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是一個宇宙。人體由大約100萬億個細胞構成,而在一生中卻大約有10000萬億次細胞分裂。一個人如果能活100歲,那麼他平均每一天都有3000億個細胞在分裂,平均每秒鐘有300萬個細胞在分裂。
人體由一百萬億個細胞組成,這是什麼概念?這是說,人體細胞的數量比銀河系中的星星還多一千倍。要知道銀河系的直徑有10萬光年。

如果從一個細胞的角度看,人就像一個壯闊廣袤的宇宙。
大腦里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它們之間彼此通訊,形成100萬億個突觸。神經細胞相互作用形成神經細胞集群,這些集群則構成大腦的不同區域,控制人的行為。人的認知能力大致可分為記憶、運動控制、各種感知覺等方面,所有這些行為能力都與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密切相關。

我們人體的絕大部分集體互動,絕大部分的意識活動,都是高度自動化的。例如我現在敲打鍵盤,完全不必思考哪個鍵在哪裡,該用哪根手指敲擊。這是多麼恐怖的事實。
霍布斯說,人不過是一架自動機,心臟、神經、關節都是人這個機器上的不同部件,它們不停地做機械運動。在他看來,整個世界是一部由因果鏈組成的大機器,世界裡的每個部分則是大機器中的小機器,人也是機器,只不過它比其他自然物體精巧而已。

人體正常的細菌群種類有1000餘種,數量100萬億個,平均重約1.5千克,相當於肝臟重量。這些細菌主要分布於腸道、皮膚、口腔、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統等部位,其中絕大多數在腸道。腸道微生物主要有細菌、古細菌、真菌及病毒,其中99%以上為細菌,數量約有100億—10000億個。這麼多細菌,它們是敵是友?別慌!《科學》雜誌曾經發表文章,指出腸道微生物是提供人體營養調控腸道上皮細胞、先天性隱約的不可缺少的器官。把腸道微生物當作人體器官,所以它是我們的朋友,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細菌的活動也是自動化的。

當然人體絕不簡單是一架自動機而已。但是,它明顯得有自動機的那一面。問題是,你是否駕駛好了這架超級自動機?
認識一個軟體體,一個身材高大的人每小時脫落60萬個上皮細胞。如此計算,他每年喪失的皮膚就達0.68公斤。如果按70歲壽命計算,則一生中將失去47.7公斤皮膚。
這是失去,再生。
人們每天脫落大約45根頭髮,有些人可達60根。但由於人的頭皮上天生約有12萬根頭髮,因此,這點損失無關大局。多數人頭髮的脫落與再生是保持相對平衡的,否則,按此計算,一個人一生喪失的頭髮可高達150多萬根,相當於全部頭髮脫落12.3遍。
這又是失去,再生。
人體有100萬億個細胞。細胞代謝的確有一個周期,但不是所有細胞都按照同一個周期來更新。比如,皮膚上皮細胞的更新周期為28天,味蕾上的味覺細胞10天到2周更新一次,胃粘膜上皮細胞的更新是6天,腸粘膜細胞更新周期只需3天......
這不僅僅是死去再生了。我們整個的物質機體,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大部分都被換掉了。居然,在一年的時間裡,98%的的原子也被換掉了。但是,我還是我?為什麼?你感到驚訝了嗎?

如果我們機體的所有物質構成都在不斷變更,但我依然是我,那麼原因只能是,我們的本質不是物質。而是物質的組成方式,是結構,是看不見的結構。那就是信息。我們的本質是信息體。
我們所有的思想、意識的發展,都反映著我們機體信息的有序度。如此看來,宇宙的本質,甚至都不是物質,而是信息。我們的本質不是物質,我們是信息體。

