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居的生活方式,在如今的社會已經幾乎沒有了,但是在貴州省紫雲縣還生活著一群穴居人,據說他們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從來沒有人出去過,那麼他們是怎麼生活的呢?又是怎樣繁衍後代的呢?據瞭解得知,這個穴居叫中洞苗寨,裡面生活著18戶人家,總共有70多個苗族人,他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這個200多米深的洞穴裡面


根據當地人的介紹,他們在洞穴生活接近百餘年,因為在戰亂時期為了躲避追殺,才躲到這個洞穴裡面的,他們靠自己的雙手建造了房子,還有簡陋的教室,生活方式跟原始社會幾乎沒有什麼差別,生活中用到的一些必需品,也和我們現實生活中用到的不一樣,總體感覺就是個世外桃源

既然他們從來都沒有出去過,那麼他們怎麼繁衍的後代呢?他們是以互相通婚的形式來繁衍後代的,這種通婚的方式在我們看來,是非常不被認可的,但是他們繁衍好幾代了

在2008年的時候湖南衛視變形計,有一期的節目是在這個洞穴中拍攝的,節目播出後,受到了各界廣大人士的關注
(註:內容真實性已考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繫作者刪除)

你能否想像在洞穴長期生活會是如何嗎?在貴州安順市紫雲縣水塘鎮的格凸河畔,目前還存在唯一的「穴居部落」,海拔1800米的大山深處有一個自然形成的「洞穴村」,裏面有竹子搭建的房子與牲畜棚,住滿19戶居民近100人,有王、吳、梁、羅四姓,就像生活在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
格凸河風景區位於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喀斯特地形讓該處形成岩溶、山、水、洞、石、林的優美風景,山高水深。被國家旅遊局認定為「亞洲僅存」的穴居部落「洞穴村」深215米、寬115米、高50米,猶如一個巨大足球場, 19戶居民以竹子搭造建築物、牲畜棚圈,飲用水則是取自洞頂的滴水。該處的生活比外界想像都還要清苦,青壯年遠外打工,女生遠嫁他鄉,只留下老人與小孩。
據悉,居民的祖先在150年前為躲避戰亂而遷到洞穴,之後定居下來。他們在穴外種植、飼養牲畜,衣物靠親手紡織,小孩則在洞穴最深處的小學上課。穴居生活雖然辛苦,但在多雨的貴州,還算是個避雨的好地方。村民的聯外方式原本須靠一條小路,後來被媒體報道後引發關注,才開始有訊號及電視。
另有居民透露,土匪曾經把「中洞」包圍、洗劫財物,被迫遷到條件不好但較容易逃跑的「下洞」生活,後來才又搬回「中洞」。他們曾羨慕外界生活,但礙於僅有少數人會說漢語,所以大多數人仍不願意離開洞穴之家,而且覺得這是具有安全感的地方,也希望下一代能沿襲這種生活方式。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