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matics 這個詞來源於古希臘語:κῦμα,意為 「 波 」,這是一個聲流學名詞,大意為:因聲波產生的粒子振動現象。—— 摘自維基百科
差友們有沒有想過,聲音到底長什麼樣子?
眼觀形,耳聽聲,聲音這種信號很難在普通情況下用肉眼觀察到,而把聲音通過可以被看見的物質可視化呈現出來的過程,就可以被稱為 cymatics。
小提琴發出的聲波
讓不規則沙粒形成了星星的形狀

在 14 年,一個來自紐西蘭的作曲家 Nigel Stanford 創作了一首電音取名為 Cymatics,並且一發布就在電音圈和科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電音在音樂界火了,這到沒什麼稀奇,至於為什麼會引起科學界學者的關注呢?這就不得不說說曲子的 MV 了。
Nigel 為 Cymatics 親自拍攝了一段視頻,簡單來說就是把整首曲子的每個音符,以視覺化的形式完美呈現了出來。
誰會把鋼琴和火焰聯想在一起呢?
當 Nigel 敲下一個個琴鍵時,琴鍵帶動琴弦抬起琴槌,在空氣中掀起一陣微風,塑造出有韻律、有生命的火苗形態。

再來一點兒白沙。
調音器發出的聲波,振動石磚,讓白沙開始起舞。

還有水。
每一滴水在響應不同音符時,都是一副獨一無二的樣子。它們可以緊緊簇擁成為陣陣漣漪。

也可以是蜿蜒盤旋的柱體。

風雷電也聽聲波號召。

聲音似乎真的可以塑造一切形態,並在這一刻成為了世界的主宰。

其實 Cymatics MV 里讓聲音可視化的方式,是一種從十八世紀開始就被物理學家用來研究聲波的實驗方法。
如何讓聲音被看到,似乎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已經是科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了,當然,在今天,我們有了更多的科學設備,能讓聲音更精準呈現。
還記得之前世超給大家介紹過的這個 「 井蓋 」 SOUNDCAM 麼,裝有 64 個麥克風,和一個光學相機以及一系列裝置。

能精確的定位到發出異常聲音的地方,把聲音以類似熱力分布圖的形式呈現出來。
SOUNDCAM 這種設備可以廣泛的運用到各種工業環境里,通過聲音探測肉眼難以發現的機械故障。

另一個想跟大家介紹的,是最近由早稻田大學和東京電力大學聯合推出的一套基於 SLAM 即時定位的聲音可視化系統。
使用時,只需要拿著麥克風在希望聲音可視化的區域晃一圈兒,在系統收錄好當前環境里的聲音後,會把聲音轉換成 AR 圖像,通過 HoloLens 呈現出來。

最後聲音呈現出來的樣子就是一個個小小的圓錐體。
這些圓錐體不僅展現了聲音發散的方向,還有聲音的大小。

圓錐尖頭指向的地方,是能量流向的方向,也就是聲音的傳播方向,而顏色則辨識聲音的大小,越接近紅色表示音量強度越高,聲音越低顏色則越接近藍色。
而這種音量呈現的轉換,幾乎是實時的,也就是說拿著麥克風到處轉轉,就能知道所到之處的聲音情況。

在今天,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聲音,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還能聽到味道,嗅到順滑,嘗到顏色,誰知道呢?
永遠可以給我們帶來嶄新的體驗,永遠充滿驚喜,也許這就是科技的魅力所在吧。
圖片、資料來源:1. https://shiropen.com/seamless/real-time-measurement-and-display-system-of-3d-sound-intensity-map-using-osthmd2. YouTube 視頻:CYMATICS: Science Vs. Music - Nigel Stanford3. YouTube 視頻:聲流學 Cymatics4. YouTube 視頻:Cymatics - 聲音 - 頻率 - 振動 - 意識創造所有問題5. 維基百科
「 原來通感是真是存在的 」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