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都在談「中國崛起」,人們議論最多的是GDP,但我以為「中國崛起」的標誌是在人才、是在教育。——溫家寶
當下,國際社會無時無刻關注著中國發展的前景,紛紛預測、評論未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其中,中國GDP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後,國際媒體關於中國崛起的言論更是不絕於耳。
在大多數外媒看來,中國崛起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他們更關注的是,一個崛起的中國,究竟會給全球帶來何種影響、承擔多大責任?作為國際社會秩序的傳統主導者,西方國家又該如何應對中國崛起?在普通民眾看來,崛起後的中國,是否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
面對喧囂的國際輿論,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GDP取得矚目成績的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與中等已開發國家仍然存在較明顯差距。因此,要中國承擔超過其能力的國際責任是不現實的,不量力而行,最終將不可能善盡責任,既損害中國的利益,也損害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
疑問一:中國崛起已毫無懸念?
資料圖片:2010年9月28日晚,世博軸陽光谷旁的國旗迎風招展。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美國凱托學會網站4月4日文章】題:重估中國的崛起:已知和未知(作者凱托學會負責國防和外交政策研究的副會長特德蓋倫·卡彭特)
現在一種幾乎已成為慣常思維的觀點是,中國是正在崛起的超級大國,在下一個25年中國就將挑戰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這個國家的人口和過去30年來的驚人經濟增長使得這種推測聽起來十分可信。儘管這種觀點可能是正確的,但出現其他結果也是有可能的。
當然,最近全球發生的—系列事件讓中國已然強勢的地位進一步受益。日本的地震、海嘯和核災難削弱了中國一個主要經濟和戰略競爭對手。專家已指出,中國公司(還有韓國)將是日本災難的最大受益者。
美國揮霍冒險讓中國得利美國的經濟、財政和外交政策問題也讓中國獲得了一些優勢。美國大肆揮霍的習慣不僅削弱了美國,也讓中國有了重要的外交和經濟槓桿。現在中國是美國國債的最大外國債主。迄今為止,中國在這一槓桿的使用上還十分小心,但美國官員卻過於擔心這種依賴性所導致的脆弱。
美國在穆斯林世界的軍事冒險也讓中國得利。這類有爭議的軍事行動不僅助長了地區和全球對美國的憤怒,也使中國對伊斯蘭和其他國家來說顯得像一個不那麼愛指手畫腳而更具建設性的夥伴。美國的軍事任務代價也很高,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花銷一年在1300億到1750億美元。美國堅持當世界警察並支援歐洲和亞洲盟國的國防導致其軍費預算超過了7000億美元——差不多是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這種財政大出血是北京方面能夠也樂於避免的。
美國需要中國支持(至少是容忍)它的軍事干預行動,這就給了中國討價還價的機會。尤其讓人們好奇的是,歐巴馬政府對中國做了什麼讓步,才讓其在對利比亞動武的聯合國決議投票時沒有行使否決權。不過也只有講條件才能保證賭注十拿九穩。
中國在短短30年時間裡累積起來多麼非凡的實力和財富,那些動感十足的街道、龐大的購物中心以及大張旗鼓的軍事動作就是明證。但是,對中國優勢與劣勢的評估應當仔細。
前不久,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官員們似乎樂於設想更大距離地超越其亞洲老對手。中國外交部一位高級官員在筆者參加的一個國際研討會上以明顯高興的口吻說:「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從未同事強大過。」
但是她也感到擔憂,因為中國和工業化國家之間仍然存在「雙向焦慮」,中國擔心「被已開發國家強迫行事」,而工業化國家則擔心力量迅速向中國轉移。她斷言:「現在出現的是力量擴散,而不是轉移。」
疑問二:西方該不該害怕中國崛起?
伊茲拉萊維奇與《中國的傲慢》、《中國的霸權企圖》兩本書封面。(資料圖片)
法報:中國快速崛起,西方應該害怕嗎?
