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海方面,各方都有信息釋放出來,原因很簡單,大家都面臨一個時間節點--菲律賓提請的南海仲裁案已經接近尾聲了。在仲裁結果即將到來之前,中國的強力反擊、美國的威懾與焦慮、G7及亞信峰會上各國圍繞該案的表態……斷然會讓人眼花繚亂。
南海仲裁案無疑已經牽動世界各國的神經。鑒於該案非同尋常,特別是仲裁庭擴大管轄權的趨勢將不可避免的影響《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基礎的海洋秩序的演進,世界各沿海國、包括部分內陸國都難以置身事外。
不管是為自己利益考慮,還是出於政治考量,他們都必須表明自己的立場,或站在美菲一邊,或站在中國一邊,或保持中立。
影響
針對南海仲裁案,中國已多次表明了"不參與、不接受"的態度。無論最終裁決結果如何,中國必然都不會執行。考慮到仲裁的約束力本就不如國際法院和國際海洋法法庭等機構的司法判決,而菲律賓發起的強制仲裁幾乎等同於赤裸裸的耍流氓。
中國又是大國,仲裁案不會直接對中國的南海維權行動形成太大的實質性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眾口鑠金,南海仲裁案在外交、輿論上給中國造成了較大的困擾和影響,加之美國等部分大國乘機起鬨,中國因為不參與仲裁案似乎已經是不守規矩的"壞孩子"。
對於中國來講,該案的關鍵實際上不在於其結果如何,而在於菲律賓濫用仲裁程序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七寸
對於世界其他國家而言,他們大多不會關心仲裁的結果,而會關心該案的過程是否合理、正當、合法,因為這關係到整個海洋秩序的發展。如果大部分國家都認可菲律賓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或沒有什麼國家反對這種方式,那麼此案形成的判例或慣例將貽害無窮。
所以,中國雖然沒有參與仲裁過程,但自始至終都向國際社會強調該案的程序存在問題,這正是 該案的"七寸"所在。2014年12月7日,中國外交部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菲律賓共和國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轄權問題的立場文件》,明確質疑仲裁庭 對該案的管轄權,理由主要包括:
"菲律賓提請仲裁事項的實質是南海部分島礁的領土主權問題,超出《公約》的調整範圍,不涉及《公約》的解釋或適用;以談判方式解決有關爭端是中菲兩國通過雙邊文件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所達成的協議,菲律賓單方面將中菲有關爭端提交強制仲裁違反國際法。
策略
即使菲律賓提出的仲裁事項涉及有關《公約》解釋或適用的問題,也構成中菲兩國海域劃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而中國已根據《公約》的規定於2006年作出聲明,將涉及海域劃界等事項的爭端排除適用仲裁等強制爭端解決程序"。
當然,國際體系我們也可以看作一個圈子,大家出來混,總是得有幾個朋友,立場得有人理解,觀點得有人支持,不能自娛自樂。這一點,無論大國小國概莫例外。
如果說此前中國僅僅滿足於自我辯解,那麼此階段,中國已部分改變了策略,不再顧忌南海相關爭議的國際化和多邊化,開始就南海仲裁的經緯與相關國家積極交換看法,尋求國際社會的支持與理解。
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有汶萊、柬埔寨、寮國、俄羅斯、印度、波蘭、甘比亞、斐濟、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10多個國家支持中國"不參與、不接受"的立場與主張。
預計,在仲裁案結果公布前後,美國將採取守勢,避免對中國過度刺激,但會採取一些戰略預置或威懾性動作,如在黃岩島、仁愛礁等島礁附近進行新的航行自由宣示行動、加強對其所認為的敏感島礁附近海空域的偵察監視。
在這段時期,美國會對南海現場的一舉一動高度敏感,有風吹草動,美國就可能加大威懾恐嚇的力度。
當然,這只是暫時的策略性行為,從中長期看,美國必然會利用仲裁案結果,在國際法、輿論和外交上給我製造壓力,並在現場用軍事行動支持仲裁的部分結果。
秩序
截至目前,圍繞南海仲裁案,世界不少國家已進行了事實上的"選邊站"。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七國加上澳大利亞等國,鼓吹要尊重仲裁案的結果;而如上所述,部分發展中國家加上印度、俄羅斯也都不同程度的表達了對中國立場的理解與支持。
南海仲裁案表面上是"小國訴大國",一副正義凜然的景象,結果卻又是老生常談,成了已開發國家陣營主要國家與金磚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陣營部分國家間的PK。美國領導的舊陣營要壓制新秩序,試圖用傳統的規則、制度等手段,阻止中國等國的崛起。
仲裁這齣戲演到這裡,恐怕已令包括島叔在內的很多人失望。看來,在國際秩序方面,舊陣營間 仍頗有共同語言,撼山易、撼國際秩序難。本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號稱是海洋憲章,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政治中崛起的一大標誌,是區別于海洋強權政治的新 海洋秩序。然而,在某些大國的操縱下,菲律賓成了對抗中國的馬前卒。
中菲力量對比懸殊極大是事實,而中國在國際海洋秩序中遭遇的不公也客觀存在。仲裁案負面效應繼續發酵累積下去,將來吃虧的,定然不是中國一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104923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