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發言人陸慷4月1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介紹,斐濟支持中國在南海仲裁案問題上的立場,並指出,菲律賓企圖藉助單方面的仲裁否定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圖謀決不會得逞。
2016年4月14日外交部發言人陸慷主持例行記者會
有記者問:中斐兩國外長昨天發表聯合聲明,其中提及南海問題。斐方表示支持中方在南海仲裁案問題上的立場。請中方介紹有關情況。
據陸慷介紹,13日,正在訪華的斐濟外長昆布安博拉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發表聯合聲明,其中指出:
楊潔篪外長與斐濟臨時政府外交外貿部長舉行會
斐濟支持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主張。雙方呼籲,南海問題有關直接當事國應根據雙邊協議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規定,堅持通過友好磋商和談判,和平解 決領土和海洋爭議問題。國際司法或仲裁機構應充分尊重各國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98條做出的排除性聲明。雙方強調,應尊重主權國家及《聯合國海洋 法公約》締約國享有的自主選擇爭端解決方式的權利,訴諸任何第三方爭端解決方式須獲得爭議當事方事先同意。
陸慷說:該聲明體現了雙方共同立場,符合世界上愛好和維護國際公平與正義的國家的共同關切。中方不接受、不參與菲律賓單方面提起並執意推進的南海仲裁案,是維護國際法治,菲方企圖藉助單方面的仲裁否定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圖謀是決不會得逞的。
新美國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帕拉格·康納4月11日在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刊登題為《中國大戰略的高明之處:不「擁有」土地,只是「使用」它》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沒有什麼表述比「不用即失」這句話能夠更好地描繪21世紀的大國手段了,特別是當涉及中國的時候。與以法律和民族為基礎的西方思維模式不同,中國幾乎完全是通過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待世界的。
隨著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經濟增速加快,消費能力激增,它成為一些國家原材料的巨大進口國。這些國家在冷戰結束後開始被西方忽略。
中國現在是124個國家的頭號貿易夥伴,是美國(52個國家)的兩倍多。中國視紐西蘭為食品供應者,澳大利亞是鐵礦石來源地,尚比亞是金屬中心,坦尚尼亞是航運樞紐。
鑒於阿根廷轉變本國農業經濟以滿足中國的需求,該國學者馬里亞諾·圖爾齊稱自己的國家為「大豆共和國」。供需才是21世紀的統治法則,而不是主權。
在法律意義上的世界,一個長期存在的咒語是「這塊土地是我的」。而事實上的供應鏈世界的新座右銘則是「不用即失」。
在一個供應鏈世界中,擁有(或是聲稱擁有)領土不如利用(或是管理)領土重要。中國正在從遠離本國邊界、其根本無法穩定管理的土地上開採礦石。中國也更青睞事實上的地圖,而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地圖。
南中國海正是中國「不用即失」戰略的充分體現。中國正在實施新戰略,建立「海上的既成事實」,而菲律賓等沿海鄰國卻正在尋求國際法庭的仲裁。南中國海深處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
在2014年和2015年,中國多次派出石油鑽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帕拉塞爾群島(即我國西沙群島——本網注)附近水域進行勘探。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負責人稱這些可移動的深海鑽井平台是「戰略利器」,是中國「流動的國土」。
中國的「不用即失」戰略還包括另一種比石油鑽井平台和航空母艦廉價得多的戰略武器:沙石。解放軍在斯普拉特利群島(即我國南沙群島——本網注)的島礁上修建了飛機跑道、燈塔、軍隊駐地、信號站和管理中心。
費厄里·克洛斯礁(即我國永暑礁——本網注)成為一些人所稱的「島嶼工廠」的中心,人們在這裡開展大規模海底疏浚和填海造地活動,加固工事並將獨立的暗礁連接成更大的島嶼。中國正在對這一地區建立事實上的控制,而對於法律上主權的最終仲裁依然懸而未決。
將中國本世紀的崛起與俾斯麥時期的德國相提並論的專家錯過了一個更貼切的歷史類比:17世紀的荷蘭。儘管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帝國,它們事實上通過暴力掠奪甚至大屠殺征服了拉丁美洲、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地區。
相比之下,荷蘭人採取的卻是一種不那麼殘暴、更為商業的方式。荷蘭人在兩百年的時間裡部署了比歐洲其他國家加起來都多的商船和商人。
四百年前阿姆斯特丹所採取的戰略與今天北京的戰略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中國效仿的是荷蘭人獲得資源的模式,而不是那種尋求管理並設計整個社會的英式或法式殖民主義。
儘管荷蘭人與當地統治者結盟,利用武力驅逐了葡萄牙人並建立了自身的統治機制,但其目的是為了保障交易站點的安全和利用自然資源財富,而不是為了上帝或是征服世界。
在那之前,明朝的鄭和在15世紀率領規模巨大的「寶藏艦隊」也建立了中國與遠至東非的王國之間的和平關係。和明代的中國一樣,荷蘭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貿易,而不是領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4/node102371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