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的收入應該有多少,大概是現在網際網路上最熱的話題之一。
10月末, 一篇《驗收在即,「中國天眼」10萬年薪難覓駐地科研人員》的文章在社交媒體刷屏,網友的看法幾乎達成一致:這樣要求這樣的待遇,招不到人挺正常。更有人開玩笑,這是逼人去給三體發信號呀!

在眾多吐槽的評論中,「網紅」、「明星」也成了眾矢之的,不少網友把他們動輒十萬百萬的收入,與科研人員的微薄薪資相比,替科研人員鳴不平。




面對這樣大的收入差異,科研人員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最近的一期《超級演說家2018》,請來了一位有十多年基礎物理科研經驗的演講者,我們不妨從他的言語中,探聽一下科研人員的心聲。

他叫徐吉磊,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也是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和江門中微子實驗的工作人員。
其中,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是中國基礎科學領域目前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由中國、美國領導和俄羅斯、捷克及中國香港與中國台灣科學家共同參與。其2006年立項,2007年10月動工,2011年年中逐步完成探測器的建造與安裝。
整個實驗建有總長3公里的隧道和3個地下實驗大廳,3個實驗大廳共放置8台中微子探測器,每台探測器高5米、直徑5米、重110噸,均置於10米深的水池中。
2012年美國《科學》雜誌評出十大科技進展 , 大亞灣中微子合作項目位列其中。

2015年11月,徐吉磊所在的科研組對中微子的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獲得了「基礎物理突破獎」。雖然演講中徐博士對這段榮譽的幾句話帶過,但他們所做的事情卻並非這麼簡單,一位美國的物理泰斗在評價獲獎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時說:這是中國有史以來在物理學上最大的貢獻。
「突破獎」頒獎儀式在美國加州聖何塞舉行,中國科學家王貽芳作為大亞灣中微子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出席領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項。

值得一提的是,「突破獎」還有著目前全世界科學領域裡最高額的獎金,高達300萬美元,超出諾貝爾獎的獎金兩倍有餘,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巨獎」。「突破獎」給科研組所有人帶來極大精神滿足的同時,還意味著豐厚的物質獎勵。這一次,王貽芳團隊與其他4個團隊一起,均分了這筆獎金。
但是,在這一天來臨前的相當長的時間內,基礎科研人員的工作,可以說是「用愛發電」。
徐吉磊透露,他們的工資剛剛脫離了貧困,勉強達到了溫飽。與這份驚喜相比,他們更熟悉的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困窘。
有一次在火車上,徐吉磊和對面的人聊天,對方知道他是博士的時候,對他敬意有加,但當談到收入的時候,但是對方卻死活不肯相信,「我又不向你借錢,你裝什麼寒酸呀?」對方的話讓徐吉磊哭笑不得。

就在這次FAST招聘難題公開前幾天,中國科協發布了《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報告中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過去幾年科研人員收入增加但收入滿意度持續下降。
2016年科技工作者平均年收入為90985.5元,比2012年增長了22.7%,但對自身收入在當地相對地位的判斷呈持續下降趨勢。33.5%的科技工作者和認為壓力主要來源於經濟收入。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收入增長率不及同期其他行業人員平均工資的增幅,或是收入增長率無法趕上房價、消費品價格的增長率。
收入微薄,但研究工作卻不能有半點馬虎。
為了節約經費,在工作中,他們能坐公交肯定不打的,能喝礦泉水,絕對不喝可樂。此外,還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不斷優化,力爭在保證科研質量的前提下,做到最省錢。

「徐吉磊們」要得實在不多,只是希望家人的生活水平能夠得到保障,讓自己沒有後顧之憂地投入到科研事業中。
這並非是淡泊名利,而是他們有著自己的一套名利觀,那就是把國家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追求科學真理,追求宇宙奧秘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已故的FAST主持人南仁東,就是科研界的楷模。當年,他捨棄了國外優厚的待遇,回國參加FAST項目,在及其艱苦的條件下,一舉把中國的射電天文望遠鏡提高到世界一流水平。

兩彈的元勛里,大國的功臣中,還有很多像他先賢,在祖國需要的時候站了出來,那些所謂的困窘,對他們而言,只是肩膀上的幾粒塵埃而已,輕輕一彈也就掉了,他們在用自己的生命擁抱科研。
這就是科研工作者,這就是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他們能忍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原因。秉持著代代相傳的信念、情懷,科研工作者克服了種種困難,在有限的條件下,出色地完成各種實驗。
施普格林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劉珺2016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很多人立志做科學家最大的初衷都不是要發財,而是對科學有恆久的好奇心。正因如此,更不能讓懷有夢想的科研人員認為,如果將科研作為事業,就可能在收入和生活上作出巨大犧牲。
否則,用愛供養的事業,能夠堅持多久?特別當徐吉磊,一個科研人員,他的孩子對他說,長大想當明星的時候。
曾幾何時,小孩子口中的理想是當太空人,當科學家,但今天,在光鮮亮麗的外表,高昂的收入,閃耀的光環的吸引下,當明星成了很多人的夢想。
根據《QQ瀏覽器大數據:誰都無法代表95後》顯示,54%的受訪者渴望當網紅,排在其後的是配音員、化妝師、Coser (專業角色扮演者)、遊戲測評師等職業。

在鬧出「年薪十萬招科研」的新聞時,網友感慨「戲子誤國」。那麼,這口鍋「戲子」就背定了嗎?
現場的嘉賓李林發出了另外一種聲音:在人們說搞基礎物理的科研人員生活清貧時,許多搞基礎性表演的人同樣過得很艱難。除了物質上的匱乏,他們還要承受他人對「戲子」的刻板印象。

也就是說,明星收入對應的是頂級科學家,普通表演藝術工作者對應的才是基礎科研工作人員。與其一棒子打死「戲子」,或許更應該多思考如何讓勞動與收入更加匹配。
畢竟,科研與文藝並非是矛盾衝突的,相反,二者相輔相成。科研推動生活水平的提升,文藝豐富人們的精神享受。
科學跟藝術兩翼齊飛是最理想的狀態,舞台上的藝術家萬眾矚目,整天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默默研究宇宙奧秘,一點點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人,也不會被世人忽略。
這一條,其實也未必不能期許。(河南都市頻道)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