法國《回聲報》2月24日文章 原題:應該害怕中國嗎?(作者熱拉爾·莫阿蒂)
中國令世界驚奇。它的崛起是如此之快,讓西方輿論眼花繚亂。
在《中國的傲慢》一書中,記者埃里克·伊茲拉萊維奇指出,中國人有理由顯得「傲慢」。
中國如今是鋼鐵、水泥、水稻、電視機、電腦和風能方面的第一生產大國。在近五年中,中國將其生產規模擴大了一倍。它的一個實驗室在2010年底研製出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實際上,它不僅在紡織和玩具領域領先於已開發國家,而且在高科技,如航空、空間、高鐵、電動車等領域也同樣如此。
如今,昔日的競爭者成了征服者。中國向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向非洲和拉美國家提出簽訂一些「雙贏」協議,如建設大型基礎設施,以此為代價設法進入其市場和購買其原料。就這樣,中國成為巴西的頭號貿易夥伴和最大的國外投資者。最終,膽量過人的中國公司通過收購西方同行的企業(如IBM個人電腦業務、沃爾沃汽車等)取得了開拓海外市場的驕人成績。
人們不能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加以指責。從同樣的事實出發,《中國的傲慢》與《中國的霸權企圖》兩本書的觀點卻大相逕庭。記者埃里克·伊茲拉萊維奇的著作向北京指出了一些機會,也就中國的脆弱性發出警示。安托萬·布呂內和讓-保羅·吉夏爾的著作雖然過分傾向於「陰謀論」,但它還是對中國的實力作了完整和連貫的描述。無論如何,這兩本書是有現實教益的。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3月21日文章】題:謝謝,登馬克,但中國依然讓我擔心(作者美國新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派屈克·克羅寧)
美國的國家安全計劃制定者有充分理由擔心中國崛起。經濟的迅速增長可能使中國的政治軍事領導人更為自信和咄咄逼人。中國軍隊不僅為台海局勢制定演習方案,還轉向範圍更廣、旨在壓制美國軍事投放實力的積極防禦戰略。中國的外交戰略與美國的地區聯盟和夥伴關係網絡相悖。中國對全面及非對稱性實力的追求使之暗中成了某些新領域中的領先者,包括網絡和太空。中國繁榮發展的經濟和巨額儲蓄增強了它對鄰國和全球行為者的影響力。
在面對這些趨勢時,美國忽視這個正在崛起的最大對手構成的潛在威脅將是愚蠢的。一個由中國共產黨統治的對手,因此是一個保留著太多神秘性而且很不負責的對手。
【美國《華爾街日報》1月20日社論】題:紅色恐懼再度襲來
在獨裁與民主的所有差異中,也許人們最容易忽視的是前者有展示力量的能力,而後者卻總愛自顧於自身的弱點而難以自拔。
1957年,蘇聯人發射了「斯普特尼克」號人造地球衛星,於是美國突然對自己在彈道領域的落後感到緊張不已。整個20世紀80年代,美國人都生活在「日本世界第一」的陰影下,還常常問三菱公司收購洛克菲勒中心的行為算不算威脅美國的主權。
現在中國登場了。中國國家主席本周正在美國訪問,而美國正面臨著新一輪疑心病的襲擊。在上周本報的一篇評論文章中,皮尤研究中心的安德魯·科胡特指出,很多美國人(47%)有一種錯誤的印象,認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有關中國軍事發展或者上海中學生優異的學業表現等新聞都使西方更加堅信中國崛起了。還有一個錯誤的觀點,認為北京所持有的美國國債就像懸掛在華盛頓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對了,我們不要忘了:堅強如鐵的中國媽媽們養出了神童,而西方的媽媽們卻聽任她們的孩子們上指畫課。
疑問三:中國崛起=帶來戰爭?