人的壽命沒有已知的限度,所有的人都認為,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如果從上面的視角來看,這個自然規律實際上是模模糊糊的自欺欺人。既然是機器就是可以修復的,既然是軟體,就是可以不斷升級換代的。死掉的人,夭折的人,生病的人,只不過是不了解這架機器的機制,沒有及時修復而已。
這個觀點荒唐吧。這實在是太反直覺了。畢竟,絕大多數曾經活過的人類,已經死去了。所以有些人想要去尋找壽命有限的終極原因。這個終極原因,不可能在物理學或者化學裡面找到,因為原子近乎是不滅的,而分子只不過是原子的排列組合。所以,他們只能去生物學裡尋找。但結果,卻一無所獲。
上述每一點都不是最恐怖的。更恐怖的可能是,你我的意識可能在這個宇宙中無所不在。
想一想,誰能否認自己有恐懼悲傷,有種種的美好感覺與失落,有夢想有回憶,有種種的願望與懊悔,能思考,能對思考進行思考,總之,沒人否定自己有意識、有精神,甚至還有心靈。
但是,如果我們問:我的意識在哪裡?我的精神在哪裡?我的心靈在哪裡?
我們發現一無所獲。在大腦裡面。遍布大腦嗎?還是在大腦的某個區域。在身體里嗎?在身體的某個部位,還是遍布周身?無論是哪個結論都是荒唐的。
但是,當你追問,並尋找證據的時候,你依然會一無所獲。

曾有科學家把人比喻成電視信號的發射器和接收器。接收器還容易理解一些。如果是發射器,那意味著,人的意識被發射到了宇宙空間,以光的速度。但前提是,人的意識是電磁波。當然,我們大腦的確在發射電磁波,這就是腦電波。今天,通過腦機接口技術,解碼大腦的電磁波,可以用來遙控各種機械裝置,甚至遙控無人機。
《神秘的量子生命:量子生物學時代的到來》作者麥克法登(Jonhn McFadden)曾經提出意識的電磁場理論。如果意識是電磁場的話,那麼每個人的意識,都被散布到了宇宙空間。並且是極其遙遠的範圍。但是並沒有出銀河系。因為銀河系的直徑是10億光年。一個人出生之後,得要上億年,他的意識電磁波才可能超出銀河系。
但如果按照最新的量子生物學的觀點來看,那麼結論就震驚了。如果意識的本質是量子現象,那麼一個人的意識是遍布宇宙的。

20世紀80年代以來,量子糾纏,一再被實驗證實。如今,量子糾纏已經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它是量子計算機的關鍵。是解釋光合作用、嗅覺、鳥類的導航生物機能的關鍵。或者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量子糾纏,我們將無法解釋這些基本的生物現象。要知道絕大部分生物,都是要依賴光合作用轉化的能量的。
如果,按照宇宙大爆炸模型,當前的宇宙誕生於140-160億年前「奇點」的大爆炸。那麼在宇宙最初誕生的那一刻,所有的粒子都處於相互作用之中。因此,按照量子力學原理,所有的粒子都與宇宙中其它的粒子處於糾纏態。這是一個恐怖的推理。
這意味著,你在對整個宇宙作出響應。整個宇宙也在為你作出響應。整個宇宙為你的每個思想和行為作出響應。而根本無需時間。
你也許會問?既然如此,我為什麼感覺不到。為什麼看不到,事物之間的這種神奇關聯。原因就在於,為糾纏無所不在、無時無刻不在,因此,它才很難被觀測到。因為,任何一個事物都在對整個宇宙作出響應,那麼任何兩個事物之間的關聯,反而探測不到的。因為糾纏的太複雜,已經無處不在了。

如果我們要觀測到糾纏態,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對兩個系統作出極其精細的區分,並測量它們的關聯度。最初探測到量子糾纏就是這個路徑。
在原子能級躍遷的時,產生一對光子。兩個光子近乎是完全相同的,遠遠不像兩片樹葉那麼大的差別。整個宇宙對其中任何一個光子的糾纏關聯都是相同的。然後把這兩個光子發射到遙遠的距離。當測量一個光子的光子時候,人們發現另外一個光子的性質瞬時(遠小於光速響應時間)發生了變化。

因此,糾纏是永恆而又無所不在的。如果人的意識的本質是量子效應,並且按照薛丁格所說,是量子糾纏的機制。那麼,人的意識並不處於任何地方,而是瀰漫在整個宇宙空間!
如果這看起來太過驚奇,那表明我們的感覺是對的。因為,對於那些深刻的科學巨匠而言,他們已經體驗到了宇宙和生命的莊嚴。也許有一天,人們能夠把科學當做藝術來欣賞。但最根本的是,科學告訴我們。
人的生命是不朽的。人與宇宙同樣壯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3/node200244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