。

在亞洲,當前的看法遠不像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幾年那樣正面。當時,中國的金融支持和魅力攻勢引起了相當大的好感。而如今,島嶼主權問題加劇了緊張關 系,尤其是與日本、越南和菲律賓的緊張關係。但直到不久前,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對中國的看法還是相當正面的。在拉美和非洲,人們對中國崛起的 看法比較正面,因為中國崛起振興了它們的經濟,但目前的隱憂是中國經濟放緩會破壞它們的發展前景。

如今,無論是在占支配地位的大國(美國)還是在中國的小鄰國,公眾對中國影響力的認知都會被一系列經濟和安全憂慮放大。根據芝加哥全球事務學會的民 調,在美國有近一半的受訪者把中國視為軍事威脅,在歐洲則為三分之一。大多數美國公眾認為中國的經濟(而不是軍事)實力決定了該國影響全球事件的能力。但 如今考慮到網絡攻擊和與島嶼相關的領土爭端和海上衝突,人們更多關注的是與安全相關的問題。

文章稱,危險增大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及其鄰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日益高漲。所有這一切都促使中國的鄰國歡迎美國在本地區發揮更大作用,其中包括擴大軍 事存在。以往,美國作為占支配地位的地區大國,提供了幫助東亞繁榮發展的安全毯和框架。日益崛起的中國謀求建立所謂的「新型大國關係」,使得公眾認知發生 了令人不安的變化。目前尚不清楚加劇的緊張關係最終是會導致中國與受美國支持的鄰國爆發嚴重衝突,還是會催生繼續保持該地區穩定與繁榮的和解進程。

2013年成立的「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其前身是「今日俄羅斯」電視台、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和「俄羅斯之聲」電台——最後一個,是世界上首家 國際廣播電台,在合併時已有84年歷史。即便如此,普京依然對傳播效果不滿意,於是下令合併,時年33歲的瑪格麗特·西蒙尼揚出任總編輯。

「今日俄羅斯」在國際傳播中落地的效率非常驚人。2009年進入美國的「今日俄羅斯」電視台,在黃金時間的收視率居該地眾多外國媒體之首,每月收視觀眾數相當於「德國之聲」的5倍,全球觀眾達到2.6億人。

在歐洲6國,其擁有超過700萬觀眾,其中12%每天收看;而在社交媒體上,2007年進入Youtube的今日俄羅斯,2012年時已是該網站最大的新聞視頻提供商,2013年成為首家觀看人次超過10億的電視新聞頻道。

普京視察今日俄羅斯演播間

換句話說,不到10年的時間,「 今日俄羅斯 」 已經在市場上擁有了與 BBC 、 CNN 等老牌西方媒體類似的影響力 。

這樣的表現,在中國文宣系統看來,當然是值得矚目的成績。去年起,國內媒體就曾多次對「今日俄羅斯」給予報道和讚賞,認為其與西方輿論的碰撞,顯示出新興市場國家在「話語權爭奪」中可能卓越的途徑,可以在西方媒體長期占有的天下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普京不懼西方的輿論攻勢

按照「軟實力」理論提出者約瑟夫·奈的說法,中國政府近年來開展的國家公關和提升國際傳播里的一系列政策和舉措,可以稱之為「魅力攻勢」(Charm Campaign)。

而如果把這次劉奇葆的出訪納入中國的全球戰略的話,也可以視為是中國在話語體系建設上的又一次「破局」。

冷戰的思維當然需要突破,但現實的政治問題依然需要務實解決。西方對中國的包圍是事實上的,而非價值判斷上的——這一點,無論是在南海上、在釣魚島上、在人權等問題上、在一些國際組織和合作的壁壘設置上,都已經是歷史和現實的多重疊加。

因此,近年來無論是中國的「點穴式」外交、還是在軍事上的國際合作,抑或是簡單到外交辭令的「強硬化」,都可以看作是中國全球戰略在一個個節點中的逐漸「突圍」。

輿論的突圍,當然也是重要的一部分,雖然它的確很「軟」:看不見摸不著,但存在於人們的話語中、存在於世界的文字中、存在於各國的想像中。「形象的 營造」固然有人為成份,但更為豐滿的中國形象,同樣是中國需要的、也是世界需要的。什麼是真實?沒有絕對的真實,真實只存在於事件發生的一瞬間——我們只 能盡力保證呈現出最多的面相。

正如瑪格麗特·西蒙尼揚在演講中說到的那個故事一樣,她在美國的老師,卻根本不知道美國曾經轟炸過南斯拉夫這件事。這是政治和媒體的合謀,也是打破所謂「新聞真實」的最好耳光。

媒體是西方攻擊中俄的重要工具

很高興我終於能在這個會議來歡迎中國同行們了!同事們,你們好!謝謝你們對「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的評價,我知道中國同行們信任我們,信任是相互的。昨天向各位介紹了我們的電視台,希望大家喜歡這次參觀。

我們現在在討論交換人才的事情,我們隨時都歡迎參觀,也非常歡迎相互交換知識、經驗、視頻、一切!但我今天發言要講的事情是信息戰爭,最近一周的事情都能清楚的表明到信息戰爭是不是正在進行。

歐盟最近三個月內一直在探討如何應對俄羅斯宣傳。如果他們以後發現中國媒體在歐洲太流行的話,也會對中國這麼做。他們都有哪些手段來對付俄羅斯媒體呢?首先,他們投入更多地資金來更仔細地宣傳俄羅斯有多麼不好。

國內電視節目演播間

另外,成立了很多特殊的基金會或協會來抨擊俄羅斯新聞從業者,說我們不是記者是宣傳工具,不能相信我們。當然,他們也加大力度向民眾宣傳他們在各方面都比俄羅斯優越得多。他們還說要對傳播假信息的單位採取措施。傳播假信息的單位是誰呢?指的就是我們「今日俄羅斯」。

他們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在歐洲停播。這是不是戰爭?當然是。

英國最近宣布成立了1000多人的「特種部隊」。這個隊伍的主要任務就是對付伊斯蘭國和俄羅斯的宣傳。原話是這樣說的:「我們今天遇到了很多挑戰, 比如『今日俄羅斯』電視台、博科聖地、伊斯蘭國。」他們將「今日俄羅斯」電視台和極端分子相提並論。美國總統候選人柯林頓也這麼講過,這就是信息戰爭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106141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