西方漫畫版中國龍宣揚中國威脅論:星條旗是美國國旗,也是美國的象徵(圖片來源於網絡)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3/4月號文章 原題:中國威脅(作者英國劍橋大學美國研究室主任史蒂芬·哈爾珀)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外交政策》雙月刊1/2月號發表題為《中國的崛起不意味著戰爭》的文章,他的樂觀態度值得稱道。但芝加哥大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有句話是對的,那就是像美國這樣的世界霸主極少有悄然退位的。當諸如中國之類日益崛起的國家在外交、政治和經濟理念上與現有的西方列強截然不同時,情況更是如此。認為「19 世紀末美國和平取代英國成為世界新的霸主——一個推行民主、信奉基督教、講英語的盎格魯—撒克遜國家自動讓位給另一個——也為中國崛起描繪了藍圖」的人毫無道理。
這並不是說第三次世界大戰必然會開打。我們應當慎重對待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包括近期中國新一代隱形戰鬥機高調出場以及中方的造航母計劃,但這種威脅是可以控制的。中國在軍力投射、戰場管理、深海以及太空戰上仍然落後美國10年。同樣的,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和重商主義貿易政策使商業關係變得困難,但還能進行商業往來。就連中國持有的巨額美元資產也不完全是美國的劣勢,而是雙方共同的責任。因為美元貶值也會讓北京蒙受巨大損失。
事實上,華盛頓與北京和平合作的設想太過輕易地假定中國的崛起將一帆風順。真正的情況是,中國還在不斷與內部混亂作鬥爭,這讓它更加注重國內事務,變得不可預測。中國的增長需求迫使它向其他國家推行弱肉強食的貿易政策,它對能源和自然資源的渴求使其威脅到鄰國以及非洲等更遠的地區。
美國《外交》雙月刊3/4月號文章 題:中國的崛起會導致戰爭嗎?(作者美國喬治· 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教授查爾斯· 格拉澤)
調整政策可以讓衝突避免
中國的崛起將很可能是21世紀最重要的國際關係故事,但是現在仍然不清楚這個故事是否能有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中國的上升會增加大國戰爭的幾率嗎?一個美中關係緊張的時代是否將和冷戰一樣危險?或許更危險?因為與蘇聯不同,中國將既是一個經濟勁敵,也是一個地緣政治勁敵。
一個國家成為超級大國後的行為,以及它和其他國家的行為是否會走向戰爭,既是由特殊因素決定的,也是由國際政治的普遍模式決定的。
中國崛起的結果將不那麼取決於國際體系施加的壓力,而是取決於美國和中國領導人能夠把局勢處理得多好。如果美國能夠適應新的國際條件,作出一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讓步並且不誇大危險,那一場大的衝突很可能可以避免。
約瑟夫·奈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1/2月號文章 原題:中國的崛起不意味著戰爭(作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
修昔底德將伯羅奔尼撒戰爭歸咎於雅典崛起及其在斯巴達引起的恐懼。一個世紀以前,德國的崛起及其在英國引起的恐懼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現在,在一些領域形成了一種新的傳統看法:中國的崛起及其在美國引起的恐懼(最近的美國民調顯示,60%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正在走向衰落)註定將使21世紀走向類似的結局。正如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所說,中國的崛起不可能是和平的。
你應該質疑這樣恐怖的預測。美國人每隔10年左右就要經歷一次衰落論的循環,但這更多的是告訴我們美國人的心理而不是其力量來源。一方面,在本世紀前50年,美國仍可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另一方面,中國要在軍事、經濟和軟實力方面趕上美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比之下,德國的工業實力在1900年就已經超過英國,而且威廉二世奉行冒險主義的、著眼全球的外交和軍事政策也必將導致衝突。但今天中國的政策卻側重於其所在地區和自身經濟發展。中國的「市場一列寧主義」經濟模式對專制主義國家很有吸引力,但這種所謂的 「北京共識」在多數民主國家的效果恰恰相反。
疑問四:西方民眾如何看待中國崛起?
2010年12月14日,北京商務中心區
英國廣播公司(BBC)27日發布其就「中國崛起」問題在全球27個國家進行的民調結果。調查顯示,50%的受訪者對中國經濟增長持正面看法,33%持負面看法。如果分別來看,和2005年該機構首次進行的類似民調相比,已開發國家的受訪者對中國的印象在變壞,在七國集團(G7)國家中,認為中國經濟崛起「是件壞事」的比例有所增加,但在所有發展中國家中,對中國持友好印象的占了絕大多數,其中非洲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持度最高。
BBC27日以「中國崛起引起更多擔憂」為題報道稱,該機構國際部和國際民調機構「全球掃描」以及隸屬於美國馬里蘭大學的民調機構PIPA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在27個國家的28619名受訪者中,50%的人對中國經濟力量增長持正面看法,33%的人持負面看法。南非「時代」新聞網指出,大多數受訪者都認為,在未來10年中國對該國經濟的重要程度將超過美國。被問及受訪者所在國未來10年同美國、中國、歐盟經濟關係的重要程度時,在滿分為10的評分中,中國的平均得分為7.27,超過美國和歐盟。
但從國別來看,已開發國家受訪者對中國的印象在變壞。和2005年的數據相比,對中國經濟實力增長持負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有不同程度增加:在美國,這個比例從2005年的45%增加到了現在的54%;在德國,從44%增加到53%;在法國,該比例從31%增加到53%;在加拿大,從37%增加到55%;在義大利,從47%增加到57%;在英國,這一比例從34%增加到41%。此外,在同為新興經濟體的墨西哥,2005年時只有18%的人對中國經濟增長持負面看法,現在這個比例增加到43%。調查同時指出,在英國和墨西哥,雖然對中國經濟增長持負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有所增長,但仍低於對此持正面看法的比例。根據BBC的這項民調,在調查涉及的發展中國家,希望中國經濟增長的比例都遠超過反對者。非洲國家對中國經濟實力增長的看法最積極,其中奈及利亞有82%的受訪者樂見中國經濟崛起,而在肯亞也有77%的民眾認為,中國經濟強大是個好消息。
美報調查激辯中國崛起 過半受訪網友稱對美是好事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近期以「中國崛起」為題進行了一項在線調查。受訪網友對此激烈辯論,正反雙方網友票數相差甚小。其中過半受訪網友對「中國崛起」予以肯定。
《華爾街日報》日前以「中國崛起對美國和整個世界是好事嗎?」為題,對網友進行在線調查。截止北京時間24日10點30分左右,共有1412位網友參與投票,其中49.2%(695票)的受訪網友投了反對票,還有50.8%(717票)的網友對「中國崛起」予以肯定。
一些網友還紛紛在投票系統下發表自己的看法。部分網友認為中國完全是和平崛起,對整個世界都是有益的。名為「Victor Lim」的網友認為,國家富強,人民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這就是和平崛起。署名為「Jayadeepan Chellath」的網友也表示,中國一直以來都恪守對外倡導的(和平崛起的)國家政策,而且言行一直特別小心。
也有一些網友對此不予認同。署名為「AARON JONES」的網友寫道:「中國的崛起對美國不是好事,對整個西方世界也不是好事,這隻對中國人自己是好事,最終還會導致中美爆發"冷戰"。」(來源:環球網)
分析評論:如何看待中國崛起
1月1日清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升國旗儀式。來自全國各地的1萬多名群眾觀看升旗儀式,迎接2011年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唐召明攝
一直以來,外國對我國誤讀、誤解、歪曲始終不斷,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出於不了解,有的是由於誤會,有的是因為多疑,但也有個別國家的某些人完全是心懷叵測,別有用心。
對於個別國家的某些人我們無需理會,因為無論我們怎麼做,他們總是要對我們汙衊、造謠、醜化、攻擊的。但問題在於,對我們不了解和誤會的國家似乎越來越多了,那些對我們懷有敵意的個別國家的某些人的胡說八道可以迷惑更多的國家了。
除了別國別人的原因外,恐怕得反思一下我們自己有沒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妥而被敵意者利用。我以為有,那就是與這些年我們自己吹噓「崛起」和張揚「韜光養晦」頗有關係。
「崛起」的說法很容易讓別國產生對我們不利的想法,而實際上,像我們這樣一個底子很薄,人口太多,城市與農村、地區與地區之間差距極大的國家,是很難一下子「崛起」的。也許一兩個地區、幾個城市可以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獲得突出的發展,但要想使我們整個國家來個「崛起」幾乎是不可能的。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些年竟有不少同志熱衷於「崛起」的說法,甚至把「崛起」掛在嘴上,言必稱「崛起」,生怕其他國家不知道。打開電視、收音機,「崛起」之聲不絕於耳,打開報刊書籍,「崛起」之詞滿篇皆是,躍然紙上。結果,使其他國家吃驚不小,弄得人家惴惴不安。
你想,像中國這樣的龐然大物,如果轉眼之間啪地一聲崛起了,天曉得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影響。誰對此會不恐怖?特別是那些置身於中國周邊的小國,不讓他們擔心恐怕是不現實的。我在泰國工作過四年,通過四年的觀察,我發現小國對大國有一種本能的擔憂,無論我們怎麼說對他們絕無歹意,他們心裡總有些嘀咕,擔心終有一天會發生什麼對他們不好的事情。記得我們的人祭出「崛起」這個詞之初,就連基辛格這樣的好朋友都頗為迷惑,見了我們的人要求我們解釋所謂「崛起」是何含義。此事系筆者任職紐約期間親身經歷。連美國人尚且如此,何況那些我們周邊的小國呢。
不錯,這些年我們的確有較大發展,也可以說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用不著沾沾自喜,不需要用容易引起別國誤會的「崛起」來吹噓。如果別人真夸或假誇我們,那是別人的事,不是我們自己吹噓,怪不得我們。不幸的是,「崛起」這個說法恰恰是我們自己先吹起來的,事實證明效果很不好。實際上,我國外交界的絕大多數同志從一開始就反對「崛起」這個說法,但沒有受到重視。
現在,國際社會都關注著中國發展的前景,紛紛預測、評論未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在讚譽聲中,也不乏一些自相矛盾的批評甚至指責,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
首先,要清醒認識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中國是正在崛起的大國,理應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影響和作用,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另一方面中國還不是強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全球第95位,與中等已開發國家仍然存在較明顯差距。要中國承擔超過其能力的國際責任是不現實的,不量力而行,最終將不可能善盡責任,既損害中國的利益,也損害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近20年來,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諸如反恐、維和、應對金融危機、防治傳染病、環境保護等方面所承擔和完成的國際責任,國際社會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讚揚。未來中國將繼續堅持量力而行,堅持用中國利益和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相結合的原則承擔國際責任。
張維為 復旦大學外文系畢業,日內瓦大學國際關係博士,曾為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現為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日內瓦亞洲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著有《改造中國:經濟改革及其政治影響》(英文)、《中國觸動全球》等著作。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小平及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走訪過一百多個國家。
《中國震撼》將「中國模式」解構為八大基本特點:實踐理性、強勢政府、穩定優先、民生為大、漸進改革、順序差異、混合經濟、對外開放。
張維為:沒有政治改革怎會有今日中國之崛起
中國崛起的步伐令人震撼:1979年以來,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加了18倍,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許多西方人只承認中國經濟改革成功,而不滿意政治改革。
過去二三十年中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變革大致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保守改革模式」,即政治體制完全不動,只對經濟體制進行有限的改革;第二種是「激進改革模式」,即對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都進行激烈的變革;第三種是「穩健改革模式」,即中國模式,其特點是「大規模的經濟體制改革與相對較小規模的政治體制改革」,而政治改革重點是為經濟改革和民生改善鋪平道路。這三種模式中,中國模式無疑是最成功的。中國避免了大的動亂,經濟飛速發展,社會充滿活力,人民生活水平獲得了空前的提高。
2004年10月我曾在美國《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報》撰寫過一篇題為《中國將以自己的方式變革》的評論文章,強調中國今日的迅速崛起離不開中國所進行的大量「相對較小規模的政治改革」。這些改革內容包括:徹底終止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各種政治運動,使人民可以追求正常的物質利益和文化精神生活;為歷次政治運動的受害者平反,使他們的知識和才幹得以發揮;廢除了人民公社這種政社合一的制度;進行了村級選舉為代表的多種基層民主試驗;廢除了領導幹部終身制;建立了國家公務員制度;在一定範圍內建立了官員「選拔」和「選舉」相結合的制度;廣泛實行了官員提拔公示;改革了戶口和檔案管理制度;大規模地削減了各種行政審批;政府重大決策均進行廣泛民主諮詢;建立了基本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行政管理體制等。
實際上,只要對中國政治有點常識的人就知道,在中國的特定環境下,走出舊的「政治掛帥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的過程只能是一個政治變革的過程,因為舊體制的特點是政經不分(如企業是黨政企三權合一,農村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而中國改革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解決政經不分的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互動過程。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確實把許多政治改革的措施寓於經濟改革之中,主要是圍繞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來推進的。總之,中國各種政治改革事實上已有相當的積累,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遠比外界了解得要大。中國政治改革的獨特方法,雖有諸多不完善之處,但總體上還是體現了一種政治智慧。它至少化解了單向度推進政治改革可能帶來的巨大社會風險,避免了許多國家因激進政改而造成的政治動盪乃至國家解體。
一些人之所以對中國進行的政治改革視而不見,主要是因為這些人的視野比較狹隘。他們只認同西方政治模式,只要你的制度與西方所謂的「民主體制」不一樣,他們就認為你還沒有進行政治改革。這些人如果眼界更開闊一些,除了西方的「民主體制」之外,也允許探討不同形式的、符合各國自己特點的「民主體制」,就能夠以寬容、平和甚至欣賞的心態看待中國的政治改革了。(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春秋綜合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張維為) (來源:新華國際)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